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山大佛(散文)
文/施静云
乐山大佛建于唐代,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佛祖游岷江,祥瑞罩八方。”乐山大佛不管是从建筑,还是从保养上面来说都是一个耗时耗力的工程。那么为何古代环境那么恶劣,条件那么艰苦,古人还要如此兴师动众的在这里开凿一尊佛像呢? 这还要从大佛的发起者海通法师说起。
海通法师出生在唐朝开元年间,当时乐山还叫嘉州。法师十二岁出家,二十四岁开始游历天下,最终来到嘉州的凌云山上,凌云山上有一座凌云寺,海通从此就在这里修行。
古代嘉州三江汇流,当时凌云山下,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水深流急,波涌浪翻,经常吞没行船,危害百姓。海通和尚眼看船毁人亡,心中十分不忍。尤其是一到夏季水势凶猛,水流异常湍急,经常闹水灾,江上也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惨剧。年复一年,人们只能望水兴叹,无可奈何。海通法师见此情景,内心悲痛无比。他想三江水势这样猖獗,水中必有水怪。要是在这岩石上刻造佛像,借着菩萨的法力,定能降服水怪,使来往船只不再受害。
海通有了这想法之后,就开始计划起来,他开始去民间化缘集资。数十年过去了,他积攒了数万两银子,到了公元713年,凿山开佛的工程终于开工了。于是他请了两个有名的石匠来商量刻佛像的事。这两个石匠是哥俩,一个叫石敢当,一个叫石敢担。海通和尚对他们说:“我准备在这凌云山岩上刻造佛像,请你们来商议商议。”
石敢担一听要在岩石上刻石像,心里很高兴。他想,这凌云山十分秀丽,凌云亭非常宏伟,每年来这儿朝山拜佛的人很多,我若在山岩上刻出许多各式各样造型的佛像来,我的本事岂不就一下传扬开来!想到这里,他就说:“三江水怪,十分凶狠,我看只有造千尊佛像才能把它镇住。”这时,海通和尚见石敢当在旁边一言不发,就问他:“敢当师傅,你觉得如何?”石敢当不慌不忙的说:“我看就刻一尊与这山岩一样高大的佛像吧。”石敢担一听忙摇头说:“山岩这样高,石头这样硬,你这尊佛像哪年哪月才能刻好?”石敢当说:“这岩石硬就能经受风吹雨打,佛像大才能镇住三江妖魔。”老和尚见二人争持不下,就说:“你们二人不要争,干脆一个刻大佛,一个刻千佛吧。”
第二天,石敢当到陡峭险峻的凌云山前察看地形。远望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弯弯曲曲,直到天穹;近看,三水在凌云山前合成一股激流,冲击着岩壁,发出阵阵轰鸣,并形成无数漩涡。来往船只,经过这里,都靠边而行,以避过漩涡激流。尤其是下流船只来到这里,更是提心吊胆,船夫们口喊号子,撑篙摇橹,齐心协力,奋力划桨,如稍有疏忽,就会被冲进漩涡,撞在岩上,碰得船破人亡。他见此情景,不免暗暗担心。他慢慢踱下山来,回到住处。晚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他问自己:“我不能为来往船只尽点儿力吗?”这时,他忽然灵机一动惊叫起来:“有了!我何不将弥勒佛刻得又高又大。既满足了海通法师的心愿,又能给来往船只竖一标记,以免到岩下时手忙脚乱,被卷入漩涡激流,弄得船破人亡。
从此,石敢担、石敢当两人就各自选岩构图,雕琢佛像。石敢担选择了那最显眼,石头不太坚硬的沿江一片红砂岩,开始雕琢起来,红沙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比花岗岩软,是很好的适宜于雕塑的材料,但佛像雕好后,容易受到侵蚀、风化。他刻了释迦牟尼得道成佛,又刻了南海观音慈航普渡,刻了十八罗汉降龙伏虎,又刻了普贤菩萨指点迷途。只听凿子响,只见石片飞,他刻了一尊又一尊。刻了两年,眼看就要刻完了。
而石敢当呢,却选择了一块又高又难凿又硬的大岩石。他和徒弟们在山岩的架子上,攀着岩石,雕琢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弥勒佛。石敢当他带人在山前石岩上扎厢搭架,作好准备。他根据山岩的高低起伏,进行设计,定出大佛各部比例,画出草图,然后打轮廓,凿粗线,最后开始精雕细刻起来。不管是三九严寒霜雪满天,盛夏酷暑,阴雨绵绵,石敢当总是一个劲地刻呀,刻呀!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寒来暑往,冬去春回,不觉过了许多年。
石敢担的千尊佛像刻完了,而石敢当的大佛连一只脚也没有刻完。石敢担说:“我两年刻了千尊佛,你两年还没刻完大佛的一只脚。”石敢当毫不气馁的说:“你千尊佛,万尊佛,抵不上我大佛的一只脚。”说完又带领石匠们继续雕琢起来。
但开凿并不顺利,嘉州官员听说海通和尚手中有如此多的银子,就诬陷他借修佛为名谋财。有一天,他带着几个官兵来到凌云寺,对海通和尚说:“胆大的和尚,你修建大佛,不先报官立案,目无王法,罚你银钱一万两,限三天交齐。”海通和尚说:“大人,修建大佛是为了镇压三江水怪,解除百姓苦难,这银子是我化缘来修建大佛的,一分也不能动!”那贪官见海通和尚不答应,就恐吓说:“要是不交钱,就剜去你的眼睛。”他以为老和尚怕剜去眼睛,就交银子。谁知话刚说完,海通和尚面不改色的说:“我宁愿把眼睛剜去,也不能动修建大佛的钱!”说完,就自己剜去双眼,端在盘子里向那贪官走去。那贪官见老和尚真的剜去双眼,吓得不停后退。谁想一时忘了身后是悬崖,一下子摔死了。这时,那一对眼睛犹如金光一样又飞回老和尚的眼眶里。那些贪官污吏见了,再也不敢去敲诈老和尚的钱了。
海通和尚的壮举感动了四方人士,人们纷纷解囊相助,加快了大佛的开凿。海通和尚又请了许多凿石造像的能工巧匠,让他们和石敢当一起雕琢大佛,附近的老百姓听说海通请人雕琢大佛镇压三江水怪,也纷纷赶来帮忙。有的烧茶,有的送饭,一时之间,人来人往,锤声如雷,岩片似雨落在水里。
住在岩下深潭里的水怪,每天被岩上的凿石块的声音震得胆战心惊,眼看巢穴快要被填平了,它涌起千丈巨浪,想把工人们从岩上卷到水里淹死。石工们眼看怪物涌起水来,就纷纷拣起岩上的石块向它打去。岩石像冰雹一样,不一会儿,就把水怪埋葬在乱石堆里。从此大佛岩下,风平浪静,而大佛的样子也一天天显露出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由于日夜辛苦操劳过度52岁就圆寂了,但大佛还没有完工。临去世前他把几个弟子和石匠石敢当叫到床前说:“我可能看不到大佛完工了,我死以后,你们一定要继续造大佛。”说完,他就咽气了。老和尚圆寂后不久后,石敢当悲痛不已也去世了,乐山大佛工程也一度停工,这一停就停了十年。
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法师的的弟子们又领着工匠们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仍旧日夜不停的雕琢大佛。就这样一代接着一代,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大佛终于建成了。自乐山大佛建成之后,三江汇流处风平浪静,再也没有翻船的事件发生。
如今的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7米,鼻和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与天王共存的还有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宛然汇集成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
从此,在凌云岩上就留下了那流芳千载的天下第一尊大佛石像。此后,乐山大佛连同它的制作者,就一代代地被人们赞颂着。
古寺何年踞上游,
飞鸿 天外构层楼
两轮日月摩峰顶,
四季烟云罩佛头。
谁凿金身云海中?
韦皋出力敬心优。
千层绀殿今安在,
寺外门前水长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