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殿云
生长在清江浦的我们,不可以不认识南门小街。
对于南门小街,我最原始的认识是母亲口中所说的:今个在南门小街卖菜的。是父亲口耳相传的故事:小时候捡柴草担到草市口卖,过南门小街……很长一段时间,南门小街都是我心底里向往的繁华地,一定要去看看她。
十来岁时,第一次经过南门小街,留下特深印象。整条街安静得有点萧条,除去三三两两行路人,就剩看家守舍的几个老人家,门里门外坐着,不是随便拉呱,就是呆愣看天,街边的老民居不仅矮小,而且灰头土脸,门洞小,门内漆黑,简直不能与我们乡下人家新建的砖瓦房相比。她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一落千丈。
那个模样的南门小街,任谁也想不到她会有今日。今日的她,是人民南路上的一个亮点,是淮安大小街道中的一块活色生香的招牌。从颓废中崛起蜕变为集淮安各种名小吃的一条新兴美食街,璀璨繁华。这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分不开,是改革开放给她注入新的生命活力,使她逐渐恢复其历史繁盛期的荣光
500余米的小街,美食、理发、服装、杂货,菜店应有尽有。在小街内错综复杂的巷子深处,还有不少老居民仍留守于此,也有一些老居民搬走后,将房子租出去做了门面。各类小吃门店,容纳着各色淮安特色小吃,各类餐饮琳琅满目,香色诱人,连贯南北,人来人往。每一个清晨和黄昏她都热闹非凡,弥漫着甜香的家常味道,像一幅活色生香的浮世绘,像一卷缓缓打开的清明上河图。
或早或晚,经过南门小街,总会忍不住慢下来停下来,叫一份心仪美食,背依拥挤,不顾形象吃将起来。享受这里的美食,也享受这里地道的烟火气。
结缘文字后,对我们这座城市历史人文有了更多的关注,对南门小街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结识了她背后的很多故事。
南门小街是我们淮安市不可移动文物,拥有淮安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蕴含丰富人文内涵,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据文史介绍,明清时期她便存在了。经过历时变迁,经过血与火的历练,虽然南门不在了,但小街犹存,且街名未变。
民国时期,这条街上不到百户人家,就开有32家粮行,其中以吴姓、刘姓、乐姓三家粮行最为出名。还有酒厂、油坊等各种经营,颇具规模。
解放前,南门小街还是繁盛的粮市呢。两边大竹匾一溜儿排开,麦子、小米各种粮食堆如小丘,街上牵驴拽马,车来车往,人来人往,异常热闹。据考证,她之所以集众多粮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明永乐年间所建全国最大的储粮中转站常盈仓仅隔一公里之遥。
在1952年,国家出台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之后,私人粮行不再允许存在,南门小街才逐渐萧条。乃至于,后来仅剩几家不显眼的杂货店。
一条老街,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承载一个城市绵延的记忆。百年来,围绕“食与吃”,南门小街与淮安市民结下了深厚的缘分。任时光如何冲刷,南门小街仍然保有着她独有的清新。
有段时间,我们周围盛传南门小街要拆迁改造。多少人为之扼腕叹息。我心底里也曾焦急:不要啊,不要啊!留住南门小街吧!留住老清江浦味道吧!好在有惊无险,南门小街依然一如既往地从每一个清晨醒来,依然弥漫着各种吃食的色香,满足我们各类味蕾喜好之所需。幸哉,快哉。
愿我们的南门小街老而不朽,永远绽放青春魅力!
特别感谢淮安菁灿读书会与雅居乐 ·中匠·南门府举办以笔墨传承老街魅力为主题的“雅居乐 ·中匠·南门府杯”散文大赛,让我们心中的老街再次在笔墨中活跃起来,让我所认识的南门小街得以与人分享交流,让更多的人真正认识我们的南门小街。也由衷祝愿我们淮安菁灿读书会与雅居乐 ·中匠·南门府房地产越来越好,蒸蒸日上,璀璨而光芒四射,如南门小街一样历久弥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