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扶贫办教的背后力量
陈凤朝
影片《我本是高山》自点映起,就引来一片争议。日前,我带着一探究竟的心态走进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
结果大出我的意料,我不仅没有看到之前网上所质疑的什么“张桂梅将亡夫当成精神支柱”,什么“重点选题正剧变成肥皂剧”,什么“照搬欧美套路设定剧情”等可憎点,反而从一开始,就被海清所饰演的张桂梅那瘦弱、略带佝偻的背影所震撼。而随着电影画面的一帧帧展开:大山深处满是泥泞的学校操场,简陋教室无奈离去的老师,大山深处被丈夫家暴致死的辍学女生,酗酒母亲绝望无助的身影,无一不在深深地感动着场内观众。而当影片中的张桂梅,面对关心劝导她选择放弃的领导,用尽全身力气喊出“我在救人”时,包括我在内的众多观众,都为影片超强的感染力而止不住地热泪盈眶了。

个人感觉,影片《我本是高山》是成功的,而且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自始至终没有脱离张桂梅扶贫办教这根主线,叙事演绎不枝不蔓,没有无端铺陈和煽情;它的特色之处,在于它用鲜活的画面,可信的场景,成功诠释了支撑张桂梅扶贫办教的背后力量,而这个力量,正是中国特有的国家意志和国家力量。
了解张桂梅的人都很清楚,现年66岁的张桂梅,从1983年起进入教师队伍,1996年丈夫去世后,她自愿要求调到地处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丽江任教。四十年教书生涯,她先后在民族中学、儿童福利院、女子高中抚幼任教,近乎以命相搏,先后帮助1645名山里女孩走进大学,成就傲人。她先后获得华坪县教育局、丽江地委行署、云南省政府、全国教育工会、教育部等所授予的“师德标兵”“人民优秀教师”“最美乡村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行业最高荣誉;后来她被中共中央、国务院等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等荣誉称号,亦均与她所从事的教书职业相关。因此,我们歌颂宣传张桂梅,无论何种媒体,何种形式体裁,其正确的打开方式或宣传主线,都应该是围绕教书扶贫来展开。对于这一点,《我本是高山》的主创人员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彻底。影片剧情中,主创人员虽然点缀了一些张桂梅与爱人相依相偎的镜头,但这些镜头,既没有交待来龙去脉,也没有寻根问底无端煽情,甚至连台词都没有,因此这根本就扯不上“情情爱爱”的老路,更别遑论所谓的“将亡夫当成精神支柱”了。其实,支撑张桂梅拿命办学、特别是创办女子中学的最根本动力,就是张桂梅将心中对党的无限忠诚,化做了让“女孩子受教育可以改变三代人”这一朴实信念以及教书救人的实际行动。影片全部剧情均是围绕这一主题而展开的,我们看不到张桂梅有其它行为。


张桂梅在贫困山区发展女子教育取得突出成就,这不是她一个人所能办到的,在她身后起支撑作用的,是团队的努力,是国家的意志和力量协同动作的结果。每个看过这场电影的人,都应该记得,当张桂梅遭遇挫折之时,是谁给了她抚慰,给了她信心上的支持?在她百病缠身、身心交瘁之时,是谁为她募捐,为她送医,让她重返讲台?而当她在办学中遭遇硬件瓶颈,走投无路时,又是谁为学校建起了校门,铺设了操场,为孩子们添置了崭新的校服?所有这一切,都是张桂梅身边的团队和各级政府部门,按照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齐心努力协同解决的结果。当影片中的孩子们,经过三年的艰苦备考,身穿漂亮的校服,分乘三辆大巴,在张校长一声“出发”的号令之下,浩浩荡荡直奔考点而去时,片场每一位观影者的激动和喜悦,几乎都达到了顶点。我自己当时的感觉就是,那三辆大巴,就像是中国的海外撤侨,面对战火纷飞的前线战场,满载中国侨民的军车、战舰,一路过关斩将豪气干云,这其中的中国气概一览无余。放眼全球,能像中国这样,不收任何费用,不计任何回报,一心一意、义无反顾地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女孩完成学业,这样的国家能有几家?电影《我本是高山》用电影的语言,可视化的场景,将张桂梅扶贫办学背后的支撑力量演绎出来,这应该可算是对新时期中国特色文化事业的一种领悟、一种实践吧。


应该关注的是,部分观众对影片的质疑也不是全无道理的。如对酗酒人物身份的改变,剪个辫子闹得哭哭啼啼,对叛逆逃学等情形的俗套罗列等,还存在着值得改进的地方。但本人觉得,所有这些也只能算是白璧之瑕,尤其是当主创人员都还年轻时,这类“何不食肉糜”的认知尴尬,是一定会存在的。解决的出路,我们只能期待广大主创人员,沿着党和国家领导人所指出的“两个结合”大道,奋勇前行,不断进取,只有这样,才是我们最终取得胜利的不二法宝。

作者简介: 陈凤朝 淮安市税务系统退休干部,淮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淮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退休后担任淮安军分区军事志工作特聘执行主编10年。在《纵横》《钟山风雨》《江苏党史资料与研究》《淮安文史资料》《淮安历史与文化》《黄花塘》等刊物发表各类作品数十篇;在网络媒体发表文学剧本三部,其中三十集电视文学剧本《淮上八骊》浏览量超120万。作品曾获江苏省社科界第十三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优秀论文一等奖,省融媒体主题作品征集评选一等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