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湮荷塘岸,飞影白露晨 991
文/三木美凤诗文选酒
忆湮此门今
落英化风尘
月寄相思曲
天涯瑶台琴
袅袅荷塘岸
清清白露新
飞影过窗外
翰林幽径深
古人崇礼“以德配天”,此与道法自然,其实内理不二。万运之动,乃是以命为基。有人会说“这是宿命论”,宇宙万物包括人类自己之生命历程皆是由生到死早已规划好的一道弧线,只是日月星辰及草木虫豸的生命轨迹,我们清清楚楚却不愿说成天命就范罢了。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什么是“天命”?天命就是天地赋予万象万物的自然之命,大到日月星辰小到微尘细菌皆有其天命。天命就是自然而然的运行轨迹,万物禀承天地太极之浩然之气,以阴阳推之合之冲之造之,其生灭所历过程轨迹就是命运,亦即万物从生至死的一趟自然旅程。
也许有人坚持认为“自己没有天命”!这就是自欺欺人了。万物皆有其天命与天运,人亦若然。人之天命有二,即无形灵命与有形身命,灵命来自天地本体,故生其自天地独来,亡复归天地独隐,以阴阳二气为养;身命来自父母精血构合,以五谷五畜五蔬五果为养,故生于有形有色,亡于草冢荒陵之中。灵命以性显,身命以欲显。故圣贤尚君达士以修心养性为先,庸人俗子狭士小人以逐欲利物为先。天地化育万物之时本无所別,别仅在凡圣两者所修所学所逐之方向。人皆畏天命却不畏圣人之言,其实圣人乃人类之尊早已在经典中揭示了天命的规律。
仰望星空,在浩瀚无垠的大千世界之变化中,不过是道德经的“无中生有”又“复归其根”罢了。宇宙之太极天命与万物之阴阳微命,本无他理,犹如点滴之水与汹涌江海耳,区别者似仅仅其胸怀之大小。宇宙乃一信息宏体,人乃一信息微体,信息世界不以人之意识而不间断地交流共享着各自的信息,这就是天地与万物之间的“天人感应”或“天物感应”。小至一粒沙尘中至日月星辰大至宇宙无限,无不按照同一规律有序运行,而天之命、人之命、物之命及国家之命与日月之命等等互为体用互为主客,自阴阳至于太极,复又太极归一,一归道,故道之以“一”而贯之也,然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生万物,万物归道,如此往复无穷尽矣。
《山海经》云:“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故《连山》、《归藏》、《周易》乃记载天地万物之天命所运行规律之著作,然前两者已失传,故人若知天命之路轨,不能再失传于《周易》,《易》之理乃天命之律即“一阴一阳之谓道”矣。东方经典如道德经、易经、黄帝内经、金刚经等皆承载着古圣的智慧成果!人类最高智慧就是揭示宇宙本质及其生灭规律之智慧。东方古典哲学实则为天命之理学说。列宁在《列宁全集》十四卷中曰:“假如人的感觉,没有使人对环境具有客观的正确观念,这个生物体就不能适应环境”,这就是天命之感。
《孙子兵法》言:“知天知地胜乃可全”。《中医》文曰:“知阴阳,堪五行,则病理如示之眼前”,所以道无二道,理无二理,命无二命,天下万物之天命皆以太极阴阳应之而发。“命由心造,相由心生”,由此观之,心其实就是命运的方向盘,《六祖坛经》曰:“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易传》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命之难测在于心之难测,生命本元奥义源于大千世界之妙理,心通则万象如镜,心塞则万变如幽,故改造天命须从“格物致知”做起,此乃崇尚大学之道,“穷理尽性以致于命”而已。

夜思藉明月,灵犀何曾休 992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清平复日久
烛泪感衰秋
夜思藉明月
灵犀何曾休
李白杜甫世
唐诗宋词风
陵阁星星外
盛德冥冥承
《易》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棠雪经放,松气傲霜,流光穿梭,梦醒彷徨,灵犀明达,乾坤洋洋!遥观野麓云蔚雯笼,细踏畔草柔情似水,在波波时空组成的生命隧道里,在寸寸年轮层层堆积里,人在惊惧忧患之中才生出“一日三省吾身”,居安思危,知书达礼,十载寒窗如风乐而不疲,虽无日月光晖之丰,却也猎获星光灿烂无限,这也许就是古今文化情怀的诗风再现。日复一日的文海生涯让我品懂古代文人的艰辛与顽强,同时也品味到一剂温故知新的快乐,“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赫赫丽冬飞霜,轰轰竟出轻雷,宇宙自然之神奇在于奥妙无穷!道法自然之心在于求索上下。大千世界其实依靠阴阳平衡来维持一种永恒变化中却又相对稳定的秩序即动态平衡,万象一理!万理一道,万道一统,道一以贯之。我们在身心之间即灵体之间也追求着一种动态平衡,肉体与精神相得益彰方能快乐无比,身心平衡方能逍遥天下自信如天。孔子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生命修练要修出什么?修出肌肉强壮吗?非也,去修出灵魂智慧去悟达我们过去现在及未来的宇宙旅行程序方为正道,这也是天人合一中道法自然,尘世之人往往都知道去细心保养自己的身体,却不知道拿什么去喂养我们的灵魂?灵魂需要什么?精神食粮之正统文化!什么是文化?文以载道从而大化天下!唯有文化才能滋润灵魂,别无可择,因为一切宇宙道理都被开悟的圣贤记载于历史文化之中。
回首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华文化星光最灿烂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包容的时代,三教九流各种宗派如雨后春笋萌芽般遍野竞发。儒、墨、道、法、名、杂、农、阴阳、纵横家驰骋翰野,光耀九州。人类文明之史亦是文化之轨,无论如何文化是宇宙大道在历史文明中的体现,文化之所承载皆是大“道”之神奇,宇宙之妙理!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因为文化中包含着圣贤开悟大道的文化思想,而这些“道理”是又自然规律在人类社会中人文共性体现。诸子百家不管王道、兵道、商道也包括儒家的人伦之道等皆由此而生!文化载道化天下,而知识不过术数耳,文化与知识仅此之别便窥豹一斑。大千世界中阴阳相和则万物共荣,人类发展中身心合和则社会和谐共生。


总编简介:
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大学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佛学、国际关系学及战略学业余研究与爱好者,志愿与天下有识同仁鼎力助推华夏文明回归世界历史中的本尊正位,共推民族文化重立大国自信与自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贡献毕生之力。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致力于以文化荟萃智者,广交贤人,为实现世界文化大同而努力奋斗。赢得了民众的赞同。2023年,为了发展壮大三木秉凤文化传媒,期待各界朋友的加盟与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