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黑土寄深情
一一读初相卿先生文集《遗梦松江》有感
文/ 苏亚兰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一闭上眼睛,我的脑海里便常常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火红的夕阳,灿烂的晚霞,映衬着一江碧水,一片黑土。有一位身材伟岸、仪表堂堂、精神矍铄的七旬老人,反剪着双手,站在绿色的原野上,眼望波涛起伏的松花江,脚踏一望无际的黑土地,面带微笑,若有所思,双目凝神眺望着远方……。
画面上映现出的这位长者,便是被众多松原和扶余文人誉为“老夫子”的著名乡土作家,散文小说集《遗梦松江》的作者初相卿老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就久闻其大名,并在报纸上拜读过他写的多篇精品力作,只是多年来未曾谋面。直到2012年7月20日,在扶余市肖家乡东子庄园举办的“首届“东园之夏”文学笔会上才有机会见到了他。之后又连续几次见面,通过几次长谈后,让我对这位德高望重、年过古稀仍致力于文学创作的文化老人,又增加了几分仰慕与敬重之情。人们常用“文如其人”一词来形容或赞美某作家或文人的品德、才华与学识。我对初相卿老师的这一印象,就是从读他创作的文集《遗梦松江》开始的。

初相卿老师工作照
扶余著名古镇长春岭是初相卿老师的故乡,美丽富饶的松花江母亲河孕育了他的生命,辽阔富饶的黑土哺育他成长,奔腾不息的拉林河赋予了他创作的源泉与灵感。他的作品多以松花江为背景,以自身经历和体验为素材,用深情而浓重的笔墨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把故乡的人和事,家乡的风土人情融入作品之中,其立意之高远,思想之深刻,语言之清丽,为读者所称道,他不仅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文学之梦,更是为了让众多人从自己的作品中有所感悟,有所启迪,让子孙后代知道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以此更增强爱国情怀,这是他撰写此文集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故乡的犁》,是作者在故乡原生态环境背景下写出的真实感受。开篇由离开故乡到思念故乡,自然联想到故乡的犁,因而归心似箭。作者从他儿时记忆中最早农民耕种使用的原始木犁,到后来参照木犁改进的铁犁,再到改革开放后使用的全自动大功率机械牵引的悬挂犁,通过农耕机械一步步不断地改进与更新,展示出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农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田野上辛勤劳作、齐心协力奔小康的崭新精神风貌。着力渲染故乡原野上发生的一系列喜人变化,文字背后,人们看到了一个伟大时代的巨大变化,让人触景生情,思之不已。
《老榆树下唱大戏》着重描述了家乡浓郁淳朴的乡风民俗。通过儿时那支熟悉的《拉大锯》歌谣,唱出了骨肉亲情之间血浓于水的美好情感和人们对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与期盼。戏台上各色人物形象而生动的演技,戏台下乡里乡亲各色各样的动作和表情,人生的喜怒哀乐尽在其中。戏台上下一幕幕热闹的场景,勾画出上世纪30年代东北农村生活的真实画面。姥姥家的房前屋后曾经是他儿时嘻戏玩耍的乐园,姥姥家门口那棵老榆树下的大戏台,是他孩童时代最向往的地方。后来因为日本鬼子的侵略和屠杀,姥姥一家人惨遭杀害,再没有等到下一次姥姥亲自来接他看大戏的那一天。直到多年以后的今天,作者仍经常怀念姥姥家门口唱大戏的情景,儿时美好的记忆永远被定格在那棵老榆树下,那里永远记载着对侵略者刻骨铭心的仇恨和对已故亲人深深的怀念。作者通过写童稚的天真无邪,暗衬出父母长辈们在担惊受怕中度日的艰难。耳闻目睹日军侵华罪行,国恨家仇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大凡那个时期五六岁的孩童们都有过此番经历,作者把那一段令人深思而难忘的童年往事,描写得有声有色,情节跌宕起伏,读来极富感染力和感召力。

(右一初相卿老师,左一原扶余市文联主席任树理先生)
《情系蝴蝶梅》写的是一段甜美而忧伤的爱情。作者将农家生活里常见的花卉“蝴蝶梅”与童年玩伴梅妹子的大名“胡铁梅”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花名与人名互映,谐音与谐趣生辉。作品以细腻的文笔,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描述,写出了不同性别玩伴之间初恋时那种不易察觉的微妙情感。既不娇柔造作又贴近生活。既给人以真情实感,又合乎人之常情。让读者对梅妹子自然心生爱怜,对少年男孩儿的单纯和懵懂深感惋惜和遗憾。遂酿成了一场人间爱情悲情戏。作者利用结尾处的祖孙对话,以卒章显志,由现今社会晚辈的恋爱自由,联想到旧时代青年男女的包办婚姻制度,文章以点带面,突出重大主题。
《难忘绿色》是作者少年生活的真实回顾。1948年,正是人民解放军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那一年,作者家里所有的粮食,都送到前线支援解放战争。父母的言行自始至终影响着后代,让他们从小就知道野菜和中华民族大业连在一起。绿色的野菜伴随着他们走过苦难而快乐的童年。如今作者人到老年虽置身于高楼大厦,眼观多彩缤纷的城市风景,却念念不忘家乡春天那绿色的原野,那一片绿地曾经写满他几十年的人生悲欢离合故事。家乡的每一寸黑土地,无不蕴含着作者心中的绿色情结,家乡的绿色是他这一生永远无法割舍的情怀。
再看初相卿老师的《走到九月九》。农历金秋九月,正是家乡人们收获的季节。兄弟三人身在异地他乡登高远望,继而触景生情,想起了聪明俊秀,勇敢睿智,英年早逝的二姐,惨遭胡子残杀的老农会雷大伯,想起了家乡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对故人的怀念和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从孩童时的稚嫩到少年时的轻狂,青年时的果敢与干练,再到中年人生的困惑和人到暮年的苍凉。作者通过九九重阳出游的一幕幕联想到人的一生,一股浓郁的他乡烈酒即刻涌上脑际,霎时冲淡了心中那缕缕乡愁。于是作者确信:不论是戏如人生还是人生如戏,都要开开心心,畅快淋漓地走下去。读后,让人心潮澎湃,浮想联翩!
《遗梦松江》写的是作者少年时亲历的一段往事。起初对麻爷恪守船规的不理解,进而千方百计地调理麻爷,让他难堪。直到长大后才知道麻爷摆渡不只是为了生存,而是蓄金为善,才对麻爷刮目相看。后来得知麻爷几次破例夜间摆渡分文不取这一革命壮举,使作者完全改变了对麻爷的一切坏印象。由原来的憎恨、仇视、报复,到后来的不舍与怀念,表明了作者从不懂世事到逐渐成熟的心路历程。麻爷的一生堂堂正正,活得很潇洒也很满足。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瓜葛与纷争。用自己不被人知的满腹学识教孩子们读书、学字、写文章和做人。一生辛辛苦苦积攒的两个钱自己舍不得花,却留下遗言交到村上,让那些失学的孩子们去上学读书。麻爷的忘我无私精神陡然升华至最高境界,令人感动,催人向上。

(初相卿老师与各位作家美女合影)
文集中《山兰魂》尤为我喜爱,起初,以为作者写的只不过是一朵罕见并濒临绝迹的花卉而已,因而不以为然。可是,当读到结尾那段:“香港回归那天,我把山兰重新又栽回到爷爷的坟前,并举行一次盛大的家祭,郑重地告诉祖先们:中国,强大了!香港,回归了!”才猛然醒悟,这束不寻常的山兰不仅记载着中华民族从贫弱走向复兴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强大与兴旺的象征。就是这样一株娇艳无比的绝色奇花,穿越百年历史,历经世事沧桑与战火硝烟的洗礼。就是那株曾被几次移植却依然保持鲜活生命力的山兰,验证了中国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的历史过程。山兰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魂魄,也是祖国神圣的领土必将回归的有力见证。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过硬的文字功夫,让山兰贯穿全文始末,以花寄情,以花言志,以花说理,以花抒怀。文章构思巧妙独特,文字清新靓丽,给人以巨大的鼓舞与美感的享受。
现实生活中,捕鱼和吃鱼,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然而鱼在作者的笔下,却翻出了全新的意义,小素材做成了大文章。作者在《家乡鱼事》中讲述的是松花江畔老家的一段人情世故。作品由老辈人讲的故事“新姑爷吃鱼”而演化出来的“客不翻鱼”的习俗,作者由此引发回忆,叙述了青少年时期一些辛酸往事。一晃人到老年的一群童年玩伴偶尔欢聚在一起,吃着天然江水炖江鱼,不能不让人想起家乡亘古以来流传下来的老习俗。而今生活水平提高了,这些古老的习俗也逐渐被人们淡化了。文中叙述的不仅仅是浓重的乡音乡情,更多的是在热烈的酒杯碰撞之中和那郎朗的欢笑声中,对家乡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人间有情,鸟兽亦然。作者在散文《相约在明年》中重笔写了人与鸟之间的一段情缘。人类肆意捕杀生灵,乱砍乱伐树木,致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失去平衡,大地缺少了树木,鸟类也失去了栖息之地。作者在文中写的小山鸽,或许是猎手枪口下的一个幸存者,它幸运地遇到了救星。它的一只腿受了枪伤,被这两位好心的老人抱回家精心地呵护起来。长时间的朝夕相处,使他们和小山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小山鸽是有灵性的,也会理解主人的喜怒哀乐,有时也会惹主人生气,给主人带来烦恼。但在一次驱赶大花猫,捍卫大鲫鱼的战斗中,小山鸽英勇无畏的表现,让主人顿生友爱之情。不禁发出 “人类干嘛不能与鸟类和谐共处呢”的喟叹之声。又从小山鸽的几次往返探视主人的过程中,点出了人类只有亲近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爱护自然界中的万物生灵,大自然才能还原给人类那一幅幅绿草如茵,花香鸟语的锦绣田园风光。作者以浓重的笔墨,深情委婉地道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章寓意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在我读过的几篇散文中,唯有《心里那片蓝天》是初相卿老师写他校园生活的作品。初老师原是扶余长春岭镇高中退休的语文教师,在他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有一件事让他心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他任教的班里来了一个面目丑陋,衣着肮脏的乡下小女孩,因家乡遭遇水灾而簪借读。他暗自称她为“丑小鸭”。就是这只丑小鸭,给他挽回了一场即将发生的尴尬“败局”。丑小丫的同桌娅娅是老师亲手树起的“尖子生”,却在几道高难数学试题面前卡了壳。就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丑小鸭却显示出了异常的“超前意识”,以聪颖的头脑和有根有据的讲述给了尖子生娅娅以有利的提示,让老师心中树立的标杆顺利地完成了课堂演示性试题。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丑小鸭,瞬间变成了一只美丽可爱的白天鹅。令师生为之惊叹。自此,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他觉得分外内疚,心生感叹:悔愧不该以貌取人,藐视任何一个学生,在祖国同一片蓝天下,要给孩子们以同样的爱与尊严。
《一蓑烟雨》是一部自传体中篇小说,是这部文集的重头戏。作者饱蘸笔墨倾诉了他一生所经历的宗宗往事。父辈遭遇日军侵华战争,连年匪患又接踵而至。虽然家庭的变故与生母的突然离世,在他心里过早的留下了阴影。然而,后母的宽厚仁慈与博爱,温暖并成就了他后来的事业。父辈的爱国情怀一直是他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几十年的风雨人生路,让他饱尝了生活的磨难和甘苦。也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写作经验。他要把这一切都写出来,留给读者与后人。为了一生所追求的文学之梦,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终于了却了自己多年的心愿。由此诞生了这部散文小说集。
几十年来,初相卿老师不仅自己潜心文学创作,并多次荣获国家级文学创作大奖,还不遗余力地扶持和培养了众多青年文学爱好者。为了方便快捷写作,76岁的他学会了用电脑打字写文章,可谓老年人生的一大壮举。如今已近87岁高龄的他依然身体健壮,精力充沛,而且头脑灵活,思维敏捷,神清气爽。就他的写作功底以及多年来在文学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来说,可称得上是我国文坛上的一棵常青树!
在拜读了初老师文集《遗梦松江》中的几篇文章之后,粗略地写下了几点感想,文字浅陋,不成文章,以此表达对他老人家的一份敬意。祝愿老人家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宝刀不老,再创辉煌。

作者简介:
苏亚兰,女,汉族,1963年出生,扶余市弓棚子镇广发村农民。自2009开始写作。多篇散文和民间文学作品在《吉林日报》《吉林农村报》《松原日报》《松原辽金故事集》等报刊发表。并有部分散文作品入选《吉林农民作家作品选》。现为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扶余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