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凄凉
文/于公谨
雁去悠悠飞去处,
携来几许寒霜。
遥遥望见月忧伤。
叹秋风满袖,
多少是沧桑。
寄念流星曾涌动,
阑珊无数柔肠。
清清碧水漫凄凉。
万千烟雨处,
无数是离殇。
清平乐 眷恋
文/于公谨
关山漫道,
落日秋风好。
大雁长空霞彩笑,
几许浮云在绕。
归鸟曾怨多情,
抬头醉里流星。
雾转朦胧眷恋,
轻轻把酒虫鸣。
七言诗 寒烟
文、于公谨
柔情万里九重天,月落西方见欲眠。
梦里将残多少事,秋风过处起寒烟。
虞美人 闲愁
文/于公谨
黄花野陌烟波处,
缕缕芳香舞。
倚栏杆浅醉闲愁,
一枕江枫凝冷入寒秋。
临江仙 悲欢
文/于公谨
几许残红明月处,
轻摇竹影凌寒。
昏灯老柳已阑珊。
百花倾倒处,
品赏意三千。
雁过声声悲凉去,
溪流依旧潺潺。
曾经水过漫浮烟。
看明月且在,
尘世有悲欢。
七言诗 雁过
文/于公谨
秋风过后落寒霜,但见黄花点点香。
冷冷清波流漫处,孤鸿一夜带忧伤。
随笔
金庸就是一个商人
文/于公谨
无意中看到一段文字,有一个人说,开始的时候,对金庸很敬仰,毕竟写出了那样让人心醉的武侠小说,金庸会是什么样的人?会有怎么样的侠义心肠?接触下来,感觉到很失望,原来金庸就是一个商人,根本就不存在着其它什么东西,一切都是生意,都是买卖。我当时就笑了,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金庸就是这样的人,是很多人有着自己的想法,强加于金庸身上而已。想一下,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妻子,离婚了,最后饥寒交迫而死,他从来就不管不问,他的孩子也是不管不问。这样的人,你指望他有侠义心肠?可能吗?可以说,生意人,没有好处是不可能会出现的,毕竟是生意,一切都是为了赚钱而已。
作为生意人,当然是一切以赚钱为目的。既然是赚钱,就应该是写出来让大家喜欢的文字,这样才可以赚到钱。金庸就是这样,写出了很多的作品,让人沉迷。而很多普通人的想法是,他首先是一个大侠。作为金庸,他首先是一个生意人,写字什么的,就是为了获得利益。这就是差距,普通人把金庸理想化了,加上自己的设想,然后觉得金庸应该是这样。而实际上,金庸就是一个商人,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
接触下来,很多人的,就有人感觉到失望,金庸不是什么大侠,怎么是唯利是图的人?这就是没有搞清楚理想和现实的区别,很自然就会让自己感觉到不舒服。这样的结果,也是情理之中了。不过,很多人还是尊重金庸,为什么?因为即使是唯利是图,也有了名望,也是让很多人感觉到仰慕。这就让金庸感觉到舒服。我们看到的金庸,永远是大侠的样子,可以说他伪装的很好,让我们没有看到他真实的一面。
实际上,金庸是一个冷血无情的人。看看他怎么对待前妻,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不要说他很好,不要把他理想化,看到刻薄寡恩的人,就可以看到了金庸的样子。如果没有刻薄寡恩,是不可能会让前妻饥寒交迫的死去。要知道,是和一起打天下的人,是一起经历了很多苦难的人,是一起艰难度日的人。结果,前妻就是这样死了。没有去看过,他的儿女,也是没有看过去,这里就真实反应了金庸的为人。
当然,有人接触过金庸,就会感觉到很好。我记得,看过一篇文字,里面说得是,这个一个姓马的富豪,接触过金庸,感觉到很舒服。这样不奇怪,毕竟是两个生意人的接触,就没有可能会感觉到别扭。如果是感觉到别扭,才是不正常的。为什么会是这样说?想一下,两个唯利是图的人,怎么可能会相互嫌弃,他们很自然地接近,很自然地感觉到对方是这样好,真实而实际。他们是不可能会感觉到有什么不对劲儿的地方。
这就是真实的金庸。他笔下的大侠,是写给其他人看的,而不是他的性格如此。可能是他想要让其他人都是对他有着侠义之心,有着慷慨的一面,而他对人,这是可以苛刻,则是可以唯利是图,则是可以刻薄寡恩。
散文随笔
一杯岁月的茶
文/于公谨
一杯岁月的茶,并没有在口中融化。零零碎碎的往事,点点滴滴的记忆,在相遇,在沉默无语。走过的大路,有着糊涂,走过的小巷,也有希望。岁月的茶,不可能会抵挡着变化,却有了心头的愁,在记忆的水里漂流。
于公谨。辽宁省瓦迈店市人,喜欢写作,爱好书法,散文,小说,诗词,剧本,皆有作品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