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劳模之路(二)
邵祺昌
(10)艰难的跋涉(周村报)
题记:我是1992年8月来二中上班的,1993年秋季刚开学,《周村报》就以《艰难的跋涉》为题,对我的事迹作了报道。一是我啥也不知道,感谢领导对我的偏爱。二是记者也没采访我,事迹材料哪里来?看完了才知道,这是我在周村区班主任论文交流会上交流的材料,感谢记者焦延宝的编辑。
艰难的跋涉
——记区优秀教师邵祺昌
焦延宝
92年8月,邵祺昌被调入周村二中工作。这位原民办教师,肩头的担子格外沉重,既要照顾常年患病的爱人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又要营务家里的三亩责任田,常常需要学校到家40里路来回赶。但是为了学生,为了自己心爱的教育工作,即便是麦收秋种的大忙季节,他也从未耽误过学生的一节课。其中甘苦,也许只有他才能体味出来。
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参加教育工作15年来,他中师4年,专科2年,本科5年,不断进修深造,充实自己。备课时,反复查阅教参、资料,与办公室同志共同研究教学疑难问题。课堂教学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功夫不负有心人,92年12月,他成功地为全市高二历史老师开了公开课,受到与会市、区有关领导的好评。期末全市统考,他教的高一历史,及格率、高分率及平均分都超过了淄博六中。
学年全市统考,他教的154名学生中,仅有1人不及格,平均分84.9分。
来到二中以后,为了一个基础差、难管理的落后班,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一年来,他与学生谈话上百人次。今年暑假,他期自行车从王村到南郊,再到大姜去家访,一天往返七八十里路,有时回到家已是10点多了。通过家访,他掌握了学生在家的表现,沟通了学校和家长的信息。在他的勤奋努力下,现在这个后进班已初步形成良好的班风,学习、纪律、课余活动等各方面在二中都是一流的。在全校学生书画展中,这个班的3名学生分获一、二等奖;他们还创办了二中第一个文学社——晨曦文学社,短短一学年,共出刊8期作品,并有5篇学生习作在《校园文化报》上发表。
邵祺昌老师曾先后3次被评为区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那艰辛、不息追求的奋进之路,他为我们谱写了一曲辛勤园丁的颂歌!
说明:(1)我们班不是落后班级,高一都是平行班。分班的时候我还没报到,是另外一个老师的班主任,当时还安插了几个本校老师子弟。记者这样写是为了衬托我的事迹。记得班里袁训强同学首先看到报纸后,就指出了这个问题。但是学风、纪律、各项活动属于一流是真的。(2)我教的是高一,怎么给全市高二开公开课?那是巧合,因为第一次教材改革,高一高二用的是相同的教材,所以高一高二没有什么区别。(3)学年全市统考,我教3个班的历史,所以154名学生,及格率和高分率超过淄博六中是绝对没问题,但是平均分84.9分我确实记不清了。(4)我们班办的周村二中晨曦文学社确实轰动二中,记得当时我们还和淄博六中、淄博十九中的文学社开展了交流活动。文学社的学生都受益匪浅,袁训强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现在干得工作比我好,荣誉比我高,写文章比我强。
(11)坚持带病上课
由于多年的疲劳运转,有病来不及根治,所以最后身体垮了下来。
那时候,还是7月高考,7月9日高考结束,7月12日又接了一个高三毕业班,可谓之白天黑夜连轴转。1995年初秋,我咳嗽得很厉害,记得回家向地里推粪时就咳出血来。期间去过门诊部,去过大临池李大夫的家里看病拿药,效果均不佳。到了9月份正式开学之初,实在坚持不住了,去医院透视检查,医生看了片子之后让我去防疫站复查,原来我是得了“肺结核”,才知道这回坏了大事。记得当时校长问我怎么办?并好心提醒我说:“邵老师啊,家里4口人,可就是你自己撑着。”我当然理解领导的关心,但是从7月份到9月份,我已经和这一级的学生结下了深厚感情,不想把他们扔到半路上,就选择了带病送高三这条路!
“肺结核”这种病老一辈叫“细病”,很难治疗,当时我很害怕。但是现代医学发达,这种病早已被人们所攻克,有专门的针剂和药片,只要按时打针和服药,不用住院,三个月痊愈。还有医生通过化验告诉我,不会传染,所以我才选择了带病上课。事实上,连日夜陪伴我的家人都没传染,也没有传染给学生和办公室的老师。
因为我是带病上课,所以打针只能在学校卫生室,由校医高雪玲隔一天给我打一次针,不分星期天和节假日都要坚持打针。记得高老师正在怀孕期间,每当星期天或节假日她挺着个大肚子来给我打针时,我都非常感激,人家是一个孕妇就不怕传染!可以说,是高老师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大恩大德,终生难忘!
肺结核的表象是咳嗽,双腿无力出虚汗。记得我的班级在3楼,每次上楼我都是攀着楼梯往上爬,讲课累了就坐在板凳上给学生上课。有一次,市教研室历史教研员袁老师来二中听课,我也是坐着讲课,袁老师也理解。校长组织高三老师去桓台二中学习,桓台二中的副校长伊老师是我的师专同学,特意备下酒菜要招待我,可惜我因身体患病没去,伊老师很遗憾。有时候高三老师在一起吃个饭,都是挨着我的老师把菜给我夹到碗里,很感激老师们的关照。
由于是带病上课,治疗效果自然不是很好,三个月的疗程过去了,病情控制住了,不用再打针和服专用药了,我就用土法继续治疗,从老家弄了一些花生秧来,每天早晚煎服一次。最后结果是“纤维化”而不是结痂。至今每年查体,医生都会告诉我肺部“纤维化”,就是肺结核的老病灶。
但是,那一级的教学成绩很好,王金英等同学考上本科。记得城区的4个家长联合请老师们吃饭,学生的一些邻居也一块贺喜去吃饭。他们很羡慕二中的学生,后悔自己的孩子没有上二中。
当上一级的同学得知我的病情之后,那时候还没有手机,都纷纷来信问候。记得大学放寒假了,学生们约好了一块来看我,20多个学生把我那一间宿舍挤得满满的。等中午了,我说老师就不管饭了,你们自己到同学家里吃吧。当我出来送学生的时候,正好碰上二中的梅校长,就问我组织什么活动,我说是学生们来看望我。这一级的几个学生坚持每年来看我,20多年不间断,师生情,永不变。
(1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周村报)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杜刚声
近年来,周村二中的历史教学成绩格外突出,1995年全区高三学生五科竞赛,历史科的前30名,二中的学生就占了14个。同一年的高考,全区只有7名同学的成绩超过了100分,而其中的5人之多就是二中的学生。在1996年,二中的历史教学成绩在全区还是第一……成绩的取得和付出的努力是成正比的,可以想象,如此优异的成绩一定凝聚着教师的巨大心血。于是,人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了这两届毕业生的授业教师——邵祺昌。
邵祺昌,这位才47岁头发就已全白的普通老师,在教学岗位上已经辛勤耕耘了20个年头。20年来,他一直把教学当作自己神圣的事业,把学生当作心中的上帝,为其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正是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不息追求的信念,使他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进修10余年,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水平的民办教师成长为具有本科学历的高中骨干教师。
邵祺昌有着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教20年来,不论是教初中还是教高中,不论是教数学还是教历史,他都一心扑在教学上。
1995年是邵祺昌调入二中以来首次“送”高三毕业班。高考前的那段日子,邵祺昌都是白天黑夜连轴转,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学生身上,却不顾自己的身体。终于,邵祺昌感到身子挺不住了,经常咳嗽、出虚汗,吃药也不管用,为了不耽误上课,他都是利用晚上去输液治疗。
突出的教学成绩,赢得了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的信任,下一届毕业班的重任又压在了他的肩上。渐渐地,邵祺昌的身体实在撑不住了,经医生诊断,他患上了肺结核,妻子哭了,说什么也不让他干了,非先看好病不可。可是,邵祺昌太爱自己的事业,太爱自己的学生,对于他来说,失去了学生就失去了一切!他决定边上课边治疗。就这样,一直坚持到去年7月9日高考结束后,第二天他才去了医院。说起这些,邵祺昌非常动情,他说无论如何我也不能把学生扔在半路上啊!孔繁森同志能把生命献给西藏阿里人民,为了党的教育事业,为了学生,如果需要搭上我这条老命,我也心甘情愿!
邵祺昌热爱自己的学生,对学生的生活更是关心备至,体贴入微,胜过自己的儿女。教育就是以心换心的工作,很多学生毕业后给他来信,落款都是“您的儿子”“您的女儿”,这绝不是学生们一时的冲动,而是发自内心的呼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邵祺昌为了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赢得了很高的荣誉。他曾三次获得区先进,1994年被评为淄博市模范班主任,1995年被评为淄博市劳动模范,1996年获得了区级教学能手的称号。
说明:(1)这篇文章刊登在1997年周村报的《一线人物风采录》栏目上,也没记着记者来采访,但是那些豪言壮语又很像是我的事迹材料。(2)全区历史科的前30名,二中的学生就占了14个是真的,但不是五科竞赛,是高三一摸考试,那时候高考是3+2模式,就只考5科。(3)那年高考历史全区只有7名同学的成绩超过了100分,而其中的5人之多就是二中的学生,这些数字我记不清楚了,印象中有刘延刚和王宝强同学的成绩是105分和102分。我清楚地记着校长说,别的科目都有过120分的,历史还不到110分,我立即骑着自行车把其他三个学校看了一遍(学校都把高考成绩贴在大门口,方便学生看成绩),数了数过100分的学生人数,回来和校长说,二中绝对是第一名。
(13)高三不是试验田
我国的教育体制自古以来就是“填鸭式”教学,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这样的教学,虽然从面上看教学成绩较好,但是不利于学生创新力的发展,不利于高精尖人才的培养。蒲松龄一辈子也没培养出一个状元来,是否是一个好的老师很难定论,如果不是他的《聊斋志异》传世,世人谁能晓得有个蒲松龄?
不论是教初中数学还是教高中历史,我都想尽办法在可能的范围内进行教学改革,但是由于期中考、期末考,区统考、市统考、结业考、高考考……这些考试都是以成绩论英雄,又不敢彻底摆脱传统教学法去独创自己的教学模式。30多年来虽然教学成绩不错,但是在教学改革方面总觉得心有不甘,没有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教育理念来。
有几次,不论是接一个新高一还是接一个新高三,我总想开辟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但是临近考试了,又怕影响学生的成绩,不得不再回到传统的教学方式上。记得校长说过“高三不是试验田”,就是告诫老师们不要太出格了,一切以提高教学成绩为目的,所以只得老老实实和学生们拼时间,比流汗,不敢有半点违规的想法。
记得听学生说,有个校长写了一篇《我想办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的论文,我觉得这个校长很了不起,面对校校有“特色”的大气候,他能亮出自己的论点,这就是勇气,这就是理念,是对“特色”教育的挑战!
以我所教的历史学科来说,高中生学历史肯定是没有文字障碍,需要挖掘的是历史的前因后果,是从历史教训中汲取经验,以利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如此,还用老师教吗?只要学生课前预习了课本,上课时就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讨论的时间。围绕课本知识有人提出问题,大家各抒己见,争个面红耳赤,探究出是非曲直,不管最后是有结论,还是无结论,结论是对还是非,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学生锻炼了思维,开拓了眼界,形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的学生,可能考试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是将来走向社会绝对是一流的人才!
那时候,年轻的我曾经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想“承包”一所学校。这个学校的教师聘用由我说了算,这个学校的教学方法由我说了算,当然也按时参加市、区组织的各种考试,但不要以短时期内的成绩来给这个学校下定论,等5年或10年之后再以是否出了人才论高低。现在想想,这种想法多么天真!试问有哪一个教育局长能敢和我签合同?
中国的教育模式是个大趋势,是千百年来在教育教学中逐步形成的模式,有谁能去改变它?如果有个胆大包天的局长和我签了合同,这个学校能招到学生吗?高三不是试验田,孩子也不是试验田,有家长敢拿孩子的前途来实验吗?教育改革,难!难!!难!!!
(14)家访
家访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一环,通过家访,可以与家长互通信息,了解到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学生的在家表现,以及家长对学生的要求;同时通过与家长的接触,也能从侧方面了解到家长的性情与讲究,从而在对学生管理上也能分出个子丑寅卯来,所以从教三十年,我都非常重视家访工作。
记忆最深的,就是对九二级学生的家访,我几乎是一个不落地家访了一遍。
家访需要时间,我根据学生家庭住址不同 ,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对其进行家访。对于王村镇的同学,我都是利用周末时间,从家里(大史村)出发进行家访,一般半天时间就可以完成。记得去章丘县矾硫村家访的时候,由于是第一次去矾硫村,道路不是很熟悉,一边打听一边赶路,到了村头上正好打听着学生的母亲了,感觉很幸运,似乎是上帝在暗暗地给我指点迷津。
去八里沟乡演礼村家访的时候,在学生家里用过晚餐,是摸着黑路顶着狂风回到学校的。记得在路上狂风大作而且还是逆风行驶,自行车骑不动,我就猫着腰推着车子步行,刮起的尘土迷着了眼睛,也顾不上擦拭,因为手上也是尘土,擦拭的效果会更糟糕。10多里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刚刚到达宿舍,一场大雨倾盆而下,很庆幸自己赶回了学校,不然肯定是个落汤鸡。
还有去大姜乡丰乐村家访的时候,我是周末早饭后从大史村骑车直接去丰乐村的,至少也有60里路吧,所以到达学生家的时候,就已经快上午了,也是在学生家里用餐。我去家访,事先都和学生说好,所以家长都有准备,热情招待。那时候我几乎不喝酒,最多和家长分享一瓶啤酒就晕晕乎乎了。
最忙碌的一次家访是去萌水镇家访,萌水镇有4名学生,分布在4个村庄,我的任务是一天完成。那天也是从大史村出发,赶到萌水镇后坡村胡同学家里开始家访,然后午餐。午饭后,由胡同学带领,又去新韩村和南安村家访。最后,我自己去金山村家访。记得我到了金山村的时候,已经是日落西山,好心的家长还要留我吃晚饭,我哪儿敢吃啊!谢绝了家长赶快骑车往回走,到家的时候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爱人正在着急呢。
……
相对于农村同学,城区同学的家访就轻松多了,一般都是下午放学时跟着学生回家,家访完了回学校,每天安排一名学生,很快就结束了这次大普访。
通过家访,不仅得到学生的理解,加深了师生感情,有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也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对我的生活也是尽力帮助,让我感到了家长的温暖。借此,谢谢我的学生们,谢谢那些好心的家长们!
(15)纷至沓来的荣誉
总觉得老天爷在护佑我,领导在偏爱我,同事在支持我,学生在维护我。
在王村当民办教师,1978年走上讲台,1982年是周村区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85年是周村区优秀教师,1987年是周村区优秀教育工作者。连获三次获得区级荣誉,可是有的同事一辈子也很少获得一个区先进。
1992年来到周村二中,1993年就上了周村报,1994年被评为淄博市中小学模范班主任,1995年被评为淄博市劳动模范,1998年被评为淄博市十佳师德标兵,2000年被评为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区级荣誉几乎年年都有。个人事迹上过周村电视台、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大众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都有我的照片。
纷至沓来的荣誉让我应接不暇,现在想想那些荣誉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记得1993年,二中政教处要求班主任都写一篇班主任工作论文,参加全区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评选。可是一些班主任不想写,我不仅写了,而且长篇大套写了10多页,结果学校把我和丛老师的论文报送到区教委,最后全区选了5名班主任作交流发言,其中包括我和丛老师。其实,那次班主任论文交流会,就是为淄博市模范班主任遴选候选人,如果我不写或者不认真写,还有机会评选淄博市模范班主任吗?没有淄博市模范班主任垫底,还有淄博市劳动模范吗?要知道评选淄博市劳动模范的最基本条件就是必须是获得过市级荣誉。
还记得有一次,政教处要求班主任写班主任工作札记,一些班主任说不会写,只有我写了并且获奖了。这些都是班主任老师应该干的工作,同样的起跑线公平竞争,就看自己是不是努力了。
记得市教委要组建淄博市优秀教师报告团,从全市挑选6人组成,各区县推荐上来的共有20多名候选人,市教委只好组织了一次现场演讲选拔会。当老师们和市教委领导来齐了之后,主持会议的领导就问谁先说,我第一个站起来要求先讲被领导批准,当我讲完了之后,就看到评委领导给我画✔,心里就踏实了,结果我真的被选中了,跟着市教委工会领导去五区三县作事迹报告。淄博市优秀教师报告团首场报告在临淄区举行,没想到第一个发言的就是我。忘记了当时我是怎么上台和下台的,只记得整个大礼堂座无虚席,鸦雀无声,下台后掌声如雷!
我们报告团利用周天时间,每天上、下午各一场,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五区三县巡回报告完成。上午的区县管中午饭,下午的区县管晚饭,各区县的书记、区长、教委主任都要给报告团的老师挨个敬酒。我曾经骄傲地说,五区三县的书记、区长都给我端过酒。各区县还都给老师们每人一份纪念品,记得有腰带、衬衫等。20多年过去了,腰带用烂了,衬衫至今还留着没穿。记得市教委还组织全市优秀教师暑假修养团去福建等地旅游修养,来回乘坐飞机,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坐飞机,费用由各校报销。旅游回来后很有感触,写了一篇《南下旅游》刊登在《淄博晚报》上。
1998年,周村区组织优秀教师报告团,我又是报告团成员之一。由教委工会主席带队,利用周末时间在周村区10 个乡镇巡回报告一遍。报告结束后,每个乡镇都热情接待,记得在王村镇吃饭时,教委主任说后悔把我放走了,要是把我留在王村多好啊!
天地君亲师,教师是人们心中的尊者,为人师表是教师的本分。我喜欢教师这一职业,如果下一辈子让我选择职业,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教师这一光荣的岗位!因为当了一辈子教师,我还没当够!
(16)奖金与补课费
我是1992年调入周村二中的,不知道二中原来怎样开奖金(教学奖),但是有两次奖金在我脑子里有着比较清晰的记忆。
当时,高三老师开奖金的机会有两次,一次是一摸考试(高三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按照全区四所高中统考的成绩,分为全区多少名次以上划出分数线,超过者则有奖金,低于者分文没有,公开透明,科学合理。一次是高考成绩,分为本科上线、专科上线、中专上线人数,发给不同的奖金,当然奖励规则都是开学初就制定好了的,没有因人设奖的意思。非毕业班的老师没有奖金,有时跟着沾光,每人发个三十五十的,老师们戏称为“毛毛雨”。
大概是1996届毕业班吧。记得一摸考试奖金 发放的规则是全区前30名一根杠、全区前80名一根杠。等成绩出来之后,校长找我谈话,让我把前80名的奖金让出来,只拿前30名的奖金,因为不这样全体高三老师的奖金几乎让我自己拿走了一半。既然校长这么说,就有一定的道理,我也不愿因此脱离群众,欣然同意,校长也很高兴。记得那次我开了800多元的奖金,比我一个月的工资还要多。
还有一次,是2005届毕业班。这次我教的是音乐班,高一入学时是37人,高二还转班、转学走了几人。高三定奖金的规则是按照本科人数划分,我们班的本科定额是23人,超过多奖。等高三期中考试之后,又从其他班级调过来七八个学生来学“文管”,就是学习写影评、文艺评论、编剧、导演什么的专业、记得那年我们班一共考上了38名本科,超出定额15名,超出的人数奖金自然高。
学校以班为单位把奖金分到班里,由班主任根据各科成绩分给任课老师,记得我们班的任课老师有的拿到10000元左右。这次奖金一是数额比较大,二是学校里没有那么多钱,最后领导决定先开一半奖金,另一半等学校有了钱再开。没想到开了一半之后就再也没有下文了。现在,那些送毕业班的老师大多退休了,有的已经去世了,领导也换了又换,此事就不了了之了。这是二中有史以来开奖金最多的一次,即使一半也比往年多,所以老师们也理解领导的难处,没有多少怨言,这也显示出二中老师的素质之高。
所谓补课费,即周末或寒暑假上课期间按照课时发给老师的费用。记得高三老师从7月12日到8月底要补课6周,至少也得补课4周。寒假最晚一次是腊月二十八放假,一般是正月初六开学。期间老师上课按课时多少发放补课费,最初学生们每天交2元钱,老师们每节课补助4元钱;后来水涨船高,学生们多交钱,老师的补课费就多开,基本上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记得2007年,我已离岗在家,高考有一门新课谁也没上过,领导安排我在家备课,学校安排时间让我去上课,并承诺“高薪”聘请。记得是8个班。我在家里认真备课,做好课件,按照学校安排时间分4次讲完,每次两课时,学校按每节课12元的标准给我发了补课费。
从2008年暑假开始,山东省教育主管部门不让学校补课,学生也就不交补课费了。但是家长怕学生学不好考不上理想的大学,此时社会上的培训班一哄而上,良莠不齐,学生每课时缴纳100多元还供不应求。真不知道领导是咋想的,把学生推向社会,让家长大把花钱,可能是决策者的领导家里没有学生吧。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