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书《道德经》第52章俗解
前些天去了趟洛阳。已过4月天,也不是为了牡丹花。洛阳是十三朝的千年帝都,又有华夏族神秘的"河图洛书",山水风光不一般。去了后感觉天空中弥漫的都是尊贵的幽灵。这次匆匆过往,没去看汉魏遗址,也没观赏天子驾六。因为手头握的是《道德经》,每天和老子神交。直冲着就是冥想中的洛邑,当年大周朝后半截的都城。老子做大周朝廷的史官,图书馆长等。老子在这里工作的年限较大。地灵才能岀人杰,洛阳造出这位华夏的文化大神,必有与众不同的环境营养。想看到什么自然是痴心妄想。2千5百多年了,所有的一切已物化为尘埃。但站在洛阳的地面,用灵性的鼻子嗅辨,朦胧着双眼用心去搜索。现代的高楼水泥丛林挡不住,古风还是扑面而来。

去洛阳必须去邙山。邙山在洛阳城的北面。概念中的邙山一定高伟奇峻。这座山名气很大,风水宝地。民间有千年口诀,"活在苏杭,死在邙山。"一个是阳世的天堂,一个是阴世的好去处。
邙山应该是极其神秘的山谷。去了就会知道,这座所谓的山不过是一座貌不惊人的丘陵土圪塔,海拔高点才300多米。我们太原城随便平地上一站就海拔700米。邙山的翠云峰号称道教的第三十三峰,七十二洞福地之一。这里还说是炎黄的故乡。地底下更是顶级的皇家聚居豪门云集的阴城。埋着的人物更是显赫。据说有皇帝40多位,文武大臣级别的大干部上千。本人能说出名姓的有道教的祖师爷张道陵,还有一向钦佩的气节文人范仲淹等。邙山不象柳州盛产好棺材板子,但地脉的文气豪气冠绝天下。
本人到邙山是寻找老子踪迹的。当年老子在周朝做官时,名声已大噪。春秋时代的诸子百家,纷纷到他门下拜访。老子的道学受到推崇。老子可能也想到过长生不老,所以他也是道家最早的炼丹人。道家炼丹术是修炼的方法。将"虚空中的清灵之气",用一些矿物晶石通过八卦炉炼成金丹,灵丹,炼制时赋予超凡脱俗的意念内容,吃下去要达到长寿不死的效果。
邙山的"上清宫"就是老子当年炼丹的地方。如今的炼丹地遗址上,只有清代时留下的几间规模很小的祀庙。据说在唐代鼎盛时期,这里有宏大的道教宫观,是全国道教文化的培训中心,道士一度有3千多人。
来过了就好。瞻仰老子故地,思绪万千之后,又能心静如水。金丹灵丹,对今天懂化学的男女说来可笑。可对于有信仰的人,是值得回味的一幕。道家祖宗们想把天地灵气凝聚成一粒药丸,想象的格局何其大。只有敬仰的份。
后来老子写《道德经》,大概已放弃了外丹的想法。顺法自然,注重了内观。于是着力于发现宇宙大道,发现万物的连接与本性,发现人道的初心。

一个初心,学者惦量,平头百性念叨,连大领导也告诫我们,守的初心,方得始终。究竟什么是初心,什么是心?舌尖上一滑,谁也嚼的个中味道。但细一琢磨,自己的初心又是什么,捕捉起来很不容易。心内心外,人体自身是个小宇宙,心又是什么东西。科学了百年,一直认为大脑是人体的指挥中枢,司令这架肉体机器。现在人们又强调灵魂,号称发现了幽灵粒子,又证实了量子纠缠的存在。心不是心脏,是我们身体小宇宙的核心。大小脑只是信息运算以及存储的工具。心是每个人独特的精神世界。道家佛家说起心来观点差不离,"身为臭皮囊,心为明镜台"。初心,可以想象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应负的使命,原版的软件。我是谁?我从未知的世界降临到人世间,该干点儿什么事儿,心知道。
《道德经》第52章,学起来。
"天地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弱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上一章老子讲天道,天道无私的属性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有就是无。抓住一丁点可怜的私欲,到终了撒手人寰,一无所有。无反而是有。苍穹之下,大地万物,无不是我的兄弟姐妹。死而不亡,与万物共存。
这一章的经文,老子将大宇宙万物用拟人化的具体描写,进一步阐释"无为"顺变的大道哲思。
"天地有始,以为天下母。"
这和探索宇宙的科学描写似乎有岀入的。宇宙的存在是无始无终,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但道家的想象力是无极中的有极。一元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岀无限的世界。
老子说,天地万物有开始的一天,大道发挥了无限的力量,创造了万物。我们就把创造天地万物的大道视为生养我们的母亲。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母亲带我们到了这个无限广阔的天地。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老子此处絮叨,真象一个慈祥的爷爷。大概在函谷关的"太初宫",一间简陋的茅屋里,正与徒弟尹喜促膝而谈。
他说,象一和谐的家庭,有一位贤良的母亲,又有孝顺的儿子。日夜相伴,老小相依为命,恪守天伦,其乐融融。一直到生命结束,都会岁月静好,安然无恙。
老子说在皮上的微观人伦。他实际是说天道和我们的存在关系。天道就是我们的母亲啊。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人间百味,酸甜苦辣。日月星辰,阳光雨露。无时不在呵护我们。每个人围绕着大地母亲,昼夜交替,日岀而作,日落而息。生命有如此完美的节奏,幸福是自然而然的。天地不竭,母亲守候,还用操更多的心吗。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塞,堵塞,关闭的意思。兑,交换,交流。
勤,勤快,好动。
老子企图说什么?字面理解,"塞其兑",堵塞和外界的一切交流来往。"闭其门",把大门关起来不见人。"终身不勤",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听不见,看不见,摸不见,这样活一辈子,就不会有劳烦忧愁了。
《道德经》后面的章节,老子再次强调了类似的思想,"鸡犬之鸣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和"塞其兑,闭其门"大致呼应。这是老子津津乐道的理想社会,理想人生。相互不打扰。
有人对道家反感,不赞成道家的避世,遁世,超然于世外的消极。这不与改革开放和强调思想解放背道而驰吗。每个人自由发展,天马行空多好。这才是陈寅恪说的,人类奉行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价值观。
这应该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老子很明白人类的欲望和贪婪。本意是要我们挡住欲望世界的诱惑。塞兑,闭门,恰恰是要我们坚守初心,道心,遵循母训。不为邪门歪道所惑。儿子没有理由不听母亲的,人绝不能脱离大道。坚决守住道德底线,才配有矢志不渝的"独立之精神"。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敞开一切交流的通道,用尽你的聪明和智慧去做事业。便会"终身不救"。意思是一辈子便不可救药了。
老子是用反正两方面说的,一是塞兑闭门好。二是开兑济事不好。
这句话又会引起歧义。上天有好生之道,成全人走上成功之路。老子用心良苦的说服我们,必须正视人类自身的渺小。生命必须要聚焦,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久而久之就会有了不起的成就。有句汉语成语"好高鹜远”,近似于老子讲的道理。不切实际的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想要的东西实在太多。欲壑难填啊。对什么也感兴趣,心思竭尽,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想揽进怀中。俗话说,谋的很,蚀了本。老子给这类人下了定义域,一辈子得不到救赎。
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人知道要什么只是本能,而知道不要什么是智慧。
"见小曰明,守弱曰强。"
天地任鸟飞,海阔任鱼跃。低级动物活着的目的是在食物链上。人是高级的灵性动物,一生必须要有所作为。
人怎么样做事才好呢,有德行。德性就是守住一颗初心别泛滥。
”见小曰明",一花一世界,一草一菩提。一滴水可见太阳的灿烂光辉。一个人,一件事,一颗心,一辈子。老子就是让我们坚实的踩在大地,点点滴滴的把小事做好。坚持下来不但事情做好了,而且在坚持的过程中会悟岀大道理,长岀智慧心。
咱不听外国人如何。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涌现岀几千万的商事实体。坚持活下来的企业概率很小。刚开始企业喊的是"大踏步,全方位,跨越式"等豪迈口号。这就是老子说"开兑,济事"。手里有点儿小成就沾沾自喜,欲将山河走泥丸。结果一家家破产倒闭。反倒是那些从事一业一技的,以小博大,坚守本心。谁能想到,卖水的钟睒睒站在了富豪榜的首位,做手机小面板的小女人富婆一鸣惊人。连企业巨擘华为公司,老板任正非大爷说,数万人目不转睛,30多年一直朝着通信科技一个垛口冲锋。这就叫"见小曰明",小处见大。所以春秋时代吕不韦才说,纵有家财万贯,不如薄技一手。见微知著,小事积累下来成了大事,还历练了一生的大智慧。

有的企业人喜欢露脸,喜欢开会。飘浮在社交的水面上,宝贵的精力对付无效的社交。功夫不向内观。经不住时间,耐不住寂寞,坐不下来。终究是蜻蜓点水,一事无成。
"守弱曰强"。
老子进一步阐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大道理。小就是大,弱就是强。坚守低调,虚怀若谷,保持柔顺。表面上示弱,内里是强壮的。
同是道家大智慧的鬼谷子,他是用"伏藏"说明守弱曰强。坚持低调做人,藏起自己的锋锐,好处太多。一是有利于集中精力办事情,躲避人际摩擦。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岀于众,众必非之。二是低调守弱便于修心修行,静处思过,少与世事烦扰。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生活中人们好说"借光,借光"一词儿,这是智慧。借别人的光照亮自己,别人也仿佛同时获得了荣誉感。
老子也是这个意思了。用其光,用的是大道的光芒,照亮自己人生之路。自己不需要点燃,顺光行路,就是顺其自然,顺势而为。一颗初心,坚守阵地。借大道的光明,不费力气,不东眼西看,控制住自己欲望的膨胀,无为胜有为。
学会借光,学会吸取他人之长。自然"用友者王,用师者霸"。自力更生词儿好,这是无奈的励志。有现成的低成本东西,拿来即用多省事儿。智慧领路,就不须自己在黑暗中摸索,在无知中乱碰。结果会"无遗身殃",就是留不下灾祸的隐患,种不下霉运的根子,保持相对长久的安全。
"是谓袭常"。第52章的结束语。
袭,继承,连续。
常,是永远,永恒,长久的意思。
老子的总结语。秉持大道,坚守初心,减欲少求,凝炼生命。这样可以恒久的保护自己。脚底扎实,诗在远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道学佛背儒家,目的是什么,牢记多少又有什么用。舌头嚼来嚼去不比谁的唾沫多。关健是让所有的学问变成炉火,烧岀自己的一颗丹心。
(待续,第53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