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 娃
文/杨再明
榆娃是我的高中同学,大号李榆军,榆娃是其乳名。不知什么原因,我们班不论男女同学都叫他榆娃,大名李榆军却很少有人呼叫。
上高中时,榆娃聪明睿智,勤于阅读,善于思考,比一般同学要成熟一些,知识面也更广一些。他父亲是榆林有名的老中医,找其父看病的人很多,他们家的生活也要比班里大部分同学优渥一些。恢复高考后,榆娃聪明、知识面广的优势马上就显示出来了,考试成绩蹭蹭往上蹿,高中毕业后顺利考上大学。虽然没实现他上医学院的理想,但毕竟当时应届毕业生能考上大学的人少之又少,令同学们羡慕不已。大学毕业后,榆娃被分配到一个事业单位工作,除正常上班外,跟随父亲学中医。人常说门里出身自会三分,从小耳濡目染再加上悟性极高,几年后基本出道,并得乃父之真传,成为小有名气的年轻中医大夫。1985年榆娃结婚了,妻子也是我的高中同学,叫马瑞,这是我们高中班成的唯一一对。这之前,榆娃的生活可谓是顺风顺水。
结婚后榆娃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先是他自己得了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不能承担重体力劳动,跑、跳、游泳、打球等运动更是不行。记得有一次我因和他交换的看书,去他家取一本书,当时他们还没有孩子,他们家住在万佛楼前边一个巷内的居民院子里,院内没有自来水,要到街上去挑水。他说,我心脏不好,连水也担不了,担水都是马瑞的生活。我有些惊讶地说,前两年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成这样了!你得想办法治一下,这么年轻,以后怎么办?他很平静地说,药物治疗没什么好办法,要么就去北京做手术,现在狭窄不严重我还下不了这个决心,就这么对付着,不会有太大的事。一年后他有了孩子,是个男孩。原以为这个孩子会给他们夫妇带来欢乐,没想到孩子一天天长大,却与正常儿童不一样,到医院检查,结论是脑受损,影响运动和智力。他们夫妇尤其是马瑞一时难以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心里蒙上一层阴影。有一次我去他家,孩子已经四、五岁了,说话含糊不清,外人是听不懂的,只有家人能听懂,走路跌跌撞撞,一下就摔倒了。榆娃说,到上幼儿园的年龄了,现在智力发育远不及同龄儿童,保持平衡的能力也不行,一下就摔倒了,语言能力也不行,幼儿园是暂时上不了。以后上小学怕也成问题。更可怕的是智力有可能不再发展。
自身有病,孩子又如此,但榆娃不改乐观的生活态度,除上班外,他和弟弟合伙开了一家胃肠专科门诊,悬壶济世,减轻他人病痛。不断总结门诊经验,探索用中医治疗胃肠疾病的有效途径,医术越来越精湛,名气也越来越大。同学、熟人,同学的同学、熟人的熟人找他问诊求药的很多,无论贤达富贵还是山野村人,他均一视同仁热情接待,通过望闻问切,耐心地从中医医理上说明后,根据病情,有时推荐中成药,有时则开方现配。我胃不好,曾多次找他问药,他给我推荐了一种老药,并说明这种药的治病原理,我吃了一段时间后,还是比较有效的。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榆娃的儿子到了入学年龄,但因智力跟不上而不能入学,由退休的爷爷奶奶带着,榆娃和马瑞申请生了二胎,生的一对女儿。世纪末榆娃终于下决心去北京做了开胸手术,换了一个人造的金属瓣膜,病情缓解多了,可与常人一样正常工作与生活。但不幸的是马瑞又病了,她得的是不常见的怪病,叫系统性硬皮病。这种病无法治愈,预后较差,得病后一般坚持不了几年。榆娃既要照顾年幼的孩子,又要照顾生病的妻子,劳累辛苦自不必说,心里苦楚常人是无法感受到的。在榆娃的悉心照料和精心治疗下,马瑞坚持了差不多十年,也算是医学上的奇迹了。最终于本世纪初,撇下榆娃和三个孩子离开了这个世界。
此后的十几年,榆娃既要抚养三个孩子,又要照顾渐渐年迈的父母,没有再婚。早先儿子由榆娃父母亲照顾,榆娃还能轻松一点,后来父母一年老于一年自身也得个人照顾,所有的事就都落到榆娃身上。胃肠专科门诊也开不成了,单位上没什么事也基本不去了。他既要护理几乎卧床的父亲,又要招呼行动不便的儿子,还要顾及两个女儿的学习,经常是白天伺候老人儿子做饭洗衣,晚上挑灯夜战给两个女儿辅导功课。既是保姆又是护工,还是两个女儿的辅导员,辛苦则了!后来雇了个男护工,多少减轻了一点负担。我们偶尔一块吃饭时由他弟弟帮他照料家里的事。也许是身心疲惫过度操劳的缘故吧!他的心脏病又严重起来了。当年做手术时换的是金属瓣膜,可用终身,现在瓣膜没什么问题,但瓣膜托盘严重变形,再加上三尖瓣也有了问题,关闭不严,稍走快一点就气喘不停,为此,不论走到哪里,他总是骑个小型摩托车以减少步行。榆娃这种情况已没有什么好的治疗手段了,唯一可行的办法是换心脏或加装人工心脏。我国的人工心脏研制出来几年了,一直没有通过国际认证。换心脏费用姑且不说,去哪找心脏源呢?父母去世后,儿子进入由政府支助的自己也出一部分钱的脑残儿童护理中心,两个女儿也先后就业了,榆娃的负担大大减轻,可他的身体却是每况愈下。榆娃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我们每年都要在一块吃几次饭,见面后有时也交流读书心得或谈论些时事话题,从未见他唉声叹气抱怨命运的多舛。
我认识一位高校老师通过熟人介绍找榆娃看胃病,榆娃多次给他配药治疗得以痊愈。互加微信成为朋友。这位老师喜欢书法,经常在微信朋友圈中晒书法作品,榆娃也喜欢书法,看到后觉得写得不错,有时也评论一半句,遂将自己年轻时收藏的书法书通过我转送这位老师,给我说,年轻时也练过书法,没悟性,少进步,早就不练了,书也没用了!他们有时见面更多的时候通过微信一块交流学习书法的心得,畅谈欣赏感受。当这位老师通过别的渠道得知榆娃多舛的命运后,感慨地说,对生活的乐观与豁达,使人难以想象他生活际遇的艰辛。这种不哀怨并始终抱着热忱的态度而生活的精神令人钦佩!
2018年夏天我们榆中高78届4 班搞了一次毕业四十年聚会,榆娃是最积极的组织者之一,他拖着病体通知人,联系酒店,收集同学们写的诗文及制作的美文、美篇、图片、摄影,然后再转发给每一位同学,表现出他一贯的对同学们的热忱与对生活的热爱。
有一次我们一块吃饭,他对我说,我那里有一套年轻时在古旧书店买的《莎士比亚全集》,现在也不看了,你要的话我哪天给你送过去,还有些明清笔记小说,一并给你吧!榆娃知识面广,除中医外,广泛涉猎文学、历史、地理、社会学、书法等方面的知识,关心时事,我们在一起时偶尔也讨论文学或交流对某些现实问题的看法。他大学学的是理科,但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看法视角独特,语出惊人,往往使我豁然开朗耳目一新。过了几天,他果然骑着那个小型摩托车将《莎士比亚全集》送到南郊我母亲家。说,南郊下边有一家羊杂碎店的杂碎味道不错,我去吃了一碗,顺便把书给你带过来,还说,明清笔记小说不知放哪了?没翻上,等以后翻上了给你。之后不久他的病越来越严重,再后来我就接到了他去世的噩耗。当时很感意外,细想也不意外,他那颗不堪重负的心脏终于停止了跳动。
榆娃去世于2021年4月19日,他是我们高中同学中命运最多舛的一位,也是生活态度最乐观、最豁达、最热爱生活的一位,他总是抱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态度真诚地去生活!
杨再明,党校退休老师,198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