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中国傩文化传承保护基地
的深秘面纱
作者:李剑鸣
三千年傩文化,五百里栗水情。三大瑰宝璀璨,一脉子孙传承。
初冬和煦,金桔殷黄,银菊绽放,彩云祥瑞。11月19日上午,安源作家协会联合党支部书记胡初冬、秘书长朱群及安源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人钟海明、谭永明、刘德高、李剑鸣、谭杰、胡群基、邓云冬一行9人,兴致勃勃驱车来到了上栗县中国傩文化传承保护基地龙汝东家采访。

初见龙汝东,宛如天空中翱翔的雄鹰,海沙中闪烁的贝壳。他修长的身材,白皙的面庞,一双睿智深邃的眼光,一副敢做敢当勇挑重担的铁石心肠。他今年73岁,饱经风霜历尽磨难,不但没有击垮他的意志,反而越活越年轻,看上去50、60岁模样。苦尽甘来,子承父业,儿孙满堂,享受天伦,何不惬意。
生活与压力并举,机遇与挑战并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龙汝东成家立业,生儿育子,自己在萍矿职工技校电工兼电工实习老师,爱人在萍矿黄冲煤矿上班,俩人都有固定工资,收入条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过着安逸平静的生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93年单位因改制被下岗,生活没有着落,一夜之间变了天。那年他43岁,正处在上有老下有小尴尬时期,断了生活来源,家庭负担重如何办?龙汝东万般无奈情急之下,一咬牙毅然带着俩个刚从技校毕业的儿子龙萍、龙飞南下深圳打工,私下承揽装修业务,一干就是3年。这期间,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益。龙汝东感觉在外面折腾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便带着儿子回到了家乡做仿古家具并学木雕艺术。
通过亲戚朋友了解到县石洞口傩庙和湘东毛庙需要傩面具,在县文化局基本搞清楚傩文化历史由来、演化和制作工艺要求后,一切从零开始,自己边学边实践雕刻傩面具,一干就是30年。

萍乡傩文化以特色鲜明,傩庙、傩面具、傩舞"三宝"俱全而享誉全国,名扬世界。现有大小傩庙80多座,古傩面具种类700多个,原生态傩舞班表演队伍40多支。上级授予了上栗县赤山镇石洞口等10傩庙为第一批重点傩庙。龙萍、陈全富、彭国龙、赖德明为第一批傩面雕刻传承人。

龙汝东介绍说,上栗作为傩文化之乡,素有“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庙"之誉。傩舞俗称踩傩、仰傩、跳傩、耍傩。舞蹈蕴意"驱邪逐、降吉纳福",其舞姿、步伐古朴神秘富于变化。

傩面具按功能分供奉与舞耍两种方式,供奉较大较厚重,舞耍轻便灵巧,眼、鼻、嘴必须镂空透气。雕具又有高浮雕、浅浅雕、线雕、镂空雕。雕刻从选材、绘图、粗雕、细雕、精雕、打磨、彩绘描金等,每一道工序都必须全神贯注,精益求精,任何一丝细小疏忽都会归亏一篑。过去锯樟筒、切片都是苦累活,现在机械设备大量使用,大多苦累活被代替,唯一就是精细活。
采访期间,大家为龙汝东家赠送了对联等墨宝,并尽情跳起了傩舞。

联合党支部书记胡冬初还组织了党员上党课,认真学习了习*近*平同志考察江西重要讲话,通报了年度支部抓党建等方面基本情况。
上栗傩文化是中华民俗文化瑰宝,以"上栗耍傩神"为主体的"萍乡耍傩神"入选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上栗傩舞先后赴北京、杭州、南京、广州、珠海、香港、台湾等地演出,在当地引起轰动效应,被誉为"民间奇葩"、"中华一绝"、"国之瑰宝"。 

作为上栗傩文化守艺人,龙汝东多次参加了国内多次展示活动,并取得了许多荣誉。2011年评为中国傩文化传承保护基地研究员,2012年评为萍乡市民间工艺师(傩面雕刻);大儿子龙萍2011年评为中国傩文化传承保护基地首批傩面雕刻传承人,龙萍傩面具研究制作中心设计师,2011年11月被被评为中国傩文化传承保护基地傩面具雕刻传承人,其工作室于2021年4月被评为中国傩文化传承保护基地面具雕艺研究中心,参与开发创作了2000多个傩面具作品,其中所作的作品现有1300多件永久性的展览在,中国傩文化传承保护基地,萍乡市博物馆、上栗县博物馆、万载县文化馆,安须市博物馆,石洞口傩庙,小枧傩庙,三湾傩庙,车湘傩庙等,其中有7件作品被北京军事博物馆永久性收藏。

小孙子龙飞2020年评为首批中国傩文化传承保护基地傩面雕刻传承人。至此,龙汝东完成了傩面具雕刻家庭作坊传承任务。其孙子也在传承学习之中。
采访任务完成后,大家相邀明年春节再来送春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