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三篇:子 路(14)
君子与小人
【原文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一章讲君子与小人的处事风格。“和”是调和折中的意思,即取长补短,协调中和,求得最佳效果;“同”即盲从、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意思是说,君子在处事中能够调和各方面的意见,取长补短,确立自己的中心思想而不一味附和某一个人或某一方面的意见,小人却是盲从或附和别人,没有自己的主见。当然,君子是以事业为上而折中、调和,小人则是以保全和维护自己利益为上而盲从、附和,君子有是非观念,小人为己而不顾是非。
说到了君子与小人,子贡就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对待社会舆论:
【原文13·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贡问孔子:假如有这么一个人,他的乡党都说他好,都喜欢他,这人真的就是个好人吗?孔子回答说:未必就是个好人。子贡又说,那么,假如他的乡党都厌恶他,这人又怎么样呢?孔子的回答是:不能就此断定他是个坏人。要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应该看他的乡党中,好人是否喜欢他,坏人是否讨厌他。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的辨证思想。他认为,要理性的对待社会舆论,不能盲从,更不能被舆论的表象迷惑甚至绑架而失去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主见。这一主张很有现实针对性。现实中,有的人很会来事,很会讨好民众心理,左右逢源,很有人缘,所以在诸如“民主推荐”“民意调查”等活动中往往能取得好名声;也有的人,比如一些恶霸权贵等强势人物,往往能靠淫威操纵或收买舆论,同样能获取所谓的好名声、好人缘,而那些真正本性善良,性格耿直,却不懂世故的人,就不一定能够获得好人缘,往往是“欲说公道惹人嫌”!古往今来,诸如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古时候,有一个推荐选拔人才的制度,叫“举孝廉”,就是通过乡里层层推荐和社会贤达名流举荐,将有孝悌之德、清廉之风的人才选拔出来推荐给朝廷,任用其做官,管理一定的社会事务,由此获得功名,目的是在社会上树立孝廉之风,结果却选出来不少伪君子。有一部秦腔戏叫《孝廉弑母》就反映的是这一社会现实。说是有一个富家子弟,自幼娇生惯养,好吃懒做。其父死后,不听母亲教诲,坐吃山空,并将母亲赶出家门,最后挥霍掉万贯家产,沦为乞丐。一日在饥寒交迫中讨得一碗粥,方才记起儿时母亲喂养自己的情形,不觉伤心落泪,举粥遥祭父母,正好被路过的朝廷监察御史看见,认为此人落魄至此尚念父母,必是孝子,于是,举荐给了朝廷,此人由此受到皇上赏封而做官,并隐瞒身世依附权贵做了义子。一日随权贵出游,巧遇乞讨的母亲。为保全自己“孝廉”的名声,将母亲残忍杀害而遭到天煞雷劈。故事当然是虚构的,但反映的现实却是真实的。

【原文13·25】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悦也。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悦也。说悦之虽不以道,说悦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这一章说,真正的君子,人都容易与其共事,却很难讨好他取悦他。你若不从正道上让他欢喜你,他不会欢喜你的。他在用人时,总是量才使用,不会为难你。与小人共事难却容易讨他欢心。你只要讨好他,即使用不正当手段讨好,他也欢喜。但他用起人来,总是求全责备,尽给你挑毛病。所以,阿谀奉承寻小人,建功立业找君子!
【原文13·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这一章讲君子与小人的心态,即内在的情操和外在的表现。“泰”是安宁、沉稳之意。“骄”是骄傲、急躁的意思。君子胸襟开阔,光明磊落,所以心境宁静坦然,外在表现安详自如;小人心胸狭窄,腹中空虚,自卑又虚荣,外在表现骄傲。所以,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原文13·27】子曰:“刚、毅、木、讷(nè)近仁。”
这一章是对上一章的补充。刚,是刚正坚强,原则性强,有底线;毅,指果敢,有主见,有决断;木,指朴实厚道;讷,指言辞谨慎,不夸夸其谈。孔子说,具备了刚正,果敢,朴实,言辞谨慎这四种品德就接近仁德了。
【原文13·2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这一章可以说是对前几章内容的小结。切切偲偲,形容朋友之间诚恳批评,相互勉励的情形,怡怡,则形容对待兄弟和蔼亲近的情形。没有上述品格情操,要做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子路问怎么做才算一个士时,孔子就根据子路的性格告诉他,做到“与人交流切磋,能做到态度诚恳,相互勉励,和蔼亲近,就可以算作士了。朋友之间,诚恳交流,相互勉励,对待兄弟,和蔼可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