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应昭
1885年到1904年,淮阴县南乡的周庄(现淮安市城南乡城南村六组)有良田200多亩的土财主周有功家先后诞下了周万国、周万选、周万鈡、周万祥、周万皊、周万权及周万毓共六子一女,告别了周家几代单传的历史。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七月七日张煦侯编撰付梓的《淮阴风土记》曾对淮阴南乡作如下记载:“大抵南乡一带,皆农民也。最富不过有田二顷,而二三亩之佃农居最多数。南乡厥田下下,专赖牛力粪水,是以户力稼穑,民多副业。稼穑以玉蜀黍为大宗,一亩之获,至少一石数斗,皆单颗籽,不兼种他谷。一般食品为玉蜀黍山芋,麦豆花生,皆输境外。又有三副业,曰养猪养鸡种菜,而种菜最有名。”
“守祖宗清白二字,教子孙耕读两行”是过去很多农耕家庭的家训,而过去的南乡却不然。张煦侯在《淮阴风土记》的《周庄夜话》中记述道:“……一般百姓,其知识尤为愚昧,有清二百余年,南乡无秀才。”当年的周家家境虽殷实,但也是专事农耕及养猪、养鸡、种菜等副业,唯独就缺读书人。

非常决策学子多
由于晚清政府软弱腐败无能,中国频受外侮,以致民族危机,政局不稳,经济衰败。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发起的103天即失败的维新变法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影响到识字不多的土财主周有功。现实让他深深感到,国家的强盛要有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周家的兴旺同样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于是,思维敏捷、处事理性的周有功作出了一个非常的决策——“以读书为主导,耕读并行,以耕养读。”让子孙接受良好的教育。
事实证明周有功的决策是正确的且难能可贵的。周有功子孙没有辜负周有功的苦心,他们出色的读书成果结束了“南乡无秀才”的历史,也结束了周家世代农耕的历史。周家万国、万选、万钟三兄弟均在乡间私塾就读,而万祥、万皊、万权分别接受“洋学堂”的高等教育。周万祥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当时是淮阴的最高学府,教学水平在省内外很有声誉,现淮阴中学的前身),周万皊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周万权毕业于上海法学院。周有功的孙辈中,周万国的唯一的儿子周震洲与其六叔周万权同时就读上海法学院,然后又考入中央警官学校正科第四期,读完毕业;周万选的长子周
震球毕业于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周万鈡的长子周震洋毕业于江苏省警官学校;周万祥长子周震欧毕业于中央警官学校,工作后又赴美留学,获得佛罗里达州大学博士学位;周万皊长子周慰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次子周震浦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专攻气象),三子周生春毕业于北京大学,博士学位;周万钟长女周震环毕业于淮阴农校;周万皊长女周萱慈毕业于教育学院,三女周霭慈毕业于徐州医学院,四女周兰慈毕业于师范学校,五女周建初毕业于苏州大学。 在周有功的严格要求下,周家上上下下,男女老少,读书成风。周有功的独女周万毓虽没能接受高等教育,但也在南乡上了几年私塾,能看信读书写字。就连周万权的媳妇过门是文盲,在周家读书风气的影响下,天天认周万权给她写的字方,一天几个,日积月累,终能看书读报和写信。现为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的周震欧回忆自己少年时在淮求学的情景曰:“冬天每日清晨六时许,嫂嫂姐姐与我,冒着寒烈的西北风……埋头,弯腰……四五人整队从乡下向城里(原淮阴城)前进。邻居及路人不约而同地说:‘看,又是周家年轻人,赶向城里上学!’”

周万权(前中)、周万皊(前右)、周万毓(后左)等在苏州合影
卖粮典地为读书
稼穑人家读书不易。出外读书,衣食住行、学费、书本费等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尤其是在上海和南京求学更是如此,何况周家是多人外出读书。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周家从农村走出了7名大学(专)毕业生(其中万字辈3人,震字辈4人)。周家每年农业收成除家口使用外,不足以给付外出学子的各项开支,尽管周家子弟出生于农家,习惯于勤俭节约也不行。为了解决周家儿孙外出读书的费用,家中节衣缩食,省下粮食拿到集市上去卖。当时,许多乡人及路人很不理解周家用十几匹牲口列队将小麦运往淮阴的南门外粮食街……
卖粮不够就将地典当出去,等以后有钱再赎回来。周有功忍痛陆续典出100余亩良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周有功去世后,原是40多口人在一起生活的“共家”解体,万字辈兄弟六个每家仅分得土地17亩。“共家”解体前,周万国、周万选、周万钟三家的儿子均已大学毕业。而正值周万祥的长子周震欧求学时,“共家”解体了,独自一家培养周震欧上大学,经济压力自不待说,但周震欧的母亲项凤仙态度坚决地说:“当裤子也要让儿女念书!”
周有功要求儿孙们既要读好书又要种好田。求学的儿孙们从学校回家就要与其他兄弟一起干农活。周万祥在本地省立第六师范学校读书,早出晚归,每天都
参加农业劳动。一次暑假,在南京国立东南大学上学的周万皊邀约数同学来南乡度假,同学们看到他和伙计们一道扛笆斗、耕地耙田都惊讶不已。周家学子们清楚地懂得,自己是农耕培养出来的,求学花费庞大,自觉干农活既减轻家庭负担,又能锻炼自己,以形成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家风。
周家六兄弟各有所为
周家“万”字辈六兄弟由于年龄、社会阅历的差异,接受的思想各有不同。有的接受的是孔孟之道,有的接受的是康、梁的改良主义,有的接受的是西方的民主思想,有的是接受的是进步的革命思想……
独信儒学的周万国从小接受的是大学、中庸、论语之类的四书五经教育,信奉孔孟之道,讲究仁义道德,为人宽厚,关心穷人。他曾在自家门上写过一副遒劲有力、飘逸潇洒的对联,上联为“和平建国”,下联是“勤俭持家”。抗战前,他曾任过淮阴县一区的自卫团长;日本人占领淮阴后,拒绝为日本人做事而在家赋闲;民国二十年,淮阴发生水灾,造成饥荒,周万国积极参与组织赈济活动,在慈云寺操办普惠粥厂,普救灾民。
1947年,周万国在任国民党韩侯乡乡长期间,他对治下的共产党活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当上面追查起他治下的共产党干部时,他却及时将消息透露给这些共产党人,让其快跑,并资助其路费。“文化大革命”审查干部时,竟发现当年很多在南乡活动的共产党干部被关进监狱后是周万国将他们保出来的,如郑学友、孙克俭、孙少卿等。正因如此,当周万国在20世纪50年代被苏州公安机关抓捕入狱后,是由抗日时期的共产党情报人员马二懒将其从苏州领回淮阴的,并由地方农会会长周玉金和贫民张万祥共同具保,由地方管制劳动。
农耕技艺精湛的周万选和忠厚勤劳的周万钟终身从事农、副业劳动。
尽心办学的周万祥忠厚质朴、待人诚恳,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尊心。1921年,周万祥从江苏省立第六师范毕业后(台湾的李崇年、张义学等人是他在江苏省立第六师范的同窗),他按照当时淮阴县教育局的要求,在福田庵借了三间庙屋办起了县立福田庵小学,任校长十多年。十多年里,他校长、教师、工友一肩挑,教一到四年级复式班,学校里的桌子板凳都是自己家打的,学生免费就读。日军占领淮阴后,学校被迫停办,他又在福田庵、周庄、西南湖、李庄等处办私塾,私塾所用之书完全是正规学校的教科书。抗战初期,淮阴的民众教育馆的一位工作人员叫孙文碧,是地下共产
党,小周万祥20多岁,由于志趣相投,他俩而成了莫逆之交。周万祥多次掩护其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并将自己多年省吃俭用存下的250法币{当时与银元等值}拿出来支持孙文碧进行抗日活动。 聪明勤奋的周万皊是周家“万”字辈中的佼佼者。他出色地实现了“由耕转读”的家庭变革。周家先后有16人从事或曾经从事教育事业,其中周万皊一家就有6人。
周万皊在小学和中学时的学习成绩优异。由于家境困难,周有功让周万皊去报考既不要学费又供吃喝的省立第六师范学校,结果未被录取。周万皊毕业的那所中学的校长怒气冲冲地去责问江苏省立第六师范学校的校长为什么不录取周万皊?而师范学校校长反问道:你难道不认为这样的学生不进行更好的深造而感到太可惜了吗!正因如此,周有功才让周万皊考上了南京的东南大学数学系。
周万皊的数学教学水平闻名遐迩。1946年暑假,一名叫牛践初的校长施以高薪和一名叫陆践初(淮安人)的校长援以乡情同来争聘周万皊,双方都志在必得,相持不下……面对这种情况,周万皊很为难,只好婉言谢绝双方好意,仍去安徽教书。20世纪50年代,为培养人才,周万皊接受两校聘请,曾在苏州东吴大学和无锡文教学院两头跑来跑去给学生授课。
思想进步的周万权拒做国民党的官。他大学毕业后,做过中学教员,当过小学校长,后来搞水利。解放后,在江西省玉山县水利局任工程师。周万权在学生时代就接触交往进步人士和共产党员,如后来成为共产党知名作家的陈白尘和中国共产党淮海地委书记的吴觉都是周万权非常好的朋友。为支持和帮助共产党,周万权冒着风险将共产党的传单放在上街卖菜伙计的菜筐内,用菜盖上,让他们上街秘密散发;周家为防土匪盖的10米高的枪楼曾是吴觉等地下党员开秘密会议的场所。令人痛心的是周万权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1978年,玉山县人民政府为周万权平反昭雪,恢复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