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在原重庆铁路分局干部部,从事干部管理工作的杜大超,走马上任綦江工务段党委书记。他深知:綦江工务段因綦江铁路的诞生而成立,綦江铁路在原綦江铁路局,重庆铁路局,成都铁路局,乃至重庆铁路分局,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綦江铁路是四川最早的第一条标准轨铁路:抗战爆发,汉阳钢铁厂从武汉迁至重庆大渡口,为运输燃煤、铁矿石而修建的猫儿沱~綦江大佛庙67.5公里綦江铁路,历经5年零6个月建设,1947年11月建成通车,到后来的綦江~三江~赶水铁路,三江~万盛铁路的建成开通,再后来川黔铁路的建成开通,助推了西南铁路的快速发展。可以说,綦江铁路的诞生,孕育了綦江工务段,綦江铁路局,重庆铁路局,成都铁路局的诞生与发展。
綦江工务段伴随綦江铁路、川黔铁路线桥设备养护的艰苦岁月,綦工人与天斗地斗,与自然灾害斗,为确保西南铁路大通道安全畅通,谱写了辉煌的一页。然而,就在这辉煌发展史上,党委宣传工作却拖了重庆铁路分局党委宣传工作的后腿:宣传报道、信息、调研三项指标,连续30多年从未完成宣传部下达的指令性任务。杜大超书记痛下决心:这一被动局面,必须彻底扭转!
岁月轮回到1985年那个春天,正在赶水北站场工区当养路工的我,接到领工区党支部赵永相书记送来的一纸《调令》,并告诉我:明日下午,乘坐慢火车去党办报到,协助党委宣传工作。
我知道党委宣传工作的份量。一见面,杜书记就勉励我:“组织相信你,你能从一名26个英文字母也不认识的‘初中生’,通过岗位自学成才,成为全路总工会表彰的‘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先进个人’,一定能啃下“宣传报道、信息、调研”这三块硬骨头。”
正值年轻力壮的我,有一股“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决心,多年养路工练就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铁骨铮铮硬汉,当即立下军令状:“请书记放心!保证完成任!”按照“立足綦工,主攻《西铁报》《人民铁道》,顺带地方报台,报道、信息、调研同步攻克”的战略方针,把白天收集采访的新闻素材,常常挑灯夜战,连同新闻稿、党委信息同步完成,分别投送;把党政积累的工作经验,深入挖掘调研,写成工作通讯、调研报告,分别投送新闻单位和相关刊物。
一方面,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升新闻素养,1986年,我自费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函授学习,通过两年多时间自学,学完了《中国新闻史》、《新闻理论》、《采访与写作》、《新闻评论》等6门课程,拿到了大专《结业证书》。
另一方面,争取参加分局、路局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1989年仲秋,参加路局在原开远铁路分局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学习,听了《西铁报》夏爱能、陈会元、陈绍宽老师为我们上的新闻写作课、报纸稿件通联课,参观了米轨铁路,采访了河口边防的家乡人,收获颇丰,撰写的游记《河口行》,新闻特写《家乡儿女在边陲》,分别被《重庆工人报》和《宜宾日报》采用。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得到了丰收的果实:放弃230多个周末,熬过上千个深夜,撰写上千篇新闻稿件、政工信息、调研文章,先后被《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工人日报》《四川日报》《重庆日报》《人民铁道》《西南铁道报》等20多家路内外新闻单位采用600多篇,1989年突破195篇,每年撰写的政工信息,被分局、路局采用30多条,撰写的调研文章被省、市、分局、路局各类刊物采用10余篇,彻底扭转了“宣传报道、信息、调研”长期拖分局后腿的被动局面。
70年风雨同舟,70载与报同行,与局共进。我们一路走来,见证了局报从最早的《重庆铁道报》《成都铁道报》发展到今天的《西南铁道报》,有多少战斗在生产一线的通讯员,伴随路局改革奋进、既有线提速改造、客运专线、高铁线路的快速发展,在局报雨露阳光哺育下茁壮成长,成长为站段党委宣传干事,党办主任,站段领导。
春华秋实70载,弹子一挥间,时代发展,高铁飞奔,70年辉煌成就历历在目。昔日日行千里路,而今数千公里半日还。綦江铁路最早开行的货物列车牵引定数,由76年前小蒸汽机车牵引的300吨,被而今川黔铁路电力机车牵引的4000吨大列取代。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个像綦江工务段那样的基层站段,在生产力布局调整中悄然消失,永远变成了历史,但那段改革奋进的岁月,却永远铭记在一代代成铁人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