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定的长子张子冲,(或有写作“张子充”),字君实,号三丰, 人称张邋遢,即是太极宗师张三丰。《张氏族谱》载:“子冲,绍定公长子,生于宋景定甲子五(1264)年,公后去红尘,于翠云庵修炼数载,忽然白日升天,脱凡于旧市圩尾神仙桥,至大元至正甲辰,敕封三封忠孝神仙。妣黄氏,生于宋咸淳丙寅二年(1266年),殁失考,葬井里窠,生子一:五十。”
“翠云俺”在明朝《嘉靖邵武府志》第十五卷《外志·寺观》记载:“有庵曰翠云庵, 唐天祐间建。俗传云,张子冲创建, 题其梁曰:‘金谷翠云峰,开山张子冲,官添儿择日,王郎墨绳工。’其后修庵以所题梁刨削,其迹犹存。
“留仙峰”上张三丰的炼丹台今天已无踪迹可寻,但留仙峰佛寺背后有一数十米高的峭壁,崖壁上石砌有一个仅一人多高的石龛,龛内嵌着一方明万历戊申年(1608年)的麻石碑,碑上镌刻的是“多宝如来、南无观世音菩萨、开山金谷张真人、五岳山主大德真人、五谷大道真仙”等佛道神仙的“神位”。
“武阳峰”在咸丰《邵武县志》卷一《山川·西南之山》记载:观星,即“武阳峰”,又名“官尖山”。来自殊山,特障西南。有庙,上有石塔,登之东望闽海,西瞩豫章,千里云山如绘。山半有寺名‘翠云庵’,张子冲炼丹处。”
“武阳峰”上“武阳道观”也是张三丰修行的道观,世界第一奇茶神仙茶,也叫三丰茶、碎铜茶只产于“武阳峰”和“留仙峰”900米以上山林间。
愁思岭古隘道经“武阳峰”和“留仙峰”“翠云峰”过,岭半亦有一方大型摩崖石刻,旧志载为《念佛记》。2013年6月,市博物馆组织力量对其拓片,方露出庐山真面目,系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五月所刻,题为“弥陀会记”,内载“里人张子充(即张三丰)”与会活动。岭半路旁还保存有记载当地民众捐资筑路的摩崖石刻。和平镇坎下村坑池张氏族谱清晰记载:






张三丰母亲之墓在和平镇(以前称“旧市街”),南门外中宇桥(昇仙桥)的西南侧(董家坪)。“仙母墓”近代遭到破坏,墓碑被埋入现在的和平粮站。
当地老人家回忆,“仙母墓”四米多宽,全部用石条好,非常漂亮,墓碑高达两米。 清光绪《邵武府志》卷之二十八“冢墓”载:“仙母墓 在旧市南关外升仙桥。葬张子冲之母,康熙中,里人立石碣。”《张氏族谱》卷一《碑志》载:
和平旧市街董家坪仙母碑志
仙人张子冲,和平坑池人,生元末时。闻从樵城遇仙授予丹术,归翠云峰修道,于明初永乐年间道成,白日昇举。仙母去世日,,仙人自葬其母于此,塚无砖迹,三百年来无碑无碣,隐躍犹存。爰于今大清丙子岁立石于墓。仙踪遗事在人传述,难以悉记,略志所自,俾后人见而生敬仰云。
时在
大清康熙丙子年夏月吉旦同里旧市
敬立
张三丰族谱也有清晰记载:

“旧市街”南门外中宇桥(昇仙桥)张三丰飞升之所, 也叫“神仙桥”,桥上供奉的是张三丰的神像,也是和平供奉的第一尊张三丰神像。桥上建有廊亭,绵延几百米。可惜被太平军一把火给烧了。
史记查寻张三丰乃张天师后人,张天师乃张挥→张良一脉,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坎下村坑池张三丰家谱源流也是出自张良一脉,再由江西入福建邵武市和平镇。和平镇坎下村坑池张三丰家谱记载源流与龙虎山张天师一脉相承。
“和平”已发掘大量有关太极张三丰的史迹实物。以上是最有价值的部分文物图片和文字记载。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和平”镇,有史以来记载有三条古街,已消失的张毕街、全长2000多米的“石马街”和现存的和平古街(也叫昼锦里、旧市街)。由于和平古镇是中原文化入闽的发源地,所以出了很多名人,现在最有名的就是大家耳听能详的太极张三丰,曾经在“和平书院”就读过的程门立雪“杨时”和大宋提刑官“宋慈”,“杨时”和他的第三代弟子理想家“朱熹”都曾在书院讲学,还有兴建“和平书院”的黄峭。(顺便提一下,唐末时期上官婉儿的族人也迁至和平镇坎头和坎下一带)。
非常值得提及的是黄峭,其祖父为入闽黄氏始祖黄惟淡,号“五经先生”,人称“黄五经”,晚唐时从河南光州固始徙居邵武平洒。其第三子黄锡偕幼子黄峭,由平洒迁居南乡禾坪,居鹳薮(今坎头村一带),开基邵武禾坪黄氏。黄峭,又名峭山,讳岳,字仁静,号青冈,五代后唐时任工部侍郎,后见复唐无望,弃官归隐,创办和平书院,教育子孙。黄峭娶三妻,生二十一子。后周广顺元年(951年),黄峭八十寿诞,大会姻亲,毅然宣布:三妻位下各留长子侍奉,其余18子俱各奔走他乡,开拓发展,自创家业。并口占一诗以作赠别:“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漫云富贵由天定, 三七男儿当自强。”今其后裔遍布南方、西南各省和港澳台以及东南亚诸国,人口逾千万。
黄峭一生有两件事最值得宣扬:兴建了“和平书院”与80岁遣子。
和平古镇古街由南向北全长666米,通宽4-5米,北高南低,中间铺青石板,两边嵌鹅卵石,整条街宛如一条腾飞的“青龙”。东西两隅各一口井,恰似一双龙眼,中间青石板为龙脊,两边鹅卵石为龙鳞,街两边纵横交错的巷子为龙爪,故又称龙街。古街直通“愁思岭”到江西黎川,对面的“武阳峰”、“留仙峰”、“翠云峰”就是张三丰修行练功地方,在武阳峰和留仙峰上可以看到整个和平镇的美景。
唐、五代时期,这里已经是人口稠密,商贾云集,形成了繁华的商贸集市,那时候商铺、酒楼、客栈、赌馆、妓院、钱庄等一应俱,所以“和平”在历史上是一座不夜城。这条路也是早年通往外省的必经古隘道,现在这条街也是福建省内保留最完整、最古老的一条古街,又是中原文化入闽的发源地,所以被喻为“福建第一街”。
2002年4月8日,福建省省长视察和平古镇,曾指示:“整个古镇保护是重点,旅游兴镇。老百姓都能够富起来。”“老街要恢复原貌。”“【和平是块宝地】,希望我们大家都来爱护。”“保护开发弘扬。”“开发是为了利用。”“这里还要深一些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