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声
文/铁裕
自怜三十未西游,傍水灵山过却秋。
一夜雨声多少事,不思量尽到心头。
每当下雨,我就会想起崔道融这首诗,也会在这种意境中独自聆听雨声。
有时,我临窗而坐,看雨滴落在玻璃上,滴滴答答的响着。此时的雨声婉转有力,富有一种韵味,听了使人产生惬意、舒爽之感。
有时,我伫立野外,雨从空中飘飞,那苗条的身段,那优美的舞步,那清秀的容颜,那醉人的音调,不禁使人心情愉悦。若是身临其境,则使人感到清新、自然,想歌、想吟。
有时,我病卧床塌,看细雨纷飞,那雨脚的凌乱,那雨声的悲楚,不禁使人凄然。只因它如泣如诉,在悲凉与苦闷中,使人沉思、顿悟。
心情苦闷时,雨如同天宇间悲怆的泪滴,幽幽咽咽的抽泣着;
心情波动时,风雨交加,吹皱一曲生命的洪水,仿佛隐喻着千年不渝的梦境,却又轻荡着那尘世间的浮萍;
心情平稳时,雨声缠绵,犹如响在心间的古琴弦。此时,真想有个人悄然来到身边,为我撑开一把爱情的雨伞;
心情凄凉时,雨声时而沉重,时而杂乱,那淡淡的情思,在丝丝缕缕的雨水中,凄凄切切,声声如诉。

听雨多年,我感到,不同的心境,不同的人,雨声也是不同的。有的人身临雨中,却听不到其声;有的人身居闹市,却能辨别出各种雨声;有的人虽然听见下雨,却不会欣赏其音之妙;有的人看雨、听雨一生,却感到无色无味、无声无息。
其实,只要有点灵性的人,都会喜欢这种空中来客,都会引发许多联想。你看,诗人们在看雨、听雨时,是怎样吟咏雨的。
苏轼在湖边流连,看到雨中妙景,不禁吟道: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秦观在外面独自徘徊,正值下雨,他感叹:
自古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李贺看下雨时,仿佛看到女娲炼石补天的情景,因而诗兴大发: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而晏殊枯坐楼台,独自观雨,却是另一番滋味: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
是呵,每当下雨,不光是诗人会吟诗,画家也会作画;哲人也会参悟;神学家也会冥思今生、来世。每当下雨,你是否会联想到春笋破土,竹子拔节?你是否会联想到禾苗出土、花蕾绽放?你是否会联想到群山苍翠、江河奔流?
是的,在这清新、灵秀的雨声中,你可以浮想联翩、赏心悦目;你可以吟诗、作画,品味人生。如果一样也不会,那么只要细细观赏,也是一种绝妙的享受。
难怪刘禹锡说: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难怪纳兰性德说:
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
难怪苏曼殊说:
春雨楼头十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难怪贯休说: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雨水,可以洗濯灵魂的污垢;雨声,可以荡去心灵的烦恼,可以使人忘却功名利禄之念头,放弃寸利必争之动机,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使人进入一种绝妙的境界,灵感频至。
雨声,如音乐悦耳,似笑语动听;如琴弦婉转悠扬,似万箭齐发,惊心动魄。
雨声,甜润、美妙,若是与心语相汇,那将是情景交融,两声相和,其营造的境界,清纯空濠。
如果能时时听雨,那将是一种乐趣;要是能辩别雨声,则是一种享受;若是一生能与雨声相伴,则是一种福份。
人生之乐,人不可数;雨声之妙,妙不可绝。
2023年12月7日。


作者简介: 铁裕,云南人,笔名:一荒玄。
系《散文阅读》专栏作家,《作家前线》、《世界作家》、《霖阅诗刊》、《仙泉文艺》等多家平台的特邀作家。
96年开始散文创作,先后在《柳江文学》、《华商时报》、《合肥日报》、《中央文献出版社》、《清远日报》、《工人日报》、《边疆文学》、《昭通作家》、《昭通文学》、《昭通日报》、《中国青年报》、《鹤壁文艺》、《文苑》、《乌蒙山》、《作家驿站》、《世界作家园林》、《网易》、《名家访谈》、《一点资讯》、《凤凰新闻》、《首都文学》、《作家》、《江西作家文坛》、《中国作家联盟》、《中国人民诗刊社》、《湖南写作》等报刊、杂志、平台发表诗文五千多篇、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