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云桥
文/刘瑞婷
暖阳十月,胡老师突访,邀去北九水,欣然同往。从周戈庄乘639车直达北九水站。老师已过古稀之年,但身康体健,行走如风,腰板如树,若看背影,二八芳华也像。声音如磬,只因多年咽炎,嗓痒咳嗽不断,生怕他人厌。当车行至三水,老师一阵猛咳,就看她把塑料袋早已贴住自己腮边,就怕让一点气味跑出来影响别人,令人心疼。老师在我印象中--严于律己,严于律人,特别在做学问上,一字一标点,皆斟酌有加,令人佩服,俨然学者风度。
崂山北九水之秋,只在车上已可领略:放眼山峦起伏,绿树如涛,山坳里斑斓的叶子如山花片片,远处的模模糊糊,似油画里的一抹嫣红、姜黄;近处的爬墙虎,红一道,黄一道儿,绿一道儿,生机勃勃,油亮的叶子在秋风里优雅起舞,诉说着不同的青春年华;三水水库靛蓝如画,清澈见天。
开始以为老师约我来寻北九水的秋天,只是游山玩水,心里得一诗,想要告诉她:
车喧渐少踩秋叶,浮心遂谧闻幽香。
柿柿争光心向阳,翩翩壁浪秀红妆。
又担心写的不佳,影响老师兴致,就放在心里,再琢磨一番。下了车站,我们行至双石屋村村前处,有一石牌述说着双石屋村的村志,老师驻足不走了,饶有兴趣的研究起来,我们两个还讨论想像白沙河应该在哪一段,因为这个图示与实际位置正好相反。老师一字一字的念(据《毕氏家谱》记载:明朝永乐年间,毕氏先祖随云南移民大潮跋山涉水来到崂山脚下的笔架村落户;清朝康熙初年,毕氏胜年迁往崂山深处,居于两个象屋的石洞中,后立村,名为双石屋。。),然后在地图上一处一处的找,我纳闷,老师如何对这双屋村的村志如此感兴趣?
逗留了有半个小时,我们才沿着飘落黄叶的石板路徐徐而上,嗅着熟悉的草木清香,听着脚底踏出窸窸窣窣的响声,任心情在这十月的小阳春里放飞,贪婪的吸收着大自然的馈赠。
路经沈鸿烈故居、沈鸿烈修建的蜿蜒狭窄的民国路,(1931年12月16日,南京政府把沈鸿烈送到了青岛。随着九.一八事件,蒋介石任命沈鸿烈为青岛市市长。沈鸿烈主政期间重视城市规划,注重开发崂山;青岛风光优美,沈鸿烈十分重视城市规划和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注重对崂山旅游景点的开发,经常游览崂山,进行考察,制定乡区建设纲要。修建崂山道路、铺梯子台阶,其中就有崂山北九水通往双石屋社区的这条路(现称民国路))拾级而上,几个大红字“双石屋”突显于一块高大石块上,石块有两人多高,恰如探头吸收日月之精华的石龟,处于风口拐弯处。 向前游走,一路前弯不见后景,曲曲折折,或白或黄的野菊花肆意绽放,随风摇曳;阳光透过油桐树叶,褐色、黄色、深绿,竟然如此和谐,梦幻一般;红枫,有的已经一袭盛装,红艳惊人,有的犹抱琵芭半遮面,红黄相依惹人醉;抬眼四顾,山峰奇秀,俊逸坦然,环绕四周,我们似乎在画里的半山腰行走。一路前行,我拿着手机不时记录这些美景,老师没再咳嗽,她走走停停,嘴里念念叨叨,。
不经意来到一座石桥前,我以前来过多次,桥头有个小摊,上面摆着各种小孩玩耍的东西,以及山里的山货特产,如往常一样,我正逗留陶醉、桥上拍照,只听老师在桥头,如获至宝的大声吆喝我:婷!婷!!快来快来!我终于找到了!我真应该谢谢你!千找万找,做梦都找,今天终于找到了!找到了!老父亲的步云桥!看!看!我飞跑到老师身边,一看老师对着桥头一块儿刻字石碑,神情激动,眼窝湿润蕴含万种情感。我诧异地看着老师,老师说,双石屋,对,就是双石屋村!老父亲在世时,经常背诵《步云桥记》石碑刻字。我年轻的时候听过,我60多岁了,还听老父亲背诵讲解,就在父亲95岁走的那一年,还倒背如流,那些优美的、朗朗上口的句子令我魂牵梦萦,我一直来找,又通过风景区工作人员打听,想要看看到底这个《步云桥记》和步云桥在哪个地方?可惜,到老父亲合上眼,也没有找到,今天这是什么机缘?怎么能不激动!老师深情又有些悔恨,还有些兴奋的念叨,我深受感动。早就听说过老师的父亲,痴迷诗词歌赋,无论到哪一处游玩,只要看到字画,便会沉浸其中。老师讲,老父亲在90多岁时还时时背诵,明代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慨叹人生得失,鼓励子孙珍惜当下。我恍然大悟,老师来此的目的。。。
我和老师蹲在石碑前,老师摸着石碑上的每一个字,他们是熟悉的,我们两个似乎共同感受每一个字的温度与力量!老师说,父亲在时曾问我:你身为崂山人。多次游耍崂山,能否说出几处崂山名胜?我赶紧认真的想了想,说了几处比较喜欢的景点:“潮音瀑,十八盘,太清宫,崂顶……”。
父亲又问:你有没有注意与自然风景同样美的人文风景?看着父亲和蔼又严肃的脸庞,我使劲想了想,终究羞怯地低下了头。于是,父亲背诵了下面的步云桥碑文:
《步云桥记》
步云桥
天下人知崂山
不知崂山之胜在于山水
而山水之胜,
尤以九水为最
今逢昌明之世
崂山名胜多有开发
唯九水如藏椟之珠
抱幽独处
殊为可惜
九三季秋
青岛华星公司与双石屋村缔约为开发
预作绸缪,
遂决意于村南临壑架桥翌年四月,桥成
观其势
几疑白云起于深谷
悠悠然巧接溪山之幽
趣登其上
忽有好风来自天台
飘飘乎
顿生蓬瀛之遐想
故名桥曰步云桥
噫嘻
步云桥成
诚山水之幸也
如谓建桥之初衷
或近功利
然世上似无千秋之业
若青山不老
斯桥亦当长存
能藉斯桥以延八方之宾
彰九水之名
远布于天下
则建桥之功
亦足千秋矣
华星公司总经理王和礼双石屋村村长毕振爱
嘱予作文以记之,
是以记
滕学钦撰
贺中祥书
老师又说,仿佛老父亲就在眼前,他那铿锵有力的声音,就在这耳边,多么美丽的文字,那些日日夜夜的念想,说着眼泪汪汪,我们在石碑前停留了很久,似乎无形中有神秘的力量让我、老师、碑文彼此心意相通。我给老师与石碑合影,看老师庄重虔诚而又兴奋的样子,就像一个小孩儿,找到了丢失很久很久的宝贝,我的眼眶也湿了。
我们来到桥上桥下,桥前桥后仔细打量,我们抚摸桥身的石块,我们在桥上慢慢踱步,真正来领略一下这桥的魅力。石桥如飞虹跨南北沟壑,弦上两处弯月桥眼,是桥的灵性所在,桥弦顶端也是半弧中点三个行书板隆起石刻大字:步云桥,字体如行云流水。桥面长约28米,宽约5.1米,高约4.7米,东西的桥栏是长方形的栏板式靠背的15个石板凳连接而成,休息凳的下方是镂空的石板,东西对称通风,在南北桥起始处各有一对桥翅,连接桥栏板。因处北九水深山经常雾气缭绕,恍如蓬瀛仙境。其风貌正如碑文所记: 观其势,几疑白云起于深谷,悠悠然巧接溪山之幽,趣登其上,忽有好风来自天台,飘飘乎,顿生蓬瀛之遐想。这无与伦比的文字,丰盈滋养着我们的内心,让我们产生无限的感动和遐想。
桥边华星饭店想必是建桥参与者华星公司所有吧。旅游胜季,吃住游客甚多,算起来,步云桥距今已近30年的光阴,历经风雨侵蚀,却风光依旧,英姿刚健。
天渐渐暗了下来,再不下山,最后一趟639车是赶不上了,我们依依不舍作别步云桥。下山时,老师步伐轻盈,一路在前,轻声细语飘了一路,都是父亲的故事。
当天老师赋诗一首:
金秋始登高,圆梦步云桥。
如父再教诲,读文声滔滔。
我和一首:
蓬瀛碑文在,泪寻父教导。
笑语枫红处,诗心碧云霄。
2023.11.16姓名,刘瑞婷。女,山东青岛崂山人,现任幼儿园园长。一名草根文学爱好者[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