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 宪 问(2)
看人看本质
【原文14·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言,文字著作或能留给后世的名言警句等美好文字。勇,不仅仅指勇敢,而是指内心的强大、坚毅、果敢。孔子认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一定美好的言语留给世人,但能写出好文章,能说出美好言论的人却不一定就有好的德行和修养。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大勇,内心一定强大、坚毅、果敢,而一个看起来勇敢的人却不一定有仁德。这就告诉弟子,看人要看本质。评判一个人的德行修养,不仅要看他说了什么,有什么样的表现,更要看他做了什么,如何去做的,要透过表现看本质,不能一叶障目,以偏概全,一好百好。
下面就列举了一个例子:
【原文14·5】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南宫适即南容,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我们在上篇中专题介绍过。这一章说的是南容通过上古传说中的四个人物故事,受到启发,得到孔子的赞赏。
羿,即后羿。我们都知道后羿射日的故事。传说上古时,天上有十个太阳,轮流执勤,烤灼大地,人间没有白昼黑夜。后羿搭弓射箭,一下子射掉了九个太阳,只剩下现在的这一个,自然界从此有了白昼黑夜,四季交替。他凭着自己的武功,做了夏朝有穷国国君,却想夺取夏太康的王位,最后被他的臣子寒浞所杀,不得好死。
奡(读ao),传说中寒浞的儿子,力大无比,能把船只放在陆地上用双手推着像在江海中一样行走,最后也不得好死,被夏少康杀掉。
禹,即大禹,夏朝的开国皇帝。我们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说是当时黄河泛滥,大禹治理黄河有功,受到舜的禅让而继承帝位,受到天下拥戴。因其德行卓著,受到后世颂扬,与尧、舜齐名,并称“三代圣王”,死后安葬在今浙江绍兴的会稽山上,到现在仍有他的庙宇,历代祭祀不断。
稷,即后稷,是周人的祖先。传说后稷在尧舜时是一位农艺师。他尝遍百草,教民稼穑,为中华农耕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为“稷王”,尊为“农耕始祖”、“五谷之神”,各地都有其寺庙。
这一章可以说是对上一章“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的诠释。羿和奡都是以力服众而获得暂时的成功,最终没有好下场,禹和稷以德服人,赢得了民心,赢得了天下,这就是大智慧,是大勇。南容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在向孔子师汇报时,孔子虽没有当面赞扬,但当其出去以后,就对其他弟子说:南容可是个真君子啊!是一个崇尚道德的人啊!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接下来就来了一个小结,进一步阐述看人看本质的道理:
【原文14·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子说,君子不仁的表现也是有的吧,但小人绝对不会有仁的作为。什么意思呢?“不仁者”这里应当是指过错,犯错误的意思,并不指思想品德上的污点。孔子认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君子有时犯错误是难免的,不能因为君子的过错就否定其品德。小人就不一样了,因为其道德品质差,思想意识不好,所以是不会有真正仁的作为的。这就和前一章相呼应,告诉弟子,看人要客观辨证,既要看好的表现,还要正确分析对待错误和过错,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被表面现象蒙蔽。
顺着这个话题又引出了“如何对待和教育自己所爱的人”的问题,我们下一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