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回忆 露天电影
作者李永合

我出生在河南南阳一个三面环山一面环水,风景秀丽偏僻的小村庄。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能解决温饱问题就是求之不得,更谈不上精神食粮,没有公路,没有车辆,做农作物和吃水都是靠肩挑。那时候,我们村里唯一热闹而有意义的文化娱乐活动就是喜欢看电影。

公社有个放映队,每月为各大队放映一次电影,农忙时节就说不准了。每次放电影,全村男女老少像过年过节一样兴高采烈,小孩高兴得跳蹦子。在村子里最宽濶场院里,竖起两根杆子,天不黑银幕就挂起来了。在没有放电影之前,有的把亲戚朋友叫来,早早地吃了晚饭,搬着凳子、椅子去占有利位置。看到那热闹场面,欢乐的气氛,愁眉苦脸的老农民难得乐一次。

我们家乡河对面就是另外一个大队,学校有个叫贾庭杰老师,每逢到我们队放电影,他就义不容辞拿起小喇叭站在学校高处就大声喊起来,河对面老乡们注意啦,晚上我们这里放电影,喜欢看电影的你们早点吃完饭划船过来看电影,并且还要叮嘱注意安全事项等,他一直坚持了十几年时间,只到他去世,所以左邻右舍老乡们非常尊敬他,牵挂他。

一连几天,人们都在评论影片中的人物或故事情节。有时为了看一场电影,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要跑十几里的路。尤其是夏天的晚上,爱活动的年轻人只要听说那个村有电影,跑十来里路也心甘情愿。有时正看着忽然变天了,下起雨来,只要不是瓢泼大雨,人们还是愿意坚持看完。有时去晚了,就爬到周围的墙上或树上看,或者在银幕的反面看。反面虽然没正面清晰,还是看得有滋有味,如醉如痴。

记得有一年夏天晚上,为了看一场电影让我记忆犹新。我们河对面村子里放电影,由于当天晚上没有小船,我们几个孩子如热锅上的蚂蚁,没有办法我们3个孩子急中生智,穿着裤衩,游了将近2公里河水过去才看上电影。大人们担心不安全,专门找了个小船看完电影夜里11点把我们几个不省心孩子接了回去。

更让我哭笑不得的是小时候看电影发生一件奇葩的事情。那时候我们村里不通公路,干活都是靠人工肩痛挑。有一次,公社轮到我们村里放电影,那时候电影机械设备比较多,需要三四个人挑,这个村放完电影依次往下一个村里送,学校广场上大人小孩都已经坐满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谁知道,缺了台设备,原来是临村给我们送电影设备是少拿了台放电影片子机头,看电影人怨声载道。天色已晚,无奈村里安排了两个年轻小伙子以最快速度往返近8里路才将放电影机头抬回来,将近一个小时看电影群众一直在期待没有舍得离开。
有些影片的内容、片段及英雄人物至今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我上小学时看了一部叫《卖花姑娘》的影片,“卖花了,卖花了”,那叫卖声那样的清脆甜美。那位卖花的小姑娘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看了电影《小兵张嘎》,我和几位小伙伴也学张嘎的样子,上树掏鸟蛋,用弹弓打麻雀,用木板刻了一只手枪,玩捉汉奸的游戏。都想演八路军,不愿演汉奸,就用抓阄的办法。还有看了《闪闪的红星》,我们总戴个有红五星的帽子。见了军人穿一身军装,觉得特别威武神气,我们很羡慕。

小时候看露天电影,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田,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增进了同学朋友之间的友谊。许多优秀影片教育我正派做人。如《春水之歌》、《苦菜花》、《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一些英雄形象激励着我健康成长,像邱少云、雷锋、杨子荣、李向阳等一批英雄人物,已成为我心目中的偶像。

我心想,长大了一定去当兵。受小时候电影影响,17岁那年,我从我的母校袁坪学校参军到部队作者大西北高原部队工作了34年头。1992年3月,我从部队返回老家结婚当天晚上,家里专门从乡里请电影队给乡亲们放专场电影《喜盈门》和《解放南阳》。
感谢电影,从小让我受益匪浅,终身难忘。

作者简介:
李永合,1968年生,1986年10月入伍,河南南阳人,部队团职干部自主择业。先后在军内外报刊、电台发表各类文章500余篇。著有散文集《心贴青藏线》。10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国当代散文精选》《作家前线》签约作家。现在为杭州品尚物业集团公司顾问。
附图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