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谒古路坝
文/刘林海
一部电影《古路坝灯火》,让曾经湮没于世人记忆的古路坝一下子鲜活起来。在那秦岭与巴山的契合之处,因了这方孕育出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的赫赫圣地,遂引得有心寻根的学子争相朝圣凭吊。癸卯之秋,值毕业四十周年之际,我等西北大学中文系七九级一帮迟暮晧首的同窗,假聚会之机,拜谒了古路坝。

因为乡道并不宽阔,大轿车将我们甩到离目的地尚有四、五公里的公路边上。虽是秋高气爽,但一通路走下来,仍是汗流浃背。脱去外衣时,经不住一阵山风袭来,不禁喷嚏连连。顺着一条河道逆水上行,伴随着潺潺的流水,领略远近的山色天光,倒也能消解几分疲劳。蓝天下,大朵大朵的白云显示出尘世难得的纯净;四野里,巍巍山峦连绵着似要拱护这特有的宁静。一片茂盛的茶树正值花盛之际,香气弥漫中,呼吸也似觉奢侈。形形色色的野花在道边开放。最为夺目的当属那虽小却艳的勿忘我,努力地展示着卑微的妩媚。天地合一间,初来乍到的我们,竟然就有了被融化的感觉。
古路坝是一个平淡的山间小村。依着山势,农家小院错落着分散开来。住户并不算多,但村子中央那片竖着西北联大旧址石碑的小广场,仍是村子里最为显眼的区域。广场地面洁净整齐,一面硕大的纪念墙上,纪念撰文的字迹光鲜如新,全不见免费景点惯常的败落。看得出,古路坝乡民们对脚下这片曾经神圣的土地,仍保有执着的荣誉感。广场的一边,一间供游人歇脚的小屋,竟又是免费展览着昔年联大学子学习与生活的图文资料。在拜金之风盛行的当下,这自然让人生出些许敬意。可以揣测,正是这源远流长的淳朴民风,方才吸引得当年天南海北莘莘学子的驻足。
离村子不远的地方,是保存完好的古路坝大教堂。从外表上看去,少了哥特式建筑尖顶,也不见半圆形教堂拱门,而更像是中华传统的富家庄园,只是那正对着教堂大门走道上的一尊西式石雕,昭示着这里属于耶和华信众参拜之地。大门前的通道两边,没膝高的杂草把地面覆盖得严严实实,数不清的蜻蜓和豆娘在草尖上穿梭,似要显现出上帝脚下众生的平等。进得教堂院子,一圈雕梁画栋的建筑,又颇似华夏传统的州府衙门,正中大殿般的礼拜堂亦如正大光明的大堂。难怪这座教堂被称为中西合璧式建筑,原来它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吸纳得淋漓尽致。

在肃穆的礼拜大堂里,主教娓娓讲述了教堂的前世今生。这座始建于1888年的建筑,从诞生之日起,就记载下中华民族的苦难历程,朝代更迭、外族入侵、政治风云,无不让教堂见证了风雨飘摇中的点点滴滴。按主教的说法,教堂最为恢宏的历史,当是早年从北平跋涉此地并落脚的上千学子,在战火洗礼中发奋读书,立志报国的壮举。现存的这座建筑,属于当年主教的公馆,它曾经是西洋文明与文化传播的桥头堡,又难得其后为战乱中的学子布设了讲台与书桌,特殊的年代,它也曾被不合时宜地劈作办公场所。抚今追昔,岂一个沧桑所能道尽。
站在教堂大院,环顾四周,耳边似响起朗朗读书声,眼前似有手握书卷、步履轻盈的年轻身影闪过,还有那鹤发童颜、瘦削刚毅的老迈学究,沉思中踱着方步。若是时光能倒流回上世纪三十年代,那一段特殊时光,该是何等豪迈的一幕。

遥想八十余年前,倭寇的铁蹄践踏华北,为了拒作亡国奴,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以千计数的学子们,踏上了漫漫的救亡之道。他们颠沛流离,一路西行。不得已间,竟在山城宝鸡弃车步行,靠着双脚,穿越秦岭,跋山涉水五百余里,在此处安营扎寨,且竖立起响当当的名号:西安临时大学。无法想象,那些多属富家子弟的学子们,更兼为数不菲缠着小脚的教授家眷们,是如何在那崇山峻岭中的崎岖小道上,忍饥挨饿,冲破虫兽袭扰、匪患洗劫,坚持前行。遗憾的是,这一段民族历史上堪称史诗级的伟大篇章,时至今日,仍然罕有颂歌。然而,历史不会忘记,民族的复兴,离不开古路坝的奠基。单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众多共和国院士,已为这段豪迈,作出了恰当的诠释。
据资料记载,抗战时期,以成都华西坝、重庆沙坪坝、汉中古路坝为代表的大后方教育基地中,古路坝条件最为艰苦。然而,物质的贫乏与交通的闭塞,却并没有让古路坝在教书育人上逊色于其他地方。冲着这一点,说古路坝是英雄的土地,应当是恰如其分的。
此次行程,原本是寻谒母校之根。一番实地考察后,似又觉茫然。古路坝是当年西安临时大学工学院驻地,说它是西北工业大学的前身,或许更为贴切。但转念再作琢磨,西安临大本就是西北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的共同前身,工学也罢,文学也罢,无非是兄弟之间相对独立的处所而已。窃以为,当年在大山中凝就的治学精神,不也正是西北大学校训“公诚勤朴”的真实反映么。

荆棘中生出常春藤,山窝里飞出金凤凰。在古路坝这方热土上,西安临大在秦岭的坚韧与巴山的浑厚间,创出了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也为其继承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缅怀先贤,我辈有理由相信,不管未来的世事如何变幻,深深渗透在华夏民族基因中的不屈与顽强,将一代一代继承下去,生生不息。
刘林海
二0二三年十一月七日
刘林海
陕西省礼泉县人,先后就读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西北政法大学法律专业。文学学士、法律硕士。经济师、高级律师。
一九八三年参加工作,一九九零年起从事专职律师工作。现任陕西汉廷律师事务所主任,西安仲裁委员会、渭南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曾获“全国律师电视辩论大赛”陕西赛区“最佳专业知识辩手”奖。
第一部长篇小说《汉京城》由作家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
第二部长篇小说《落户》由作家出版社于2022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