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师德
——献给共和国第一代乡村学校的老师们
文/杨西京
做为老乡,我对您知根知梢:学前,我从乡亲口里,知道了您童年求学的艰辛;上小学,我感受了您红烛师德的温馨;中学时,我敬仰您红烛师德的名望。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当我走上小学三年级讲台时,挥发着您红烛师德的光芒……半个世纪过去了,您似一支燃烧在我心里的红烛,照耀在我从师一生的路上……
——一位七旬老教师悼念恩师康耀增的话
您站在私塾门前,
流着泪向那座教室偷看;
那是您在逃荒的路上,
童心对上学的渴盼。
母亲借遍乡邻亲朋,
为您凑够了书钱;
好心的塾师免费,
让您走进了梦想的校园。
数年小学啊,您三次停学,
为因灾荒,饥饿,战乱……
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
您先后走进偃师槐庙初中
荥阳高中的大院;
五十华里的上学路上,
一周吃的窝窝头、咸菜,
压在您的双肩,
奔走的汗水,飞扬着您
少年青春的灿烂……
求学路上,您深知
乡村孩子上学的艰难;
从那一刻起,当一名乡村红烛
昂立在您人生起步的胸间!
六岁那年,
我认识了您播种知识的
那块黑板。
您手中的粉笔,
在黑板上栽下一撇一捺
一钩一点;
象棵棵小苗,
长在我如饥似渴的求知心田;
三尺讲台,
亮着您亲和的领读,
在乡村简陋的教室,似清溪潺潺,
一翻一卷;
似春风,缕缕唤醒我,
人生成材的宏愿。
风雨里,
您把雨衣披在学生那稚嫩的双肩;
晚自习,
您打着手电,
把学生送回,
一个个农家小院。
星星,记得您
批改作业在三更夜阑;
雄鸡,记得您,
走在学生上早自习的前面……
童年,那一汪空白的脑海,
绽放着您手教心传,春花一样的笑脸;
童年,那一片洁净的心空,
立起您红烛一样的师表风范!
童年的我记得,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
您教师的字典里,
从没有假期,星期天。
多少个课余,
多少个休闲,
您走进乡村夜校,
点亮一个个“扫除文盲”的灯盏,
数盏汽灯,
照耀着千百个家乡父老
认字识字的脸面;
三尺黑板,
让文化走进新一代农民
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实践!
您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用课余的汗水,
把师德
留在百姓识字后的言谈,
留在新中国新一代农民
纯朴可爱的心坎!
少年的我记得,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
农忙时,假期间,
您带领学生支农,
忙在“三夏”一线,
忙在秋收的前沿;
您和学生一起,
割麦、挑担、拉车、摘棉,
让学生在汗水中淬炼,
淬炼的又红又专;
您和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
在“三同”中培养孩子亲土爱民,
热爱劳动的习惯。
火红岁月里,
您把红烛师德,
立在社会大课堂,
立在地头田间。
踏着新中国前行的鼓点,
在康店辅导点校长任上,
您掏心剖肝,
立校风,树教风,倡学风,
开创了一个乡村小学,
名冠全县的教学典范。
踏着新中国前行的鼓点,
白手起家,
创办南河渡乡域高中,
您敢为人先!
借用民间祠堂,师生自带桌椅,
一边上课,一边兴建,
您开创了一个
全民办学的崭新局面!
踏着新中国前进的鼓点,
您立起了“康店五中”校长的风范;
教师会,家长会,乡贤会……
您虚心听取各届如何办好中学的意见;
立红烛师德;
您和老师们一同叫响;
“红烛
为每一个学生倾情而燃”!
“育人先育德”,
您引领学生
学雷锋,强信仰,正三观!
您用红烛师德
让这个乡域的升学率,
在全县多年连连夺冠!
您用红烛师德
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
做过典型发言……
踏着时代前行的鼓点,
您踏上改革开放的征鞍;
那年,您走进县教育局领导班子,
职升位变,红烛师德,
亦然是黄金淬火,光光灿灿。
上半年深入小学,初中听课,
下半年到各个高中调研;
开展“五讲”“四美”“创三好”,
活跃工会,少先队,共青团;
您用红色信仰建成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
您用县域教育的突出成就,
让县域知名度攀上新的峰巅……
啊,您这支
人间红烛,
一生燃在
教书育人的一线……
在您红烛燃尽的最后几天,
您让女儿,把一支红烛
燃在您的床前,
幻影里,您留恋着那爆着火花的光焰……
您让子孙,亮出
您一生珍存的那些照片——
小学,初中,高中……
您和学生们合影中的张张笑脸……
啊,老师
我把一个学生的爱
注入给您送行的这个
鲜花泣拥的花圈……
啊,恩师,
我把一个同行的敬,
泅进我
心血挥就的诗篇……

作者简介:杨西京,曾用名杨西景。从军十九载,地方工作十六年。一直热爱业余写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河洛谣》、中篇小说《啄命图》等,出版诗集《竹林之歌》(和郝光兴合著),中篇小说集《归田不解甲》(和侯发山合著)。曾获第二届《奔流》文学奖,2019一2020年度《海外文摘》双年度文学奖,2021年度中国散人年度一等奖,2022年度“十佳散文”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