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神农坛
张宗发

汽车靠近一对牛角型大门停下,我们知道神农坛景区到了。
神农坛景区是神农架唯一的一个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构建景点的景区。
进景区不远,在靠公路右侧的山前,有一条宽2米多的登山石阶,每上十来级台阶就有一个小平台。大家都尾随着曹导一边听讲解,一边三步两挪地往前蹭。曹导也津津乐道地介绍着植物的名称、特性、年龄、来历。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神农茶园。
说是茶园,其实是种着茶树的半边山。园门是两根直径30多公分的立柱夯实在山体上,下边没有门槛,借台阶基石而建;上槛和穿梁中间镶有“神农茶园”字样、随木板形状、不加雕刻的木板;椽板上边均匀地、稀稀拉拉地固定着一层黄草,俨然一幅古老山农的样子。不过,门上的那幅对联特别有新意,“小步拾阶寻旧梦,老炉添柴煮新茶”,完全道出了茶园承前启后、古往今来的韵味。
茶园的纵深处,不再只是茶树,而是变成了古老植物的乐园。这里聚集了很多很多的神农架古老、珍稀、濒危的植物物种。其中就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和红豆杉、银杏;二级保护植物连香、香果等。好多是170万年前第四纪冰川时期遗留下来的珍贵树种;还有牡丹、黄连、淫羊藿等好多种珍贵中草药。可以说,这里在当时未被冰雪全部覆盖,成了“动植物避难所”。

盘山匝道忽然向左一转,来到山梁上。山梁上有个平台,可以容纳五六十个人在此休息。然而,没有几个人在这里住脚,都急忙忙地继续往高处攀登。当我们来到平台上时才知道,原来,平台两边的木栏杆一直连着右边的台阶栏杆,100米开外的栏杆尽头,矗立着一棵茂盛的古老铁尖杉树,它就是千年“杉王”。

偌大的杉树,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诸多朝代,树龄高达1300余岁 ,仍然枝繁叶茂。
来到杉树下,才看清它的本来面目:主干坚似青铜,树上的苔痕像青铜器上的翠锈,凝聚着岁月的沧桑。几十条红绸错综斜挂树身,宛如给杉王披上了大红袍。离树1米外的铁栅栏绕树一周,栅栏上拴着层层叠叠、一尺多厚、密不透风的红绸带、黄绸条。游人也振振有词地围着铁栅栏绕来绕去。
据介绍,千年杉王身高48米、直径2.8米、周长9米、材积88立方米,它的粗需要6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将它环抱,是神农架方圆百里最大、最古老的“杉王”铁坚杉,着实让人震撼。
转到杉王树左下方,见有一块石碑,碑文是我国著名书法家、雕塑家钱邵武先生亲笔题写的《杉王颂》:“万木凋落、唯尔独盛,巍然屹立、郁郁菁菁,千年风雪、与尔无侵,乡民膜拜、响应若神,今我来游、如见亲朋,巨干四展、如邀似请,明交默契、开我心魂,封尔为王、百姓之诚,谁曰不可,虽我非秦,立此一石、祝尔长青,雷电勿击、天下太平。”
欣赏间,左边的神农坛显入眼帘,心绪又被神农坛勾去。

神农坛,又叫神农祭坛,是为了纪念炎黄子孙的祖先炎帝神农而建,于1997年落成。整个祭坛气势恢宏,主体建筑是一个高21米、宽35米,高大雄伟、庄严肃穆的神农巨型牛首人身雕像——神农炎帝。头像高21米,象征中华民族在21世纪蒸蒸日上;宽35米,与它的高加起来共56米,象征着56个民族的大团结。他立于苍翠群山之间,以大地为身躯,双目微闭,似乎在洞察世间万物;似乎在思索宇宙奥秘。
祭坛分天坛和地坛。
理论上说,天坛是天子祭祀的地方。坛上能看到高耸的炎帝神农氏的半身巨型雕像,能清楚地瞻仰神农的面庞。地坛是民间祭祀的广场,在祭坛的最下边,根据“天圆地方”的古说设计,外呈圆形象征着“天”;内为正方形象征着“地”。正方形内设为相互吻合、分为五种颜色的五个方块,象征着“土分五色”,也包含着“五行”金、木、水、火、土的意思。广场正前方设祭台,祭台前放香炉,祭台后镶壁画(反映了炎帝神农氏的生平业绩,即:降牛以耕、焦尾五弦、积麻衣葛、陶石木具、原始农耕、日中为市、穿井灌溉),两侧配置钟楼和鼓楼。广场很宽敞,可容万人祭祀。
连接天坛、地坛的是两条石砌阶梯,由下而上,共分五层:第一层9级;第二层72级;第三层63级;第四层54级;第五层45级。每层的级数都是9的倍数,不仅包含了“天长地久、九九归一”的意思,更显示着炎帝神农氏位居“九五至尊”的崇高地位。两条石梯中间为绿化带,也分五层,每层的长度和阶梯一致,里面种着花草和低矮的风景树。诱人的翠绿、降人的气势,把石梯装扮得既美丽,又朴实,把人折服得五体投地。
我们为了观其全景,走上了天坛。的确,在这里观其整个神农坛,不光能看到它的恢弘壮观;还能看到它布局严整、格调高昂、泾渭分明;还能看出山坳为椅背,两山为扶手的独到用心。
来到这里,自然对炎帝神农肃然起敬,没有任何理由逃脱对炎帝神农恭恭敬敬地三拜:
一拜。感谢他在神农架工作、生活了38年,遍尝百草,辨识了粮食、菜蔬、水果、药材,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生活方式,奠定了原始农耕文明的基础。
再拜。感谢他把自己的经历、经验代代相传,才有了中国第一部医药史书《神农本草经》;才有了后来进一步诠释“上品名曰君,中品名曰臣,下品名曰佐使”的中药理论;这才有了臣民的安居乐业。
三拜。感谢他开启尊敬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利用大自然、回报大自然的先河,使亘古洪荒、原始封闭、人迹罕至的神农架得到合理利用;使历史久远、神奇自然的不解之谜,特别是对“野人”、“怪兽”之说进行了不遗余力地调查研究,给了世人一个合理的解释;使神农坛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切的一切都在传递神的灵性;使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铸就的神话故事、风物故事、人文故事得到了更理智、更广泛的流传。
据说,神农坛除了接纳游客观光、寻根、祭拜外,晚上还会有篝火晚会,晚会上会表演先民狩猎、娶亲、双花棍舞等文艺节目;更有意思的是当地的青年男女还会惜时对唱山歌、以鞋定情。
由此,这神农坛若增设一处土族人哭嫁的宿处,何尝不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哭嫁,土族民风。按照传统礼仪进行,新娘在出嫁前几天的大哭,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不能乱哭。其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弟妹们的关怀之情;再是泣诉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去的悲伤和新生活来临前的迷茫与不安。如此以来,为神农坛再增加一层更深的涵义。把来自朝圣者对大自然的虔诚敬仰和挚心热爱付诸于寻求回归;把来自朝圣者的那颗淡定、纯洁、善良的心化作为精神追求;把来自朝圣者生活的浮躁、喧嚣、物欲横流的时代,进化成情感美好、语言纯粹、方向准确、信念坚强的自然途径。
这是一个崇拜、敬仰、理喻的地方,更是一个祈求保佑、祈祷风光的地方。所以,我不禁想说:
神农,炎帝,
请把你这的清新空气给我,
让我带回去,
把那雾霾的空气中和。
请把你莽莽的森林给我,
让我带回去,
覆盖那茫茫的沙漠。
请把你的铁尖杉、红杜鹃栽在我的屋旁,
让我服侍着它,
为更多的人挡雨、遮阳。
请把你的清泉给我,
让它与堕落的黄土为伴,
染绿高原,染绿群山,
唤醒沉睡的小鸟,
叽叽喳喳,
唱歌,
永远,永远……
2023年9月10日

张宗发:山东省济南市人。本科学历,高级教师退休。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万松浦》杂志俱乐部会员;济南市民间文学研究学会理事;莱芜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济南市莱芜区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莱芜区诗词楹联学会理事。
中国长城学会研究员;齐长城(莱芜)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山东省民俗学会会员;济南市民俗学会理事。
业余撰写论文上百篇发表或获奖;散文、杂文、诗词作品多散见于《诗词之友》《香港诗词》《齐鲁晚报》《江北诗词》《莱芜日报》《鲁中晨刊》《校园(作家摇篮报社)》《凤鸣》《望月文学》《赢在周刊》等报刊、杂志。
于2012年1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个人诗词专集《古槐》;2017年1月,由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了故事集《青石关的传说》,事迹多次在《中国文明网》《大众网》《莱芜日报》《莱芜电视台》《莱芜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于2022年参加了《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山东卷(三)》的编纂工作,其中收入了关于青石关的部分传说。
另外,热心于无偿献血事业,从1998年开始献血,直到2023年,总献血量名列全莱芜区前茅。曾于2017年作为原莱芜市的代表,参加赴香港、澳门参观学习;2019年被评为全市最美献血者;2022年被评为全国无偿献血终身奖。
2023年9月27日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