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名篇】
“补丁”背后的尘世哲理 ● 婷 筠

作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的梁衡先生,以意境美,哲理美,叙大情述大理驻耀文坛。而这本《人生谁能无补丁》不同以往着眼于政治领袖、历史人物、名山大川、奇草异卉,而是直面生活皱褶,心灵角落的蛛丝马迹,隐隐浅深悟,约约前后思。
“人生谁能无补丁”,这个命题新颖独特而又真知灼见。翻览目录,画面感瞬间张展,仿佛带领我成长过程重新游历了一遍,许多题目也是自己曾经下笔。从中我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咬着牙关踩着坑坑洼洼的小路“挑水”;看见了自己第一次离家扛着娘亲为我缝制七斤重的棉花被去“搭车”;看见了自己面前摆放着一堆明星挂历羞怯的蹲点在“夜市”;看见了自己独对夜空惆怅亲手撕下一张张“日历”;看见了翘着脚尖在灶孔前接过的“一把钥匙”;看见了如水华年蹉跎岁月中“死与生的吻别”;多少芸芸蝼蚁,苟且偷生自叹“命薄原来不如纸”;背井离乡,天涯倦客啼泪遥问“何处是乡愁”;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仰望“人格在上”;百半人生,依旧流浪哀伤“人生没有返程票”。
先生笔下的补丁,从中窥见一个北京书生作为老五届大学生支边内蒙,其间衣食住行翻天覆地的劣势变化,但仍然以从容宽博之心勉励豪放,旷野衰草风沙,土房柴火泥巴。书报镛锄野花,断肠人在天涯。将彼情彼境彼失彼得来之安之困之解之。 从降生那一刻起,所有人的努力,都是为了使自身变得更加美好。所有的美好,都需要奋斗拼搏。勤能补拙谓追求事业之补,取长补短谓夫妻世界之补,将功补过谓失误弥缺之补,爱情分分合合之补,友情吵吵争争之补,亲情哭哭笑笑之补。而所有的补,都谓补心之补。心若和美,一切顺遂。
作为一个深山野乡草根的我,补丁这个词再熟悉不过了,它几乎占据了我的整个童年的羞涩时光。为了能够为母亲减轻负担,早晚牧牛时,我的目光聚集在山坑地角枝头,以便采得山菊半夏金银花这些中药,好卖到供销社换得可怜薄资。周日则起早贪黑前往攀爬几里高的茶山,采得两个食指破皮带血,望着记帐本上230斤茶草领取五六块工钱,仿佛看见自己穿上新衣裳不再被人嘲笑补丁复补丁的得意。那只军绿书包与那双白色田径鞋的补丁,恰似母亲殷殷叮嘱,不准与人顶嘴,不许吵架,以至自己习惯了与母亲一样的隐忍,默默的接受卑微的存在,因此我至今在众人跟前怯场,语无伦次,遗憾“自卑”这块补丁半白人生未能补上。
先生朴实真诚而又境界高远的文风,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人格魅力愈加景仰。在写到自个作为晚辈与文化大师季羡林之间交往的心路历程,不枝不蔓娓娓道来,从初识相知到彼此心心相印无话不谈,从梁先生分别俚称季老的书房为散文书屋和学术书屋到季老称梁先生的散文为政治(论)散文,从梁先生到季老病房的数次探望,带去季老喜欢的乡间小米、红薯,以及送去老人在病中仍坚持书写急需的转轮书桌,更有对于文化宗教等等诸方面交流识见,探讨人生的"觅渡"等等,都能见到一对忘年交彼此间的真挚友情,思想的光芒不时碰撞出睿智的火花,季老是老一辈硕果仅存的知识份子,做学问不问有用无用,讲究的是专而深,而梁衡先生则是知其所以然,必究其所以然,注重从理性角度去探寻方法和规律,两人的交往述论端得是一副"寿星课童图"或是"鹅湖之会",都给人以耳目一新,醍醐灌顶的感觉。
《母亲石》文短却内蕴丰厚,用了三个层面。第一层面写“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这是一块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的石头,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由于受到虔诚的信徒们的朝拜,这石的原形旱已难认,成了一块母亲石。第二层面写我在石旁细读其的内蕴,“心微微发痛”,想起自己的母亲。作家写母亲,与第一层面的文化笔墨不同,是通过回忆,选写几个关于对自己牵挂、关爱的细节,母亲对作者说的声音有点颤抖的一句:“你能不能不走?”也让读者的鼻子一酸。第三个层面是本文的深化和升华部分,作家主要写了对母爱的感兴,“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认为母爱“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享受”这个词,曾经被当作贬义词,梁先生笔下的《享受人生》,却犹同让我们聆听一位智者之语,深受教益,文中尽展作家哲人风范,道出了别人未道之语,对享受的内涵、境界的认识,如同剥蕉抽茧,层层深入,逐级展示,给人以新的启迪。认为除了剥削、占有、挥霍式的享受,是最低级而不入流、不可取外,生命是博大丰富的,可享受的东西无穷之多。除了享受自然,生命中值得享受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享受知识、享受艺术、享受刺激、享受情感、享受成功、享受环境、享受安宁、享受休闲和享受精神,等等。“生命之花原来是靠这许多的享受来供养的”,而且,“事实上许多人一辈子也没有能够享受到生活的全部内容或最主要的内容。”作家还启示我们,一个人的享受,实际是对生命的认识、开发和利用,然而,人们是否能够真正进入的享受境界,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对生活的勇气,对生命没有充满信心的人,不热爱生活的人,是不可能享受到生命之果的,二是创造,生命之身是父母所赠予的,而生命的意义却全靠后天的开发。可以说,你有多少创造,就有多少享受。”作家如数家珍般地,随手拈来中外古今伟人名家对生活境界的享受开拓作为例子,观点与例证相映,行文自在自如,比如认为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哥白尼和牛顿、爱因斯坦等伟人,由于都分别创造了一个新学说,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一个新世界,所以,他们生命中自然就多了一份特殊的与平凡人生不一样的享受。
财富,名声,地位,权力,皆可顷间失去。而文字任凭海角天涯,时光走远,留给读者的灵魂世界,精神种子将世代承传,永不褪色。
[作者简介]
陈婷筠,笔名怡霖。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作协作家书画院艺委会委员,北京当代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外艺术名家理事会理事、福建省书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