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能新 朗读:姜莉
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全委委员 ; 黄冈市文联副主席,黄冈市作家协会主席,现为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已发表、出版文学作品 200 余万字;有 40 多篇入选《小说选刊》《读者》《新华文摘》《短篇小说选刊》等国家级选刊、选本;有多篇作品被选入大、中学生课本、课辅以及学生考试、公务员考试题例。曾获“西班牙华语小说奖”、“孙犁文学奖”、“曹雪芹短篇小说奖”以及中国小说学会、中国散文学会等文学奖项 60多次。
曾获“湖北省文联系统十佳青年文艺人才”、“湖北省宣传文化系统‘七个一百’百名文学人才”称号。
中国的文字,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一汪湖泊赋予“遗爱”二字,就有了文化意味,就有了生命灵性,何况,这个名字的产生,是与大文豪苏东坡有着密切关联,那么,这汪湖泊想静处一方就有些不可能了,她的声誉已经远远跨出了属于她的地界。
遗爱,本身就给人很多联想,再加上风情二字,难免让人浮想联翩!写下这个名字时,我也觉得似乎与我现在的年龄有些不相适应,这样的文章应该由小年轻来作,风花雪月,浪漫情调已经在我的心中沉淀得有些厚重了。但是,十多年来,生活在遗爱湖边,每天都在感受着她的变迁,每时都在呼吸着她的气息,心中实在有太多的情愫涌动,不写一写,有些愧对所谓“作家”的头衔,有些愧对先贤留下的这份文化遗产!
其实,遗爱湖原本肯定不是这个称谓,或东湖或秀湖也未可知。因为后人演绎东坡先生的故事,给她冠以美名,才使得她更加生动、更加鲜活起来。
从 900 多年到 10 多年前,遗爱湖还是一片荒湖,孤零零抛于古城黄州东北郊外,偏居一隅。尽管有东坡先生月夜的惊叹,但由于地处偏僻,能够经常一睹秀色的并不多见。近年来,黄州以超常规发展速度推进城市建设,这个美丽的乡村女子现在已经变成了大家闺秀,成为城内一道靓丽的景观。市里还在不损原貌不变其风格的情况下投入十几个亿为她进行梳妆打扮,不仅建了遗爱湖公园、湖边廻廊,还把整个湖区打造成为一座别具一格的风情园,天然去雕琢,清水出芙蓉。这种精巧的装扮,不仅看不出人工痕迹,反而使之更加妩媚、更加妖娆了。
有时,得了闲暇,独自一人也上环湖路上漫步,看那曲里拐弯的路多像我们人生之路啊!路是有点曲折,但是“一旁清水绿如蓝,一旁树影月照稀”,只要我们懂得欣赏,现实的路也好,人生的路也罢,就不会再寂寞了。在放任思绪飞驰的时候,我也作过这样的设想:如果有可能的话,将来不再工作的时候,我也许会在那湖中路边的小树林里开一个颇有特色的木式或竹式的小茶楼,一杯清茶待过客,三五闲人纵古今。那种雅致简直无法言喻,神仙难比呀!
社会,是一天一个样在变,那速度有时候令我们这些深居斗室的人有些瞠目。不经意间,黄冈已经成为武汉大都市的后花园。基于此,黄冈市委市政府已经对遗爱湖风景区开发有着准确定位:占地超过 5 平方公里,水面近 3 平方公里,环湖岸线 29 公里,投入近 30 亿元,规划了文化园区、风情园区、生态保护园区等 12 大文化景观,并且已经在大洲岛上建起了东坡外滩这个“老黄州的文化客厅,新黄州的时尚天堂”。尤其是文化园区内的“寒食碑林”,融汇了当代一百多位著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篆、隶、草、行、楷各具风格、蔚为大观,成为遗爱湖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数十家著名绿色企业落户湖滨,黄冈师范学院、鄂东职院等大学也都临湖而立,现代化的厂区和美轮美奂的校园,也为遗爱湖风景区增添了浓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当代著名作家熊召政先生在他的《遗爱湖记》中写道:“胜景澄心,在雅能易俗;一方福祉,在官欲利民。故柄政之绩,不在时誉而在青史;宦海作为,不在自夸而在民意。履职首在奉公,去后方留遗爱。此乃太史公所赞之循吏也。当山水知音而不狎。圆百姓之梦而不怠。此种遗爱,方能传诸后世”。
妙文点睛,实是神来之笔也! 可以说,遗爱湖公园就是为老百姓修建的,无论是清晨还是入夜,那里都是百姓的乐园,看到这么一幅歌舞升平、其乐融融的景象,建园者应该是颇感欣慰了。
许是我的观念太过保守,我真的觉得城市的发展速度实在太快了,简直超乎想象。几天不出屋子,城市就像一场春雨后的竹林,登登往上直冒笋子。于是乎,像我们这样有些自情的人有点担忧了:这么一块黄州城市的美丽 “肺叶”,这么一处宁静的城中“桃园”,能否保证她永远不被“侵蚀”、被“污染”?如果她一旦被“污染”,再想还其清纯的本质恐怕就难了,如此的话,黄州这个美丽的城市也就大为逊色了。
人说,黄州造就了苏东坡文学事业的巅峰,苏东坡也让黄州扬名于世,黄州注定与苏东坡唇齿相依、密不可分。今日黄州之变化,遗爱湖之变化,假先生天国有知的话,不知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