熬过千重暗,方得旭日新 966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小木出蒿林
风摧秀枝吟
熬过千重暗
方得旭日新
小径我独去
樵语朴而真
天涯两相忆
灵犀一片心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毕竟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又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世界各国家各民族之争,表面是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军事及外交之争,但其本质与持久的竞争是文明之争、文化之争、意识形态之系、舆论话语权之争、思想主导权之争等软实力之争,最终体现在文化价值之争。
自古文化繁荣是社会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繁荣的社会一旦缺少文化支撑,那么社会繁荣犹如失去灵魂的空中楼阁,只能昙花一现,大英帝国的兴衰就是例证。当下文化强国已经列入战略规划,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同时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复兴!文化是什么?文化是民族与国家的灵魂,文化是人类历史的精神沉淀,文化是一个贯穿民族历史的永恒理念,文化是凝聚一个民族思想并产生民族认同的天长地久的温婉绵软的永恒力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道贯之的文化风骨激励着一代一代炎黄子孙勇往直前。
古人云,文以载道,大化天下。文化就是用它其中包含的道理规律与价值理念去化导天下民心。思想决定行为,历史已经证明文化繁荣一定推动社会繁荣,因为文化繁荣才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长生久视之道。如果说历史是一面镜子,文化则是历史的主流线索!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文明一点一点串成历史长河且从未中断!从四书五经开始,秦法,汉史,南北朝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古人用文化作品承载起了文明传承。几千年来,全世界的主流古老文明全部中断或丧失,包括玛雅文明,包括西亚两河文明,也包括古印度文明,但中华文明却从未中断!
成己达人、美美与共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理念,中国人从世界文明角度提出了文明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但当下中国文化影响力远未达到经济辐射世界的繁荣程度,而文化影响力才是笃正的软实力核心!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逐渐走入低谷,而外来文化入侵正在加剧,西方国家曾经用“文化价值入侵”来“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就在中华文明面临重大考验的紧急关头,党中央提出的恢复传统文化并建立文化自信的决定,文化建设与文化强国战略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此情与谁共,万念天涯无 967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流香漫苍桂
凌碧悬浮图
蝶恋黄花晚
村遥秋韵稀
猿哀百肠断
鸿欲绝还期
此情与谁共
万念天涯无
《道德经》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天降甘露,不令而自均,此乃大道之行则天下为公之象。“公与私”是当下世界意识形态领域两极化的核心分水岭。资本主义文明强调社会私有制,强调以“资本”为中心,强调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强调资本利益至上,强调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强调物权与专利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文明则以公有制为主体,强调集体主义,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天下为公,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知道,宇宙自然的特点是和谐、共荣、互利、共享,人类社会从宇宙自然中脱胎而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必须服从宇宙自然的本有规律,即道法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人言天堂美,琼宇有阁仙,尘世尚艰险,炼心自脱凡。
《道德经》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人至死不想往来”。这是老子关于古代“小国寡民”式社会构想,儒家对于大同社会的构筑则体现于《礼记》之中曰:“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那么什么是理想王国?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著有《理想国》主张人类在实现“正义”基础上建立“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而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社会空想家托马斯.莫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乌托邦”式的公有制社会制度,其后欧洲学者圣西门、傳立叶、欧文作为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都提出自己的社会主义主张,而马克思则是欧洲古今乌托邦主张的集大成者,他将乌托邦思想中的理性与科学主张发展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海内同明月,天涯共风尘 968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秋别酣送君
难舍故乡人
道阻各怀志
诗在远方寻
千里去杳杳
青梅但纯纯
海内同明月
天涯共风尘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道之于己远乎?非也,道之于心,莫过于一“仁”之情大,道之于身,莫过于一“孝”之义纯。仁者内生泛爱,衍生慈爱,殖出博爱,对外则以“义”现之,“义”者“宜”也,实“中庸”之道也。“孝”者,敬也,在家敬亲,在校敬师,在乡敬邻,在国敬天下,故《孝经》曰大者以孝而治天下,小孝修身,中孝齐家,大孝治国,广而远之则天下太平。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大道在心,人乐至极。故学而时习之,道自智得,行而常践之,道履自得,习而常思之,道悟自用。芸芸之中,孰优孰劣,非以貌取,非以言评,非以物阜,非以名惊。德之厚,则文生,信之厚,则朋生,礼之厚,则谊生,尊之厚,则威生。食不得味,非味之过,听而不闻,非耳之过,视而还见,非目之过,身之五蕴所触,不过一念心耳!
道隐何处?《易》曰:“百姓日用而不知”。道出何处,性道一如,不出一心。《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道道,修道之谓教”。何谓“天命”,天者宇宙之本也;何谓“率性”,性者大道之行也;何谓“修道”,道者以理教化天下也,故而文以载道,大化天下矣。
穷秋踏英落,蔽麓飞花黄 969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幽寻访林薮
暮鸟栖彷徨
氤氲笼山色
霭风起野茫
穷秋踏英落
蔽麓飞花黄
溪辉映仙境
久居非异乡
《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由之而得“中和”既是自然之道,也是人文之道,天下万道无不归于中庸和谐之道,且道以一贯之。喜怒哀乐忧悲恐乃是人之七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故而修心养性乃人生大事!《大学》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而修心养性为本者,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乃至平天下,大抵如此,皆从修道修德、修身养性做起,此乃内圣外王之道。
人生正道是沧桑,而灵魂升华不过一个“修”字,修蕴涵养,修炼意志,修正行为,补偏矫枉,以走中庸和谐正道,这就是中和之理的人间意义。而修养首先是管理情绪调节情志开始。情绪如野马!管理情绪就是给野马套上缰笼。人之修养来自哪里?来自家风校风世风国风的长期熏陶,来自文化道德社会正气的长期熏陶,来自良法善政人文情怀的长期熏陶!修养深处便是万缘放下淡泊明志。陶渊明隐居山遁,半耕半读,依然采菊东篱悠闲南山,生活简约但文情盎然,此乃中和修养所致矣。
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本科专业法律,道学、现代哲学、文学、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三木秉凤团队于2017年 2月正式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该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以文化自信促文化复兴,以文化复兴促文化繁荣,以文化繁荣促文化大同,以文化大同促世界大同。
编者:三木秉凤老师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17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而他又是为了什么?为了中华文化的复兴与繁荣,这是中国文人践行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真实写照。在利益至上物欲横流的的世界大背景下,在道德滑坡与诚信迨丧的今天,三木秉凤老师能带领一支网络文化团队,无畏艰险,逆袭而上,只为文化发声,只为文化复兴,只为文化昌盛,只为文化强国。同时又让更多的征文者沐浴在中华5000年的文明沃土与文脉传承中,感受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与伟岸,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这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