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源东、西窖的记忆
文/ 成林
安源走出了15位开国将军,被誉为天下第一将军矿。安矿总平巷的东边有两座堆放煤矸石的山头。小时候的炭古佬崽几几乎都去那捡过煤块。老远望过去,它高得要入云天,黑不溜湫的,日影下泛着粲粲的光晕,显然是还有未燃尽的热能。它不甘寂寞地等待着。这不,凌晨摸黑上东窖的捡炭乃就雀跃般光顾来了。随着皮带溜子运送的煤矸石徐徐滚出来,捡炭乃便一窝蜂凭着手感忙开了捡煤块。我们这伙人里面最厉害的要数一个叫做文兴乃的,当太阳探头探脑出来时,这小子已捡了一土车蒌的煤块。这小子凭这手功夫,一家人一年到头不但不要花钱去买煤烧,还能卖些赚零钱用。
这座方圆一二里的东窖加上老安源中学那边的西窖(规模大于东窖),显然不愿自已的价值悄然失去,它要共一方水土的主人赓续践行播火者的愿景,让资源型的矿山焕发青春,涅槃新生。红旗漫卷,激情燃烧;家属女工飒爽英姿,披挂上阵鏖战急。东窖高耸入云端的煤矸石山峰,在她们手里日渐日削为平地,低热值煤末子源源不断涌入发电厂,废渣子变为再生砖,化腐朽为神奇。
西窖是半工半读时期的难忘伴侣。它朝迎晚送稚气滿满的红领巾。红领巾的歌声有多潦亮,西窖的希冀就有多炫耀。插满西绞的旗帜是战天斗地其乐无穷的宣言,筛璧末子收获食堂用膳的喜悦,种红薯栽花生播下劳动改变世界的火种......体验的火种在潜入默化中熊熊燃烧,我们为在劳动中改变家乡升华家乡而自豪。
岁月不居,家乡人民在战天斗地的平凡工作里迎来了不平凡的日新月异。高峰期每年百万吨的产量,一般都在年产量九十万吨左右,这座已开采百余年的矿井,想想它的总产量真的是天文数。小时听老人们讲很久很久以前的传说,真的会相信二十四条游到这里,被这里的钟灵毓秀所吸引,随遇而安,每年挖的煤只是龙鳞一片...东窖西窖已找不到岁月的痕迹,取代的是一栋栋新楼拔地起,一条条高速飞驾去,一座继往开来的红色圣地赫然而立......
最忆少年事,最喜变化异。欣逢盛世当踔厉,告慰先驱更奋发。有朋远方来,三杯老酒下肚,欣欣然不知不觉入梦,恍若又戴上红领巾,跳着笑着为朝圣地的宾客们志愿引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