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记得那时的夜晚总是被小兵张嘎的故事填满。那激情四溢的奔放与丰富至极的想象,犹如无处安放的鸟儿,于是我飞上了邻居家房顶,仿照嘎子的模样,将那挡在烟囱上遮风的砖头放平,再塞进稻草将出烟道严严实实地堵住。我自觉意犹未尽,又站在房檐上伺机“作案”。每当看到下地干活的大爹扛着锄头回来,我的脸上总会浮起坏笑。当大爹经过夹道子时,我会一泡热尿挥洒下去,让他一边“躲雨”,一边忍不住纳闷地嘀咕,“这闷热天道,下雨都是热乎的。”这个“热雨”的故事,就像一个笑话,在我们村子周边流传了许多年。
然而,那已经堵上的邻居烟囱,到了奶奶烧火做饭的时刻,满灶孔的炊烟无路可逃又无处可藏,急切之中在灶口徘徊不散,烟往外燎,火苗往外舔,熏得过堂屋里对面看不见人影。当邻居奶奶知道了真相,举着烧火棍将我撵得一溜烟地跑远。
故乡的炊烟,如今我想起来,依旧是那温暖的色调和那袅袅的形态。我常常想起那些被炊烟填满的日子。那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章节,每个细节都闪烁着故乡的气息和家的温暖。
那些年,炊烟总是与清晨的阳光一起升起,伴随着母亲忙碌的身影和那熟悉的灶火声。我们这些孩子们,总是在睡梦中闻到炊烟的味道,然后慢慢醒来,迎接新的一天。
炊烟下,是我们简单而纯真的快乐。我们会在院子里奔跑嬉戏,或者坐在门槛上,看着那柱炊烟在天空中慢慢消散。有时候,我们也会跟着大人们一起烧火做饭,尽管我们烧的火总是不能很好地燃烧,但我们的心中却充满了满足和幸福。
故乡的炊烟,你是我心中永恒的记忆。无论我走到哪里,你总是如影随形。你让我思念故乡,思念亲人,更让我懂得珍惜每一个与家人共度的时光。
如今,时光流转,岁月更迭。故乡的炊烟已经不再是那个熟悉的味道。但在我心中,它永远都是那么温暖、那么美好、那么亲切。它是我对故乡最深切的怀念和最美好的回忆。
城里人家的炊烟,不同于我老家乡村的炊烟。我从小在乡村长大,对于炊烟,有着深深的情愫。乡村的炊烟,是木柴与稻草还有树叶的燃烧,是灶台下腾腾的热气,是烟火中的生活。而城里的炊烟,则有着不同的形态与气息。
在城里的炊烟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烟火,更是城市的繁华与生机。那挺拔有力的炊烟,扶摇直上,象征着城市的活力与朝气。我贪婪地看着那一排排紧密低矮的市民住宅,注视着房顶上高高低低的烟囱,接二连三地冒出蓝色的、土黄色的炊烟。那飘溢着煤炭味的炊烟,是城市人生活的温暖与气息。
“人间烟火”,那不仅仅是乡下的炊烟,也是城里的炊烟。不论是乡村的炊烟,还是城市的炊烟,它们都代表着人们的生活与情感。烟火中,有着一家人的饮食与住所,有着团聚与幸福,有着希望与梦想。正如奶奶所言,炊烟是灶台开出的花,花儿一经开放,饭就熟了,菜就香了,身子就热了,屋就暖了,日子就有滋有味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乡村的炊烟也正在逐渐消失。绿色能源的普及,让天然气成为了乡村的主要能源。那曾经熟悉的一缕缕炊烟,也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但在我的心中,故乡的炊烟一直都在,时常在梦中袅袅升腾。
开始上学的我,每天放学后总是奔着自家炊烟而去。即使在课堂上,我的肚子也会不争气地叫着,将我的注意力从课本上转移到与饥饿有关、与炊烟有关的想法上来。那些柿饼核桃、红薯苹果似乎脱离了炊烟的干系,但苞米饼子、火烧馍那一缕缕的饭香,都是奶奶围着锅台转的结果,都是炊烟解析出来的精华。
然而城市的炊烟又与乡村的炊烟有着不同的气息,城市的炊烟中多了份煤烟的涩涩味道,少了份乡村炊烟中的清新与自然。但无论如何对于我这个从乡村走出的人来说,炊烟永远都是心中的一份乡愁,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感。因为在那袅袅升腾的炊烟中,包含着奶奶那忙碌的身影,包含着乡村的那份宁静与温馨,包含着童年时的无尽回忆。

赞是一种鼓励 |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关注秦巴金三角,欢迎投稿·
联 系 小 编

《秦巴金三角》致力于陕、甘、川文化旅游交流,吃、喝、玩、乐、购、交友、公益等服务,给关注与了解陕、甘、川文化旅游的朋友提供交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