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涤尘,生于1893年清朝光绪年间,系西安市临潼区相桥镇周家村人。自幼聪慧,为人谦和;家境殷实,却从不在人面前炫耀。村里人都说,将来毕竟是个栋梁之才。

少年时代的周涤尘,在田市镇北贾村私塾上小学。稍大一点,就读于西安府中学堂(现在的陕西省西安中学)。中学毕业后考入西安师范学校,继续完成学业。师范毕业后,志愿返回故里,力图振兴家乡的教育事业。

回乡后任教于田市小学,几年后被提拔为田市小学校长。在任教和担任校长期间,注重立德树人,因材施教,传道授业,管理有方。所教学生成绩突出,深受当地群众的尊重。所以,解放前他在担任田市小学校长期间,不管是去学校还是回周家村,常有马车接送。可以说他是周家村教育的先驱。
他的几个儿子就是他一手培养出来的人才。周克敏解放前,就曾在康桥粟邑初中师范学校任校长,后在西安红十字医院担任主席;他的另一个儿子周克立,曾先后任临潼县华清中学校长和陕西省教育厅厅长。他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年近六十岁的周涤尘,卸教归乡。解放初,周家村归川东合作社管辖,那时,百废待兴,文化人很少,他自然有资格胜任川东合作社的社长职务,这为他施展才华提供了方便。开大会时,他在主席台上,宣讲合作社的好处,引得社员们一阵阵掌声。

晚年的周涤尘,经营五十多亩苹果园,过着田园生活。园内有两间土房子,房间设施特别简陋,除过一些工具外,还有一张床,床头放着许多发黄的书籍,大多是关于苹果树的栽培、嫁接、修剪的书籍。桌子上放着一些生活用具;还有椅子、茶具等。队长让他经营管理果园,他平常就住在果园里。在我的印象中,周老前辈,中等个儿,穿粗布黑色衣,身体清瘦,却精神矍铄,浓眉大眼,方形脸,一撮花白的胡须,戴着一副茶色圆砣石头镜。他待人和善,没有一点架子,说话不紧不慢,字正腔圆。

每年春季,他和周红录、刘甲申,给果树浇水施肥,嫁接苹果新品种、蒲城酥梨、柿子树等。夏季防虫、疏果、除草,秋季他指年轻人,怎么采摘苹果。队上让会赶车的社员,用皮轮大车拉着苹果卖给相桥水果店。冬季他手把手地教爱徒周红录、刘甲申修剪果树,传授真经,要让果树既通风透光,还要有造型。他经营的果园收入,让村民六七十年代的生活,摆脱了困境,让村民度过了难关。
一九七六年元月,听说周总理病逝,他手拄拐仗,专程到大队部办公室,看了报纸上的祥细报导,怀着对周总理的敬仰之情,回到本队,向村民们大讲周总理的丰功伟绩,他真是一位爱党爱国的知识分子。
1977年,周涤尘病逝于周家村,享年84岁。当时县政协、县教育局等上级部门派专人前来,主持召开了追悼会。小队、大队、公社干部也一同参加,追悼会上家属亲友悲痛欲绝,参加追悼会的许多人,都流下了眼泪。

根据周老前辈的遗愿,他的遗体就安葬于他生前经营的那片苹果园,他要看着苹果园的发展和未来。他是一位开明的民主人士,虽是富农家庭出身,但在“三反五反”,社教运动,文化革命中,他都是村民心中的圣贤文人,自然对他就没有任何非礼之事。
全村近百年来,都没有立碑纪念的习俗,唯独他家后人,在上级组织的关心下,为他立了一块碑。虽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风雨侵蚀,碑身已经沧桑遍体,但它却仍然屹立在坟头,如同他为周家组的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光照千秋,永世不灭。
2023年12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