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行记
宋文东
今年国庆节假期比较长,我打算利用这个时间去西部走走。一位驴友知道我的想法后给我推荐了一条线路,都在秦晋两省,而且那些景点都是我未曾到过的,其中也有我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可以说正合我意。
碛口古镇、李家山
2023年10月3日一早,我在济南燕山立交桥西上了一家户外群的大巴车,开始了秦晋两省四日游。高速公路畅通无阻,跟平常没有什么不同,这与假期刚开始几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甚至有点庆幸了。16点半,我们抵达了此行的第一站——山西省的碛口古镇。
我们住宿的黄河宾馆就在碛口镇上,依山傍河,古老沧桑。宾馆是一个四合院结构,南北西三面皆是二层楼,唯有东面依山就势建有多层窑洞。从二层起,上一层的窑洞门口小院子实际上就是下一层窑洞的房顶。我们住在四层。站在门前平台上,眺望由北而南滔滔不息宽达400米的黄河,感觉心胸就像大河一般无比宽阔,心情也格外舒畅。河对岸就是陕西省吴堡县地域,山上那座古塔,矗立河畔,蔚然凌空,雄伟壮观。
放下行李,洗把脸,就到17点半了,我打算与室友一同外出逛逛古镇名胜——黑龙庙,也尝尝古镇小吃。刚下到一楼天井,领队问道,你们去不去李家山?车马上到了。李家山是谁?我回道。领队笑着说,李家山不是个人,是个网红村子,离这很近,你俩也一块去看看吧。我们第一次来碛口,俩眼墨黑,既然领队组织,肯定差不了,不然领队就用不着操这个心了。我们10几个人跟着去了李家山。
车沿着大河边往南跑了一段,再沿着黄河的一条支流——湫水河边往东跑。湫水河在古镇南部汇入黄河,两者交汇处有很大的一片砂滩暗礁,我猛然想起,这不正是“碛口”的“碛”字的来源吗?经过湫水河上的一座石桥时,当地的小伙子向导说,你们看桥栏杆上那些小狮子,雕刻的个个形象都不相同,是我们碛口镇上的一景。除了小石狮子,我发现河两边桥头上还分别蹲着2只被红布蒙着头的巨大动物,很可能也是石狮子,就问小伙子,这是咋回事呢?小伙子可能也说不清楚,敷衍道,这里只要有人家结婚,婚车经过桥上的,都要把狮子头包裹起来。我想,这大概是当地的风俗吧。与我们济南人家娶亲时把所在小区经过的路线下水道井盖子用红纸遮盖起来,可能是一个意思吧?
到了李家山,一下车,就有几个导游打扮的男女围拢过来,看年龄都在四五十岁左右,像是当地村民。我见过全国各地不少的景区导游,都是一些年轻的帅哥靓女,旅游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而这里却不见一个年轻人导游,也是一个新事物吧。在村里,我也听了一会儿村民导游在给游客讲解村庄风情,这是后话。我随着人流进了村。
路边的枣树较多,大红枣都熟了,累累的果实挂满了枝头,看得人馋涎欲滴。但较矮的树枝上的枣子几乎都被游客们撸光了,有的枝叶已经蔫了,像被拔了毛的公鸡一般无精打采。我见一根枣树枝上挂了块硬纸牌子,上面写了几个大黑字:偷枣一个,罚款200!!我有点想笑,心里道:看来主人真的被气坏了。但换位思考,也能理解。其实多数游客也不是想占小便宜,而是经不住路边举手可得的诱惑罢了。
村口上一位20多岁的妇女牵一头“马户”在招揽生意。“马户”额头上戴着红花,身上披着锦毯,打扮得很漂亮。骑“马户”的多是小孩子,在街道上来回摇摆大约100米远的距离,收费10元。牵“马户”的是一个白胡子矮个老头,那古铜色的脸膛上錾满了“沟壑”,写尽了沧桑。老人头上缠一条羊毛肚子白毛巾,是典型的陕北老农打扮。我问老人:老哥高寿了?老人说,66了。我有点尴尬,心里埋怨自己什么眼色!不过这个比我大不上几岁的老哥也太老相了,看着倒像76。
我们沿着一条石块铺设的街道往村里走。一家门口坐着一位老太太,眼前的一只纸盒子里面装了几小袋子白果似的东西,每袋子有半斤重。我问老太太,这是什么?老太太说,吹泡泡。其实她的口音我有点听不大懂,又问了一遍,还是这个发音,这只是我揣摩的叫法。一位女游客买了一袋,给老太太扫码付了5元钱。她拆开后自己尝了尝。我问道,是甜的吧?女人说,是甜的。边说边倒几粒给我说,大哥也尝尝吧,挺好吃的。我因为血糖有点高,不大敢吃甜食,因此只尝了一粒,果然是发面制作的甜点,类似于胶东妇女做给孩子吃的糖三角。我也扫码买了一袋,准备带回家给外孙吃。女人问,老太太有80几了?这么大年纪还做生意。老太太说,86了,儿孙们都在外面打工、上学,我自己在家。我说,你老身体这么硬朗,不光自己照顾自己,还能做生意,真不简单。老太太笑着说,乡下人只要身体没有大毛病,就得做事,不能光吃闲饭。
离开老太太,我们继续沿着街道行走,却到了村边一家窑洞的房顶上,下面不远处就是山谷。村子建在半山坡上,也是依山就势,窑洞层层,家家衔接,户户相连,古朴沧桑,藏村深山。难怪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称赞这里是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呢!这时夕阳晻暧,远山如黛,晚霞满天,我穿着长袖衫也感觉到中秋的凉意了。忽然发现,山谷对面有人家窑洞顶上的一根烟囱正在冒着一缕炊烟,袅袅直上,与夕阳、晚霞、远山、村居,形成一幅美丽的乡村暮色图景,令人陶醉。现在这种光景很少见了,感觉很亲切。我赶紧把这幅美景摄了下来。走下这家窑顶,站到另一家窑洞的院墙外,小院子一览无余。看得出来这户人家并无人在家,因为窑洞门上都落了锁。但几间窑洞的门口墙上却都挂了个铜牌子,可能是主家把房子出租出去了吧。我看见最近的一间窑洞门口的牌子上面写了一行字:中国人民大学画院某某工作室。显然这是画家在这里写生的工作室。
波浪谷
10月4日拂晓,晨光晞暝,我们就起床。领队说,咱们今天上午去游览波浪谷,路上顺利的话估计也得三四个小时。本来计划吃了早餐再走,现在改成带饭了。店家每人发一个塑料袋子,袋子里装有一个鸡蛋,两个小馒头。我们的司机已经将大巴车开到宾馆门口来了。但车沿大河边往南跑了不远,便被一道电子隔离桩拦住了去路。司机颇为恼火。据说是镇上交警设置的,不知道是什么目的。我们恼火也没有用。此路不通,我们只能掉头了。但沿河路比较狭窄,大巴车在这里掉头非常困难。折腾了半个多小时,我们才终于离开了碛口。
10点钟,我们到达了靖边波浪谷。领队说,都自由活动吧,12点半下车处集合,下一站去延安。陕西的景区优惠政策是对65岁以上老人免票,60岁以上的也不享受优惠,都得正常购票。我们在来的路上已经网上购票了,只要刷身份证即可进入景区。一走进景区,就下峡谷,不需要再坐景交车,一时还有点不大适应呢(经常外出旅游,进景区坐景交车已经习惯了)。我们沿着谷底栈道逐步深入景区。谷坡上都是那种丹霞地貌——红色砂岩。用手一模就掉下一些砂粒,给人很不结实之感。砂岩上一些纹缕像是刻在岩壁上,线条多横向、平直、均匀,像照着尺子刻的。因为形成了规模,非常宏大壮观,令人惊叹不已。如果不是在现场,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杰作呢?
谷底有条小溪,水流潺潺的,但水呈淡红色,流水像血丝一般,比较罕见。这条小溪有个诗意的名字,叫流沙河。流沙河旁边有一大片芦苇荡一直伴随着它,形影不离。小河最终注入了峡谷南头的一个湖泊里。
湖的南岸有一座方形砂岩山,有上百米高,石壁直立,且非常平坦,像刀切似的。石壁中间靠上一点并排挖有5座窑洞,是人工开凿的,大小差不多,简直不可想象。据湖边一块牌子上介绍,这是战乱年代灾民躲避匪患的杰作。真的可怜这些老百姓了,他们是如何在绝壁上开凿出这些窑洞的呢,又是如何在此生活的呢?我想象不出来。看着几乎光秃秃的山顶上,仅有的几棵小树,下面就是湖泊,安全是绝对的,但进出就太不方便了,难道他们会飞吗?可见匪患把老百姓逼到了什么地步!
在去“一线天”的岔路口,见有许多游客折返回来了,一问才知道那里人太多了,排队得一个小时。我对舍友说,咱们时间来不及,只过去看一眼吧,拍几张照片,权当到此一游了。
从“一线天”原路返回到岔路口处,按照导游图在这里就得拐弯了。或许人比较多的缘故,我与室友走散,便索性自由行了。上山有台阶,也有架电动扶梯,登上去要付费15元。我看看山不高,估计一口气就能爬上去,结果我爬到扶梯尽头连5分钟也不到。继续登高,电动扶梯却没有了,这对于那些不能爬山的人来说就是个考验了。一路上山的栈道位于一道大沟之中,两边沟坡都是褐红色的砂岩,上面大多数地方棵树不长,寸草难生,岩面的纹缕也是越来越细密、均匀,线条溜直。
接近出口处,有一些巨大的疤瘌砂岩像一个个馒头似的镶嵌在岩坡上,它们自然排列,一个连着一个,格外显眼,让人难以捉摸。每一个“馒头”上的纹缕都呈圆形,都有不同数量的线条环绕。大自然这位天才的雕刻家,其雕刻在这一片大地上的作品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其各自独特的个性,在我所到之处,无论是岩壁上,还是沟壑里,都有令人咂舌之作。其场面之宏大,画面之优美,把登峰造极这个词儿用在这里也不为过。
出了景区,又回到了入口处。这时已经晌午了,我自己在小吃摊上吃了碗牛筋面。对于牛筋面,我是第一次见,感到很新鲜,当然想尝尝了。那宽宽的条子像面饼切成的一般,略有点艮。里面撒了不少的红辣椒面,却微辣一点;还掺了点黄瓜丝,如凉拌面做法。我几口就把面吃进了肚子。觉得还不饱,就拿出一个自带的猪耳朵,也是几口就干掉了。回到了停车场,见游伴们回来有一多半了。
快到集合时间了,大家陆续返回,但还有一家三口没回来。领队电话联系他们,对方说,估计回去还得半小时。领队就不高兴。与三口人一起来的老头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去游览,见领队不高兴,就电话上给老伴发了一通脾气。老头关了电话又带着气对领队说,晚一点就晚一点吧,大不了不去枣园!领队说,这是咱们行程中规定的景点,不去咋行!这里离枣园还有几百公里,耽误了时间,参观不成,大家就白跑一趟了。再说咱们傍晚前还得赶到雨岔大峡谷,时间很紧!及至那一家三口人回到车上,比规定的集合时间晚了20多分钟。俩大人竟然连句道歉话也没有,比较令人失望。
瞻仰革命圣地——延安枣园
12点50分,我们离开了波浪谷,踏上了去延安的高速公路。一路还算顺利,16点在延安北下了高速公路。大家急急火火地去参观枣园。我们瞻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看周边环境,绿树掩映,鲜花盛开,幽静闲适;看窑洞,虽然简陋,却干净整洁,一尘不染。毛主席旧居是老人家于1943年10月至1945年12月在延安的住所。在这里,毛主席领导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主持了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和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写了《论联合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等著作。两间窑洞,内部相通,一间办公,一间卧室,内部陈设均比较简单。办公间仅有张办公桌、一部老式电话,两个旧沙发,一把竹皮暖壶等;卧室内则仅有一张双人床、一对藤椅,还有个简易书架等,再无其他大件家具。但窑洞地面铺了砖头,窑顶也进行了粉刷,门前的小院子里还砖铺了甬路,我觉得不像是旧物。
我在景区大门口,从一位吹笛子的老汉那里得知,原来这枣园是个地主的庄园名字,红军来了之后被临时征用了。难怪院子里连棵大点的枣树也不见,咋能叫枣园呢?原来窑洞内也根本没有砖铺地,也没有粉刷,院子里更没有砖铺甬路。显然这是当地政府为了游客参观方便而铺设的。虽然方便了游客,却失去了原味,让游客们觉得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过得还挺舒服的呢!
吹笛子老汉有60岁左右的年纪,用羊肚子白毛巾罩头,身穿旧式灰色服装,揣着一只笛子,一身典型的陕北老农打扮。我问他,孩子们都做啥呢?他告诉我,老大老二都大学毕业在外地工作了,老三在外面打工。现在的年轻人没几个在家,都外出打工去了,村里只剩下了老弱病残。土地也没了,都退耕还林了。我说,土地种树了,政府不是给你们发粮食补贴吗?老汉说,不知道,反正我们没见到。只有65岁以上的老人政府每月发给100多元的补助,没有粮食补贴。农民没有了土地,又得不到补偿,他们该如何生活呢?我有点半信半疑。
我说,你跟我说了这么多,谢谢你,我给你点报酬吧。老汉先客气了几句,意思是说没给我吹奏曲子不该得报酬。我说,不用客气。你有二维码吗?老汉说,那就不好意思,谢谢大哥了。说着一掀衣襟,脖子上挂的二维码牌子就露出来了。我打给他20元。老汉说,我给你吹奏几支歌曲听吧。我说,不用了,我们到点了,得去宝塔山了。
我们的车刚刚启动,我听到车外传来了笛子的悠扬曲子,是那首脍炙人口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优美的笛声随着我们的车越走越远,渐渐地一点也听不到了。
雨岔大峡谷
我们于17点半离开了延安,天黑下来的时候才到达雨岔大峡谷所在地——甘泉县雨岔村,住在腾飞农家乐。
10月5日一早,我们在农家乐附近的旅游服务中心乘景交车去雨岔大峡谷。但天公不作美,天阴得厉害,空气中湿度很大,似乎一挼就能挼出水来似的。周边的山上雾气氤氲,白云缭绕,犹如仙境。我们坐了半小时的景交车才到达景区。下车时,小雨已经淅沥起来了,需要打伞。关于景交车,我得说几句。我不反对景区建设游客接待中心,有的景区入口附近停车场土地缺乏,在不太远的地方找块适当土地建设接待中心未尝不可。但如果故意地将接待中心建设在很远的地方,目的不是为游客着想,而是为了从游客腰包多掏几个银子而在景交车上做文章,非但不合理,而且失德。我不了解雨岔大峡谷景区入口附近有没有适合建设停车场的地方,现在这个接待中心距离景区入口是比较远的,容易引起游客的反感。当然在全国各地的部分景区当中,雨岔大峡谷的游客接待中心距离景区还不是最远的。我曾经到过东北某景区,游客接待中心离景区需要坐40多公里的景交车,用时将近一个小时,是我见到的全国各地景区接待中心离景区最远的一个。这个风气真的该刹一刹了。俗语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景区应该多在服务质量上面下功夫,让游客心甘情愿掏腰包才是真本事。如果任凭这股歪风刮下去,某一天再冒出来一家游客接待中心建在景区100公里之外,我也不会感到意外。
我们打着雨伞进入景区。峡谷不宽,最宽处不过10几米,最窄处仅几米,谷底没有修建栈道,而是修建了一些石板状的水泥石块,大小一致,下雨天正好派上用场,否则踩着湿滑的泥土不仅难走而且危险。峡谷内的谷壁是那种丹霞色的岩石,也不是很结实,比波浪谷的砂岩略硬一点而已。随着深入峡谷深处,峡谷越来越窄,岩壁形状越来越古怪,波纹也越来越细密,越来越艺术,与靖边的波浪谷可以媲美。但与波浪谷相比,这里的岩壁就不那么平直了,而是凹凸不平,许多地方甚至凹得很深,赭褐色的岩壁真的犹如波涛汹涌的大海似的。有的岩壁上还生长了若干的苍苔,绿茸茸的,像抹了一层装饰油漆一般,又不是涂抹的那么均匀,有点随意,给人视觉上的极大享受。到了峡谷最里面,有人折返回来了,说,前面过不去了。于是大家又返回景区大门口。
在景区大门口,我们再次乘车去另一个景区,车程不过10分钟就到了。虽然还是“十一”假期,也可能是天气不好的缘故,游人却并不是很多,十分难得。游客们打着五颜六色的雨伞在峡谷里面移动,让尚未下到峡谷底部的我们感觉仿佛来到了江南的乌镇街巷。看谷坡上面红叶烂漫,层林尽染,分明就是我们济南一带深秋时节的绚丽景色了。
我们下峡谷很畅顺,没有拥挤的人流有点出乎意外。谷底更为狭窄,这里的岩石波纹更为细密,排列更为整齐,更为规矩,凹凸有致,犬牙交错,颇具艺术性,像是雕刻家刻意雕刻的名作。峡谷深处,谷壁上的苍苔更多,点缀得更美。两侧的谷壁在空中几乎牵了手,仅留下了一条细细的缝隙——“一线天”,弯弯曲曲,宽窄不一,长长地伸向远方。仰眺天空,有一些红叶或者绿叶摇曳其上,装点得峡谷更美了。沿着谷底的狭窄甬路,随着“一线天”越来越窄,雨伞便成为多余的了。在这样的天气里游览雨岔大峡谷也是一种浪漫的享受。
出了峡谷,我们沿着公路返回景区入口。午饭后开拔去山西壶口瀑布景区。
壶口瀑布
我们是15点半到达山西壶口瀑布景区的。这时牛毛似的小雨继续下着,在偌大的停车场上,积下许多的小水湾,有的也不知深浅。见许多游人都穿着雨鞋套,我才注意到卖雨鞋套的小贩在停车场上到处都有,每双售价10元,像商量好了似的。我与室友各买一双。穿雨鞋套颇为费劲,捣鼓了半天才穿上。
景区对60岁以上的老人实行免费的政策,这种对老年人的关爱值得点个大赞。但进入景区,游客们都必须得坐一段距离不过一公里左右的景交车就有点勉强人了。其实这个距离对于多数游客来说走过去一点也不成问题,而且是平路,根本没有什么难处,何必一刀切呢?我想还是这20元的票价油水实在太大了。本来对景区的好感一下子就打了折扣。
面对汤汤黄河,400多米宽的河面到这里一下子收缩成二三十米宽的激流,甚为惊奇。那汹涌澎湃的河水排山倒海一般跌入二三十米深的峡谷,发出闷雷般的响声,在河岸边远远地就能听到。瀑布腾起的水雾像白烟似的飘在瀑布上空,看得很清楚。从河边到瀑布那里有接近200米的距离,景区在河上修建了一座“m”状的拱形桥,供游人靠近观赏瀑布。估计桥的设计者可能光考虑黄河行洪的需要了,却没有为那些老年人着想怎么爬上去呢?如果冬天结冰,恐怕游客们行走就更加困难了,而且也很危险。但据说这个桥是刚建的,是否尚未完工呢?不得而知。
瀑布边的栏杆外,围满了游客,挤得水泄不通。大家都在拍照或者录视频。我趁一个游客离开的机会靠近了栏杆边上。立足未稳,一股瀑布的雾气猛地扑过来,给了我一个下马威。水雾同时袭击了我们一大部分游客,众人发出一阵惊呼声。我被眼前洪波滔天、排山倒海一般的壮观景象震撼了。以前只在电视上看壶口瀑布的壮观场景,现在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心情无比激动。我想找个词儿形容一下这地球上难得一见的瀑布美景,却搜肠刮肚也找不出个恰当的词儿来了,真是委屈这举世闻名的大瀑布了。
17点半,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壶口,踏上了去临汾的行程。
2023年10月9日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