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难忘恩师情
作者/李永合

在大西北当兵服役二十多年的我,从部队选择自主择业后,从青藏高原来到了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谋生发展。
前些天突然接到老家河南南阳袁坪村村委会和袁坪村中心小学的电话:学校要举办退休教师和部分为母校争得荣誉的同学座谈会,特请您参加。
那可是生我养我的故乡,那可是培养我成才的地方,那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我接到邀请后,我不敢丝毫懈怠,立即请假放下手头的工作,先从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乘上航班,又到湖北十堰武当山机场中转,次日又从丹江口市和我的家人们一起开车,一路曲折坎坷,这才终于回到了我的故乡袁坪,我的母校袁坪中心学校。

沿途,我看到了我国南水北调大型水利工程第一渠——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丹江口水库。这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我的老家王庄村整体搬迁到了唐河县。据统计,仅淅川县南水北调就移民30多万人。2021年5月13日,主席来到淅川县邹庄村看望南水北调移民的乡亲们时说:“吃水不忘掘井人,你们就是掘井人,衷心希望父老乡亲们日子过得越来越兴旺。”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当年,主席重返井冈山的情景,再一次再现我的脑际。想来,我离开故乡别离母校已有三十多年,不曾想三十多年后的今天,能和所有退休教师以及为母校争得荣誉的同学、师友欢聚一堂,十分开心高兴。

我的故乡袁坪,是位于淅川县盛湾镇东部山区的一个村,虽然四面环山,但是交通比较便利,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它成为11个村的辖区管理中心,袁坪学校也由此生源富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曾有过农高、初中和小学。我就是在这里读完了初中,三年的初中我却读了将近5年,目的就是为了考取重点高中。初中期间,学习成绩尽管不是出类拔萃,但班长这个职位一直是非我莫属。“吃亏人常在”,当年的班主任郭明典老师的这句话,让我没齿难忘。五年的求学岁月我吃住在袁坪舅家,那些年他教我种庄稼,教我做家务,教我学做人,更让我受益终身。
袁坪学校,拥有一大批治学严谨的优秀教师,学风纯朴厚重,同学们得到了春雨润物般得到的知识滋养、灌溉。
上午十点左右,远道而来的退休老师和莘莘学子,都款款步入校园。最醒目处的“善学、善思、善问,善言、善行、善孝”校规映入我们的眼帘。我的母校,我破茧成蝶温床,我心灵曾经栖息的温暖港湾。

为了迎接一群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昔日学长,学弟学妹们尽情亮开他们美妙的歌喉,施展他们优美的舞姿。
袁坪村支书程成林,校长朱国民,座谈会发起人陈胜吾,老师张殿元,我的同学现在的学校老师方华基他们热情地招待着远道而来的稀客,不停地忙里忙外。
据村支书程成林介绍,原来繁华热闹的袁坪村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一部分住户已经搬迁之其他县城。目前,学校只剩下小学了,但学校整洁优美的环境、良好教风学风依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但由于根据教学条件需优化、资源要整合的要求,再加上生源自主选择的随意性以及迁离流失等。给袁坪学校带来了和很大的压力和危机。村委、学校为做到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特召开这样一个特别座谈会,恳请老师们回来看看聊聊。看到袁坪村村委和学校办学信心和决心,我们这些离家的学子深受感动。大家早虽然跨越千山万水,舟车劳顿,为家乡的教育事业,纷纷建言献策,共谋相商,其情其景令人肃然起,万分感动。
在座谈会上,袁坪学校朱校长代表所有师生,回顾学校近百年来的发展历史。从袁坪学校走出来的学子,有入职新华社做高级记者编辑的,有著名作家、诗人,有当国防科大教授的,还有军人、警官、公务员、教师等。他们无论身处边疆,游学他方,闯荡都市,他们的魂永远在这里——袁坪学校。
久别重逢,游子归来。实乃话短情长。盛湾镇杨俊豪书记用家乡之美与师生之美,赞誉学校之美。镇中心学校衡主任用“苔花如米小,也做牡丹开!”寄语祝学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跟母校有无法言说的亲切,现任校长深情一句:“你们常回家看看”!掌声雷动,我们热泪盈眶。

古人深知纸短情长,今人更懂恩师难忘。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子们深深懂得,他们之所以有今天,完全得益于故乡的养育、老师的栽培,他们的根离不开这方丰厚的土壤啊!

座谈会上,我作为学生代表做了语重心长的现场发言,我给各位老师和学哥学姐及小学生们汇报了我从军工作经历,如何从一名士兵努力拼搏到团职干部,如何从一名初中生自学成才到大学,到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并当场向学校捐助了3000元现金。见状,老师代表姚老师哽咽地说:他们事业有成,却依然视母校为灵魂;他们身处天涯海角,却依然心系母校;老校长姚振业虽然70多了,但是身体仍然精神抖擞,讲话还和原来一样铿锵有力。
座谈会结束后,大家聚集在学校的院子里,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村里准备丰盛的家乡特产菜,其中吃的有王庄村王雄同学捐赠的鱼虾,喝的是瓦房软籽石榴基地姚刚同学捐赠的石榴酒,看的是我的同班同学淅川县诗词协会吴浩雨新。看的是我的同班同学淅川县诗词协会吴浩雨新出版发行的诗歌专辑,聊的是聊家长里短,抒师生情怀。“这些年过得怎么样?”“怎么,你的相貌变化不是很大呀!”,我们无时不刻不浸淫在师生间的浓浓情谊中。

每个人都在这里留下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和快乐往事。如今,有的已近耄耋,有的人过半百,我们这些学子也已人到中年。 可以说,再没有像母校这样让我们倍感亲切,再没有师与生的久别重逢,令人哽咽。
袁坪,我的家乡,生我养我的地方;袁坪母校,教育我成长教给我知识的地方。我从这里走向祖国的大西北,成了一名光荣的边防军人,我衷心祝愿袁坪母校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作者简介
李永合,1968年生,1986年10月入伍,河南南阳淅川县人,部队团职干部自主择业者。先后在军内外报刊、电台发表各类文章500余篇。著有散文集《心贴青藏线》。10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国当代散文精选》现在为《作家前线》签约作家。
电话:13709713208 邮箱:13678539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