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勇做时代弄潮儿
文/吴伦林
人到七十,阅人无数,在我相识相知的同学同事和朋友中,他是一位我十分敬重的同学加朋友。他身材高大魁梧,英俊潇洒;南方人却是北方性格,豪爽开朗;行事低调人缘好,厚道善良;不畏艰难成才早,少年老成;遇事有大将风度,勇于担当;原则问题绝不含糊,对党忠诚。我和他相识相交于大学时期,毕业后他在北京忙于事业,我在江苏忙于工作,彼此交往的时间并不多。倒是他退休后这十余年,我们却有了更多的交往和交流,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相知。他那带有传奇色彩的经历,让人刮目相看,他就是我的大学同班同学加朋友邬成梁。
近日,我有幸读到了黑龙江著名作家贾宏图发表的一篇富有感情色彩的写知青岁月的文章——《追忆似水流年》,感受颇深。文中主人公武振宗是哈尔滨电缆厂前卫分厂的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也是黑龙江知青,同邬成梁是同一个连队的战友,他的回忆客观真实地反映了邬成梁那段精彩的人生经历,令人钦佩,值得我们学习,于是就有了我写邬成梁的情感冲动。

邬成梁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积极响应毛主席“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召,上山下乡,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献青春,他是第一批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上海知青。他十九岁当排长,二十二岁当连长,二十六岁被提拔为副团长、团党委副书记。
武振宗在往事追忆中总是充满温情,铁骨柔情的连长邬成梁是他心目中的英雄。这个生于1951年的上海知青,是带着一支百人的队伍从一师的孙吴乘船来到抚远,最早参加了六师开发的战斗。当年在一师时,他曾领着一个排到大兴安岭密林深处阿里河伐木,光着膀子,在大风雪中干活。他是带着一口大锅和两顶帐篷到这海青路15公里处,领着大家当年开荒,当年打粮;第二年又伐木,脱坯烧砖,盖起了一栋砖房。振宗说,在安装房梁时,连长亲自上到房顶上,由于没有经验,他随着房梁从高空坠落下来,如果房梁砸在他身上,他也就完了,结果他只受了一点轻伤。经过三年的奋斗,他率领平均年龄只有二十二岁的六连在全团创造了许多第一:第一个当年进点开荒当年打粮;第一个住上砖房;第一个用上电灯;第一个建起二千平方米的水泥晒麦场;第一个建起砖结构的三用食堂……血汗的结晶变成了金光闪耀的荣誉,六连被评为团、师、兵团和沈阳军区的先进连队。沈阳军区授给他们一支特别的钢枪,上面刻着这个英雄连队的名字,邬成梁也被推荐为全国五届人大代表,进入辉煌的人民大会堂,这是他一生的荣光。后来他又被提拔为六十八团副团长,团党委副书记。那时兵团的首长都是现役军人,团部的一班人也都是从军几十年的老领导,所以为他们配有专门小灶,也就是小食堂,团领导都在此就餐。刚走上领导岗位的他,总觉得不习惯,犯了愁。他虽担任领导职务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知青一员,这个坎他从心底里就是过不去,经过三思他找到了政委要求到知青食堂就餐,同知青战友们打成一片。
他对我讲,那时自己年青思想单纯,只想干好工作,为国家多做贡献,没有考虑想要提拔的问题,得到重用那都是政委对自己的信任和栽培,也是知青战友的全力支持。
多年后,他已是《消费曰报》常务副社长,兵团战友著名作家原黑龙江省文化厅长贾宏图还专程去北京拜访了他。贾宏图的回忆是这么说的:他怀着深情对我讲:“在那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一起燃烧的时代,什么奇迹都能创造。但那是以牺牲我们青春为代价的,值得骄傲的历史总是写满血泪。那时,我们连的劳动强度也到了极限,许多知青得了病,女知青得病的更多,这与我的武断和强硬管理是分不开的。”在北京的我们连知青第一次聚会时,我望着一个个战友正在衰老的样子,心里很难过,我向大家行礼致敬。当时,连长和许多知青都落泪了。更让人感动的是,他在北京发起成立一个六十八团知青联谊会,还筹措了部分资金,其宗旨是帮助那些下岗的,有病的和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战友。1996年齐齐哈尔知青刘家莲患脑瘤,一筹莫展,联谊会得知后将她接到北京,安排住院手术。后来在北京、天津和齐市知青聚会时,康复的刘家莲讲起这件事时声泪俱下,听者无不动容!
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这句话用在邬成梁身上是最恰如其分的。记得在中轻干院八五政经班学习的那两年,我是班长,他是班委中的生活委员。他总是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投入到为班级同学的服务之中,他做事低调不张扬,考虑问题周全。他的才华和人格魅力不仅得到充分展示,而且也赢得全班同学、老师和院校的认可和称赞。
我们班由来自全国轻工业系统二十二个省、市、自治区的四十六名同学组成,大家都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积极投入到如饥似渴的学习之中。为了进一步丰富校园生活,增进同学的情谊,在那两年中由他提议并组织实施了三件事,影响深远成效好,轰动了全院。

首先是举办“归来宴”。这一提法就很新颖,引人注目,要求每位同学新学期归来至少要带一份当地的土特产,集中起来举办“归来宴”座谈会,这个想法得到全班同学一致赞同,实际同学们都是超额完成任务。新学期“归来宴”如期举行,同学们兴高彩烈,欢聚一堂,还特邀系领导、仼教老师参加,教室桌上摆满了各俱特色的土特产,吃的、喝的、抽的全有,那真是琳琅满目,品种繁多。大家边谈边吃,边唱边跳,沉浸在欢乐喜悦之中。同学们畅谈学习,讲述见闻,构划设想,抒发感慨……
此活动不仅促进了师生的情谊,而且也增强了班级集体的荣誉感,此活动轰动了全院,其他班级的同学们都投来羡慕的目光。
其次是组织募捐活动。在学习期间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突发重大火灾,牵动全国人民的心。我班同学孙荣青来自大兴安岭林区,那时通讯落后,长途电话很难打通,人们关注灾情只能靠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获得信息,荣青同学此时焦急万分,立马请假回家。后来大家得知他家就在漠河县图强镇,属重灾区,整个镇子毁于大火,他家房屋被毁,家属和孩子因及时逃避跳入家边河中才保住了生命。那时邬成梁第一时间提议并组织全班同学募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同学纷纷踊跃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我班的行动引发全院募捐,那真是火灾无情人有情,这使孙荣青同学万分感动,也帮他渡过了难关。
其三是参观学习。结合课程安排,利用节假日组织全班同学参观卢沟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游览潭柘寺、戒台寺。实事求是地讲,想组织容易而实施难,主要难在交通上,如何解决交通工具是摆在班委面前的大难题。邬成梁二话不说,由他岀面协调,难题迎刃而解。到北京天安门容易,但要到卢沟桥、潭柘寺、戒台寺那就难了,因为它远离市区,地域偏辟交通不便,离学院一百多里路,所以参观游览机会十分难得,因此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所在地,1937年7月7日日本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在此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潭柘寺、戒台寺这两座寺院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不仅人文景观丰富,而且自然景观也十分优美,加上神奇的传说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所以,这次游览不仅拓展了同学们的眼界,而且丰富了大家的知识内涵,给作文课提供了实景素材,也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我们班在学院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学院只要搞活动,八五政经班参加争第一是必需的,可以说是一支学风浓、作风正、纪律严、团结紧的队伍,在这背后与邬成梁发挥作用、默默无闻的付出是分不开的。

人的一生人品最重要,可以说他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命运。古人讲:“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很多人求神拜佛,希望能够得到老天的庇护,但祸福从来不是求来的,而是靠自己修来的。邬成梁的人生轨迹,也印证了这一点。学院毕业后,他才算真正回到了北京城,实现与家人的团聚,那时他也就是三十六岁左右,正是意气风发、大有作为的年龄。
新单位是国家巜消费曰报》社,是人才云集的地方,他的学历、专业、人际关系等都不占优势,报社同意接收,但原处级职级不能保留,他就从办公室下属的科级干起。报刊业对邬成粱来说是生疏的工作,一切从零开始。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凭着正直的人品,热情勤快的工作态度,熟练的办事协调驾驭能力,很快就站稳了脚跟,赢得了大家的好感。
在1989年年终单位召开的党员大会上,推选部级优秀共产党员,成梁兄是唯一全票通过的。2008年被推选为奥运火炬手。两次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报协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成功没有偶然,所有取得成功的人,在其背后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成梁也不例外。出色的工作再加上他的正派厚道的人品,就有了人缘,使他干起工作得心应手、风生水起。不久,他就被提拨为公办室副主任。领导对他很信任,很多棘手的事都委派他去办理,不到几年的功夫,他又晋升为办公室主任、副社长,直至常务副社长(正厅级)。这说明人品和能力很重要,善良厚道的人不会真的吃亏,他的善缘终以福气做为回报,有了厚道,积累人缘,方能积聚人气,人生的路也会越走越宽。

2012年他正式退休。退休后他给自己约定做好三件事:首先,要包揽大部分家务。多年来妻子全力支持他干好工作,实在有亏于她,他决定调换角色,让她多休息,并有计划地带她岀门旅游,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其次,不忘兵团战友和同学情,有计划地组织聚聚会,这是他确立的主要工作目标,他在未退休前就开始规划了,并实施此计划。他是个热心肠的人,初衷考虑兵团战友和同学来京旅游、看病,有事来找他,住宾馆花销大,如何解决住的问题,他同妻子孩子商量,并亲自调研。那时北京的房价也在逐步地抬高,五环以内是买不起的,他就跑到五环外,看中了效区农村生产大队自建房,房价那时也就一平米千把元,经济上还能承受,但没有房产证,他就购了六楼顶层两个小套,了却了心愿。2017年同学毕业三十周年聚会由他组织操办,江苏几位同学提前几天报道吃住在他家,他跟我们几位同学调侃说:“这房子是战友、同学给我带来的福气。这地方原是农村生产大队,现成了北京市经济开发区,房产证也能办了,地铁也通到小区附近,特别幸运的是,房价上涨近五十倍,你说这财富不是战友、同学给的吗?”所以,他退休后马不停蹄地协调组织操办兵团战友、小学同学、中学同学以至大学同学聚会,这十几年就办这件事。就拿我们班来说吧,由成梁兄提议牵头组成同学聚会筹备组,全面负责同学聚会事宜,他从退休的2012年开始到2019年就组织了淮安、银川、长沙、北京、昆明、桂林、上海七次同学聚会旅游,因疫情暂停两年,今年六月又在沈阳举办第八次聚会,游遍了半个辽宁。每次聚会成梁兄都要进行认真的调研,对景点游览线路提前做好踩点,对吃住行做具体安排,尽量使同学们吃的放心,住的舒心,玩的开心,为此他费了不少心思。特别感动的是上海长兴之行,为方便同学行程他亲自驾车,并请弟弟、战友四辆车同行,游览了湖州乌镇、杭州西湖、长兴顾渚村,陪我们度过了一个星期。


同学聚会受到大家的一致支持,想想看现在我们同学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但大家激情未减都踊跃参加,见面时那真是放飞自我,又回到大学时代,那种感觉难以言表。据我了解这在全国也不多见,这个功劳应该归功于成梁兄!
其三,他自己定的规矩,每年再忙也要回上海同家人团聚过大年。他是家中的顶梁柱,是兄弟姐妹的依靠,他也时刻把家中的事装在心中,尽最大努力,帮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邬成梁可以说是传奇式人物,勇做时代弄潮儿!实事求是地讲,他的胸怀、他的远见、他的才华、他的人品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我写这篇短文的目的是表达我对他的敬佩之情,同时,也为我写的巜往事的记忆》小册子增添一份传奇色彩,成梁兄也会续写他的传奇人生。
写于:2023年11月30日

(作者吴伦林和同学邬成梁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