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
今年7月22日,本编辑部总编胥全迎陪同郭应昭老师回到当年插队的洪泽区双坝村“探亲”,记录了这一场景,随即投稿《中国乡村》杂志社。8月10日,《中国乡村》微刊(中乡美文化)推出了这篇征文参赛作品。11月份,《中国乡村》2023第三期纸刊又收入了这篇作品。现予转载,以飨读者。

8月10日《中国乡村》微刊(中乡美文化)界面截图

(散文)
老知青回双坝
胥全迎
七月二十二日上午,骄阳似火。淮安市洪泽区三河镇双坝村甘庄组组长甘克安家的小院内,欢声笑语,气氛热烈。
怎么回事?
曾于1968插队于此6年的老知青郭应昭回村看望老乡亲了!两鬓斑白的郭应昭,携夫人来到当年插队的地方,见到乡亲们,抑制不住自已感情,眼眶湿润,拉着乡亲的手,久久不舍放下。乡亲们见到当年的小郭,更是如见亲人,拽着手向屋里领,连声说:快进屋,喝点水,吹吹风,凉快凉快。 郭应昭,当年清江中学初中毕业。他记得十分清楚:我是清江市首批被批准插队到当时的洪泽县共和公社双坝大队的,具体时间是1968年9月11日。
我随郭应昭老师参加了这次他回乡访亲活动。我随口说道:“9.11啊”? 郭应昭说,“是9.11”。我只是突出了时间点而已,绝无他意。
郭应昭1951年出生、成长、就学于清江市(现清江浦区),插队时仅有十六七岁。艰难困苦的岁月,他同乡亲们共同度过;挑河运粮等等重农活,他与乡亲们一起担过;与乡亲们的亲如一家的喜悦,他与亲人们共享过。他从心里发出感言:在双坝的六年,乡亲们待我像家中的孩子和自家的人,呵护我、照顾我,哪家的饭菜我没吃过?哪家的温暖我没体会过?我太感谢乡亲们了。

六年后,郭应昭回到清江市。当过教师,当过清河区的局级领导干部。他没忘了双坝,没忘了乡亲。他几乎每年都要回村“探亲”,并倾尽全力,帮助乡亲们解决一些困难。郭应昭说:这难道还要什么理由吗?双坝大队(村)及共和公社(三河镇)的许许多多的乡亲,都知道郭应昭与双坝的这种情感联系,都对郭应昭竖起了大拇指。

这天上午,郭应昭邀请了10多位乡亲围坐在一起,忆往昔、拉家常,诉衷情、谈变化...话,说了一箩又一箩;情,叙了一筐又一筐...话到动情处,纷纷点赞党的政策好!农村家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日子越过越红火,越过越有奔头...
郭应昭拿出他刚刚出版的《淮水悠悠散文集》》赠与乡亲们。他的这本散文集中,收集了20多篇有关双坝、有关洪泽的文章,写出了对乡亲们的真情、对洪泽这块“第二故乡”的眷恋。书籍出版后,得到淮安市文联、市政协文史委、市作协和洪泽区等领导的好评。乡亲们连声说:好!好!好!

双坝土产迎“小郭”,两杯水酒往事聊。上至九十多岁的看着郭应昭成长的老辈乡亲,下到称郭应昭为叔叔的侄子晚辈,大家欢聚一堂,共享欢乐时光.。
郭应昭老师:你的经历我钦佩;你的情感,我欣赏!
双坝的乡亲:你们的胸襟,我感佩;你们的幸福,我分享!
2023.7.26


作者简介:
胥全迎,笔名:羊羊有草。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课程班毕业。副研究员职称。1955年8月出生,1971年1月入职、1975年12月入党、1976年2月入伍。曾任设区市市属国企淮阴热电厂厂长兼党委书记。现为中国散文网创作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特约研究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淮安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淮安市作家协会党支部委员、清江浦区作家协会顾问、《清江文学》编辑部总编。著有22万字的《忆清江》纪实散文集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作品多次获中国散文网金奖、一等奖等。获“2022年度淮安市书香家庭”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