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 宪 问(3)
用心良苦才是爱
【原文14·7】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劳”在这里不能只狭义理解成劳动的意思,而是指锻炼、磨炼之意。孔子的意思是说,如果真正的爱一个人,比如,自己的孩子,就不能溺爱、宠爱,而要让他做实际工作,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使他逐步成熟起来。溺爱和过分宠爱只会害了他。同样,如果一个人对你很忠诚,比如部下,你一定很喜欢他。但你不能因为他的忠诚而放松对他的要求,而要时时教诲他,培养他,不然就会害了他。孔子的这段论述,实在精辟!现在孩子少,一对夫妇一个孩子是几个家庭的宝!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等视这个孩子为掌上明珠,风吹不得,雨淋不得,可以说,把所有的情感和天伦之乐的期盼都倾注和寄托于这个孩子身上。但是,如果只知道爱,只知道疼而不注重教育,或者舍不得让孩子接受生活的锻炼和磨炼,就会因爱生害,误人一生。这就告诉我们,爱要会爱,要真爱!
【原文14·8】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这一章说的是郑国颁布文告的过程。郑国在春秋初期是诸侯国际上的大国、强国,所谓“春秋五霸”的第一个霸主就是郑国。在孔子时,郑国虽然开始衰落了,但其在国际间还有相当的影响力。可以说,郑国相对于其他诸侯而言,是一个历史悠久、经济发达、国势强大、政治体制相对成熟完善的国家,从其文告出台的过程就可以看出来。“命”指国家颁布实施的文告和在国际间使用的外交辞令,都是国家的重要文件。裨谌、世叔、子羽、子产是郑国的四个有名的大夫,其中子产更有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行人,是主管外交事务的官职名称。
孔子说,郑国每出台一个政府文告,都是先由大夫裨谌起草,交由世叔负责审阅、斟酌(研究、讨论),再由掌管外交的大夫子羽修改,最后还要经过住在东里的宰相子产审定润色,然后才颁布实施。从这一过程来看,是相当慎重、严格的。《论语》将此章放在这里,是以郑国出台文件为例,说明越是重要的、珍爱的东西越要从严要求,只有经过精心雕琢的东西才能成为精美的东西的道理,同时告诫弟子,从政施政的每一项举措都要慎之又慎,不可草率、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