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 余 爱 好
(散文)陆中伟
写在《书法报》创刊40周年之际
——题 记
从小的我,喜欢涂涂鸦鸦,经常用粉笔在墙壁上或门窗上涂写,用树枝在地上乱画。
记得上小学时,母亲的集体宿舍没有学桌,我常常是伏在床沿上写完作业。父亲时常拿着我写的田字格本,满脸微笑地拿给邻居看,拿给同事看,夸我字写得端正,有模样。在学校里,老师拿着我的图画本,在课堂上展示我的蜡笔画,表扬我天安门画的好,红旗和灯笼涂的匀,右上角给了个双五角星。
可能是父亲那欣赏的笑容,老师那不经意的表扬,在我幼小的心里对写字和图画萌发了浓厚的兴趣。特喜欢上语文课、美术课,有时作业没有做好就开始照着报纸上的标语图案,连环画册,依样画符地涂抹起来,常乐此不彼,还多次参加了县文化馆中小学生的书画展。
大概在小学四年级起,我便成了班主任誊写成绩报告单、写光荣榜、办学习园地等工作的小助手。初高中期间,兼任年级美术兴趣小组组长,跟在美术老师后面刷标语,画雷锋油画像,出黑板报,同学们戏称我小画家,我还挺得意,也梦想着将来当个画家。
1977年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大丰县地方国营淮南纱厂,做了一名布机保全工。工余时间经常和王育林、孙涛等一起,屁颠屁颠地跟在陆天宁、杨艺庆学长后面,背个画夹,又是画素描,又是画速写,中山装口袋上总是别上几支笔,头发略长,还穿个喇叭裤,像个文艺青年似的。
当时厂里有一个淮南长廊,约百米多长,工会经常举办职工书画展,人家展一幅,我总是弄个二幅或三幅,确有点出风头的思想。
八十年代初,工厂准备上马提花织布机,生产图案布面产品,因我有点绘画基础,被选调到厂部新产品开发设计室,从事布机织物的图案设计。二年之后,大概是我的字写的较为端正规范,还时不时地发表些豆腐块式的小通讯小报道,从设计室调到了厂党总支(后建制党委)办公室任文秘工作,属于无心插柳,走上了“爬格子”的生涯。由于文秘岗位和成立小家庭,生活琐碎顾及不瑕,画画就此停搁下来。写字可以“短平快”,若有空闲时就临临碑,写写帖,写毛笔字便成了我首选的业余爱好,且这一爱就是数十年,不离不弃。
曾有朋友问我,你有书法老师吗?我迟疑地回答道:“没有啊,属无宗无师,就是个业余爱好者,不入流,没入圈,再说仅凭我这点基础和悟性,谁肯收我为徒呀......”但我静想起来,在我学书的过程中,心里确实有两位书法老师的。
一位是1985届电大中文班徐中林同学,记得他的电大毕业论文就是书法题材,也很早就加入了省书协和中书协。在校期间我就向他学习和探讨书法方面的知识。他跟我说了一句话:“学习书法主要就是临碑临帖”。建议我先临习颜真卿的《勤礼碑》和《麻姑仙坛记》,打实基础。因此,无论在办公室或家里,办公桌上总是放着颜真卿的碑帖。 一有空闲就写上几笔,虽单调枯燥,却自得其乐。后来他又鼓励提示我,既然喜欢隶书,要么学习俊逸秀丽一类,要么走古拙浑厚一路。建议你在汉隶《张迁碑》和《西狭颂》等碑帖上下点功夫。这类碑帖与你曾习过的颜体都属于古朴厚重的类型,相得益彰。他说:“一定要专注一碑一帖,深入下去,要让别人看到你字的出处和传承,方法要对,路子要正”。因此我又在《张迁碑》、《西狭颂》、《石门颂》等碑帖上不知不觉临池了十多年。我常把临写的日课习作,通过微信发给他,他每次都会认真的回复与我,且常在笔法上指出,起笔时如何顶纸涩进,运笔中注意绞转提按,收笔时要求笔笔到位,要做到实临、背临、意临等等。在参加各类书法活动中,我常以汉隶张迁碑笔意创作作品,有所感悟,也获得了一些小奖和道友们的中肯评价,这均得益于中林同学的帮助和指导。
第二位老师就是《书法报》。由于我长期在企业党委和工会工作,从1988年起就开始订阅书法报,属于近水楼台。这30多年来,除调离办公室去纺纱分厂工作的几年外,基本没有中断过。以前《书法报》一直是散页装叠的,只要自己觉得好的作品或文章,即可把此页抽出来,另夹在一起,便于今后翻阅。大概从2016年起,改成了装订本,纸质也升级变白了。因装订在一起,不能单一抽出,只能在封面上标记页中所关注的作品或内容。
《书法报》的内容非常丰富,篇幅有长有短,一般在30多页到40多页左右,偶尔也增加到50页之多,设有栏目丰富多彩,从封面一的兰亭彩页到封面二的书札题跋,封面三的名家新作,封面四的名作鉴赏。设有书坛动态、兰亭、教学、言论、热词、名家介绍、书坛新秀等相对固定栏目。如教学一栏,我每期都看得非常认真仔细,从一篇来稿的作品中,首先介绍特约评改员的身份和在当前书法领域中的成就地位,评改员会对来稿书法作品进行逐字逐句的点评。先对作品有哪些可以肯定的地方,在哪些地方存在不足的现象,并对不足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用朱笔逐一勾画出来,指出问题的原因所在,有些详细到字的结构,包括字法、笔法、墨法、章法、落款、章印等内容,然后提出建议,如需进一步加强某碑某帖的临习,在承古的基础上如何临创转换,守正创新,最后附上评改人的评语和与此相同内容相同风格的书法作品,让读者直接进行对比和感悟。只要看了这一教学栏目,如同上了一堂生动的书法课程,给人收益良多。最吸引眼球的栏目还有书法报上展、展赛选萃、市县平台、来稿选登、集中撷英等等,让你直接欣赏到整版整幅的书法作品。有古今的大家作品,有各类展赛的获奖作品,有来稿选登的优秀作品,有市县平台的新人新作等。一刊在手,让你如临展厅展馆一般,包罗万象的书法作品尽收眼底,犹如走进大森林一样,见林又见木,让你开眼,让你呼吸,让你鉴赏,让你思索。多年来,自己的书法作品也陆续在《书法报》上刊用选登,让我对《书法报》更加关注和期待。
订阅《书法报》有30多年,它给我带来了许多帮助和启示。首先是拓展了书法视野,从中了解到几千年来书法史到书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各个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的成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对书法史观、书法审美、书法欣赏的感受和感知能力。其次意识到书法应是中华文字和文化的传播载体,书法不仅仅是艺术,它更多的包含了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社会科学等广泛领域,来浓缩表达传承中华文化,不是借纯艺术之名,搞小圈圈,自我评比,自我吹捧,自我陶醉的那种吼书、射书、丑书、怪书、江湖书法等职业化现象,成为名利场,愚弄大众,混淆审美。再次是认识到书法有法,通过《书法报》长期大量的阅读学习,深知书法有严格的法度,不掌握书法的技法,那就属于写字,谈不上书法和艺术,只有在掌握书法技法的基础上,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文化和情感,书法才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如果仅有技法,缺乏思想文化和艺术表达,那就是属于雕虫小技,字匠而已。所以笔者认为一个书法工作者(书法爱好者),应当具备笔墨技巧、艺术感悟、文化水平、思想境界和人格精神。
现在刚退休,《书法报》仍是我一如既往的老师和朋友。重拾起当年酷爱的画笔,闲来,写写字,涂涂画,让自己的心灵不孤寂,思想不荒芜,把曾经的业余爱好变成一种生活,一种情缘。
2023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