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根生 李成魁 孙弋番报道)
昨天上午,我们来到河南省平顶山市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看到一群生龙活虎的中老年人,正在白龟湖畔的科普广场打花棍。其骨干是退役军人,群众親切地称他们是"老兵哥花棍队",成员有四五十人之多。
这些人在部队时手握钢枪,保卫祖国;身先士卒,抗震救灾;保护群众,奋不顾身;对敌作战,冲锋在前。退休后钢枪换花棍,强身健体;扶贫济困,乐于助人;一身正气,为人表率;爱党爱国,永葆军魂。年龄最大的84岁,最小的61岁,军龄最长的25年。"七十八十不算老,舞动花棍美又俏。强身健体乐而寿,盛世中华福滔滔。"
每次步入训练场,老兵们忆传统,守初心,比健康;唱军歌,踢正步,行军礼。为美丽的白龟湖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过往游人纷纷驻足观看,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你看,打起花棍,龙飞凤舞,五彩缤纷。黄继顺的"翻跟斗"、"哪吒探海"、"金鸡独立",宋有中、毛秀堂、朱家智的"流星球"手舞足蹈,身轻如燕,让人看得眼花燎乱,刘春华的左手"張飞骗马"、"龙盘玉柱"、“十字飘逸”,李殿功的"一柱香"等高难度花样动作出神入化、炉火炖青,堪称绝技。
打花棍打出了健康。白龟湖畔“五棵松”(人们对5位老兵的尊称)就是很好的例证。80岁的李殿功人称"老黄忠",84岁的文青春被誉为"小青年",83岁的朱家智绰号"铁圪塔儿"。75岁的宋有中因患肾癌摘掉一个肾,他常年坚持锻炼,医生说:"你剩下的那个肾,功能恢复得比原来还好。"82岁的耿功臣退休后过上了"废物式"养老模式,情绪低落,现在每天步行20多分钟去打花棍,还义务为群众针灸按摩,传播健身知识。他逢人便说:"我又找回年轻时的感觉了!"76岁的孙根生,20多岁就患高血压,体重100多公斤,打花棍甩掉了“两高一胖”。
昨天,89岁的老兵哥杨某某也带着女儿、女婿一起来打花棍。五位老人自编顺口溜:"花棍情,花棍缘,我与花棍常相伴。风天雨天不停歇,快乐健身一百年。"
打花棍带来了友谊与和谐。大家交流信息,沟通思想,互帮互助,花棍团队尤如一个温暖的家庭。花棍坏了,有人帮忙修;手机出故障了,有人帮忙调;身体有点小病,有人帮忙治;不会网上购物,有人热心指点……战友的心越贴越近,关系越来越融洽。他们外出回来,第一件事就立马去打花棍、去会棍友。
打花棍提升了老兵们的素质。刘春华、黄继顺、魏资智等人,热心辅导打花棍技术,宋有中、刘春华、王清华等人潜心研制改进花棍,朱家智、耿功臣、李殿功、孙根生、宋有中等人天天坚持不懈,黄继顺、耿功臣、吴少英、李殿功等人学雷锋热诚为棍友服务,刘宪正、黄继顺、魏资智、文之友、王清华、石小花、李玉环、吴波涛、张虹伟、梁俊萍等人能歌善舞活跃气氛,李发君、赵中林、边青坡等吟诗赋词传播正气。
以五老翁为组织核心,以各型人才为骨干队伍,组成朝气蓬勃的花棍群体,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号召力、凝聚力和生命力。
打花棍扩展了正能量。2017年初,孙根生从北京带回一副花棍、打花棍技巧和制作花棍技术,平顶山诞生了打花棍活动。6年来,不仅身边的战友学会了,打花棍也向社会广泛传播。以黄继顺、李殿功、朱家智、黄维成、刘春华、刘宪政、魏资智、王清华、吴少英、石小花、吴波涛等为骨干的打花棍爱好者不畏严寒酷暑,数年持之以恒。
男女老幼喜闻乐见,队伍不断扩大,经常活跃在白龟湖湿地公园、万达广埸、河滨公园、鹰城广埸。花样己有两百多个,新花样不断涌现。从平顶山走出去的骨干,常年活跃在吉林长春,安徽合肥,河南郑州、周口等地,带动和发展了当地的打花棍活动。
平顶山市打花棍活动如火如荼,方兴未艾。桂园社区书记郑燕涛、主任李硕花,大力支持打花棍活动,石校锋、刘延平、毛秀堂热心组织辅导,一支三四十人的花棍队伍迅速发展起来了。湛河区花棍队在魏资智的带领下也组建起来了,赵留正在筹备金钱花棍队。
王清华、李玉环、石小花组织的平顶山市女子花棍队已开始训练,齐眉棍金箍棒队也开展活动了。花棍打出了健康,打出了快乐,打岀了幸福的晚年,打出了美好的生活。
11月16日,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老年体协花棍委员会成立,它预示着平顶山市打花棍活动,将像春天的花蕾,绽放出更加鲜艳的花朵。
2023、1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