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平凹的文学与人生(节选)
作者:孙见喜 孙立盎
朗诵:伊兰

一声婴儿的啼叫,打破了小山村的宁静。这地方是陕西省丹凤县金盆村,一个外乡妇女借金盆一方宝地专来这里坐月子,娃娃落地,东家西家都来帮忙,时在1952年阴历2月2日,民间称为龙抬头的日子。一个农民的儿子降生了,这就是贾平凹。当时,他父亲贾彦春在金盆的南寺小学教书,平凹娘寄住的这户人家姓李,为了纪念儿子出生的顺遂,父亲取儿乳名为贾李平。娘来金盆坐月子,全靠大姨的照顾,因为姨夫带兵驻扎在金盆,姨是随军的家属。
棣花乡的贾家老宅院里,老少二十多口人呢!父亲排行老四,三位长兄都儿女众多。平凹娘满月后,三口人回来,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土炕上。在贾家明堂,贾平凹排行老八。老八被随便安置在土炕的小角角。
二月天,丹江上的长堤岸柳,鹅黄嫩绿的好看,长堤内的弧月形百顷良田,小麦菜花都长势良好;棣花埝畔的三百户人家,他们联合起来,在这块大田的外沿箍了两道石堰,又修复了三丈高的镇河古塔,防御丹江那肆虐横暴的夏洪秋水。适逢开国之初,人们精神亢奋,万物欣欣向荣。村民组成互助组,在大田中央开一道笔直水渠,引丹江水浇灌这片土地上的五谷六豆。棣花的地形仿佛是两扇的锅盖板,下扇是这水旱保收的百顷良田,上扇便是塬上的旱地。棣花镇就在上下扇之间,老街在埝下,新街在埝上;合起来是一个浑圆的盆地,锅板的接缝便作了长坪公路,这就是1935年修建的、西接长安、东达豫西西坪镇的312国道。盆地南,丹江曲流而过;盆地北,西山塬懒散错落。在塬的怀抱中,又横卧一座矮丘,俗名牛头岭。牛头岭地高坡平,视野开阔,生一片柏树林,贾家祖坟就在这里。这里风景特异,北沟有摞摞石最招外人观览。那是三间屋大的两块黑石相叠,风能动之,人却难撼。地质队的人说那石头相摞是地球上小冰河时期的证据。还有西山塬,东是苗沟,西是条子沟,两沟平行,自北而南夹棣花镇而入丹江。因为有这两条沟的滋润,棣花老街的埝下便涌出两股泉水,致使东西街之间洇成一块池塘和周围的“下湿地”,故此地有二龙拱珠的说法。棣花人在这里植荷种稻,荷生九眼莲,池产大鲇鱼,都是本地特产。
……
贾家大院这位叫贾李平的老八,人喊他“平娃”,后来单唤一个“平”字。不久,父亲到西安师范进修去了,母亲对娃精心调教,所以他从小就乖、听话、勤快,给大人取烟点火,替婶娘看门抱柴,为奶奶捶背穿针,长辈们都喜欢喊“平”来跑个小脚路。学龄前,父亲教他写会几个字,就到处胡刻乱划;红油板柜上,被他用小刀刻得满是字痕;邻家盖了新房,泥皮未干,他用枣刺在山墙上划字。五岁上,村里扮社火,他被安置在高台芯子上,别家孩子一上芯子吓得直哭,他却眉开眼笑地扮演起关公!

贾家这个家族,父辈弟兄四个,解放前常年逃壮丁、买壮丁。解放后,老三老四当了公家干部,老大老二也在村里有鼻子有脸。爷是1949年去世的,奶奶则活到1962年。当时,这个家庭在村里的户口是二十二人,大家庭里,兄弟、妯娌、满堂子孙,合家过日子。小矛盾,大和睦,县上奖来了“模范家庭”的红匾,奶奶觉得她的脸面有盆子大。到六二年底,孙子辈有十七人,齐楞楞站了半院子;弟兄四人一合计,家便轻轻松松地分开了。平娃家分得厦房两间,鏊锅一口,还有八个大萝卜。平娃父亲退休后,在棣花镇东头盖起一所宅院,植了牡丹,月季,秋菊;或夏夜纳凉,或中秋赏月,邀了老弟兄们,一壶烧酒,四碟小菜,他们谈论世道,弈棋品茶,享一番天年之乐。平娃一弟二妹。弟名再娃,承袭了父业,在一所小学教书,膝下儿女一双。大妹小妹在县城州市上班,自食其力,生活小康。
1958年,平娃上小学了,一年级就能给父亲写信。父亲在山阳县教书,妈妈的话,奶奶的话,都通过他的小铅笔传达过去。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几乎年年得奖。初小设在法性寺,一年级的教室在贾家祠堂。桌子是一溜土墩墩,凳子要自带。那时还没分家,院里孩子多,家里没有那么多凳子。大伯立了规定,考上高小才发凳子,初小一律没有。凳子没有,家法却有,大伯把一捆劈柴解开,用斧子砍去毛刺棱角,发给每人两根。平娃是抱着两根劈柴去上学的。两根劈柴架在别人凳子上,坐着夹屁股,他便骑了上去。于是,四年小学,他一直骑着劈柴听课。他没有书包,娘用她衬枕头的蓝花布给他包书。没有笔,他自己想出了办法,把竹筷削尖,蘸上墨水就是钢笔;他偷一撮大伯羊皮褥上的毛,扎到柳棍上就能写大字。一年级第一学期结束三门课得了九分。九分也高兴,回到家,他要把那个“通知书”拿给娘看,却想不到竟跑丢了,为此他哭了一晌午。
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他的功课大有长进,人缘也好,深得老师们的喜爱。他由少先队的中队委升任大队长,胳膊上带着三道红杠杠。大队长要向他的部下讲话,老师抱他站到凳子上。他还爱看戏,远近都要随了大人去,后来还在村上剧团饰演角色,是秦腔戏《血泪仇》中的狗娃。那时候,他演戏的积极性很高。秋后去外村演出,晚上回来常常很晚,娘便温两个“水花”柿子在锅里,算是儿子回来的夜餐。
注:选自《贾平凹传》,陕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出版

作者简介:
孙见喜,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原太白文艺出版社编审,西安工业大学及咸阳师范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评论家协会理事,陕西国学研究会副主席,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国学院院长,陕西孔子学会顾问,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艺术总监。出版有各类著作十几部,代表作品:长篇纪实文学《贾平凹之谜》,长篇小说《山匪》,小说集《望月婆罗门》,散文集《小河涨水》《浔阳夜月》《孙见喜散文精选》,评论集《<浮躁>评点本》《孙见喜评论集》,三卷本传记《贾平凹前传》等。《山匪》荣获2009年陕西省首届“柳青文学奖”。

孙立盎,西北大学文学硕士。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西方文化史”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4部,主持省厅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

伊 兰 节目主持人,本名何兰,祖籍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广播电视台1997、2010年两届十优主持人。曾创办主持《艺海方舟》《夜色温柔》《周六会客厅》《文化西安》《艺术西安》《夜语长安》等节目。参与策划并主编公众号《诗意西安》;参与策划并参演了荣获多项国际大奖的民族音乐电影《半个月亮爬上来》;策划并主持各类文化公益活动数百场;新浪个人博客发表作品50余万字;出版配乐诗朗诵专辑《天籁.南山》等。陕西三秦文化研究会理事,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理事,陕西女子诗社常务副社长,木兰书院阅读会副主席,陕西省散文学会文学朗读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培华学院人文学院语言文化推广基地特聘诵读教师,中国女诗人诗画行特邀嘉宾主持人,西雅图中文电台(Chinese Radio Seattle)《艺术人生》主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