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钟情于改变人生的暑假
董邦耀

七月流火,酷暑难耐。正是高考生期盼录取通知书的暑假, 在北京给孩子当“保姆”的我,接到“三线学兵”战友从西安打来的电话,说“梦无缺”捐助贫困大学生的工作就要开始了。

在此之前的几个暑假里,这项工作从无停止,轻车熟路,不用再问,我径直坐飞机回到了西安。
这个以“三线学兵”为基础的西安市梦无缺助学公益慈善基金会,大多成员都在七十年代初去安康旬阳,与铁道兵修建过“三线襄渝”铁路,他们始终把旬阳当作第二故乡,当他们看到旬阳山区的贫困家庭,依然没有财力供孩子上大学,出于对第二故乡的回报,已有48年党龄的“三线学兵”、西安诺达消防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军,于2015年带头发起了“梦无缺助学育才工程”,“三线学兵”战友左林、田渭东、许荧、张茜莉、郭建军、苏友华、王淑琳、任萱等相继参加,每学年资助旬阳贫困山区的寒门骄子各人5000元,进入大学学习,成为栋梁之才。随后,各方企业家和爱心人士陆续加入,梦无缺不断壮大,于2020年,经西安市民政局批准,成立了“西安市梦无缺助学公益慈善基金会”,先后增设了除旬阳中学之外的商洛、鄠邑、延安、周至、宁夏西吉中学和青海大通县第二完全中学等多个“梦无缺助学育才基地”。几年后,学兵们觉得年龄越来越大,为了使善事能持续、长久、传承,并与之分别签定了长达14年的合作协议,决定每年出资捐助一批贫困优秀新生进入大学殿堂。原国务院副总理吴桂贤得知此事,也很重视梦无缺的后续发展,并受聘为梦无缺基金会终身高级顾问。

(作者(前右)与西安市梦无缺助学公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陈军(后右一)和理事雷晓倩(左一),在去考察贫困优秀大学生家庭状况的路上。)

那次我回西安,与西安市梦无缺助学公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陈军、专干韩超,三线学兵战友左林、田渭东、许荧、郭建军、苏友华、张茜莉等,参与了梦无缺捐助、考察工作,开启了我的慈善志愿者之路。几年来,走访、考察了陕南、陕北多名贫困优秀生家庭。看得多了,发现,这些优秀考生家庭贫困的原因不同:多为单身家庭、父母病残、多子女和无经济来源。但与命运抗争、顽强学习的精神却相同。巧合的是,陕北和陕南有两个考生的家庭,都是以做丧葬活路挣点钱供孩子上大学,其中,陕北的一个父亲,妻子已逝,又当爹又当妈,靠白事为亡人吹唢呐的收入,供其两个女儿上大学,三女儿被大学刚录取,就碰上了梦无缺考察贫困优秀大学生。

基金会最早选定在旬阳中学设立助学育才基地,计划在14年的时间里,斥资250万,帮助旬阳众多寒门优秀学子走进大学,实现成人、成才的梦想。

作者(左三)与西安市梦无缺助学公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陈军(左二)理事雷晓倩(右一),在考察贫困优秀大学生家庭状况。(左林摄)

旬阳段家河镇的双胞胎姐妹,今年双双金榜题名,姐姐张莉高考607分,被中山大学录取;妹妹张娜高考588分,被武汉大学录取。父亲与祖父已去逝,祖母腰有残疾,仅靠母亲在旬阳一家超市打工,以微薄的收入养活全家、供姐妹上学,姐妹俩不畏贫穷,立志求学成才,终成正果。

在今年暑假对贫困生家庭考察中,有一位特殊的志愿者,她是梦无缺基金会2015年资助的第一批大学生,也是被资助大学生中唯一的博士生:郑芳同学。当年,郑芳家连温饱都难以解决,但其意志坚定、理想远大,梦无缺就决定资助她完成学业。上大学后,她更是刻苦努力,不负众望,其本科就读于陕西科技大学;硕士跨专业考入武汉大学;如今,她正在南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山沟里飞出了金凤凰。

今年8月3日,在梦无缺旬阳中学助学基地举行的助学基金发放仪式上,郑芳作为被捐助贫困生代表发言,分享了梦无缺从本科到博士一路对她的持续资助的故事。她说,梦无缺使她圆梦大学,走出大山,实现梦无缺“助梦、圆梦”的美好夙愿。最后,她说,她将和被资助的同学们,继续投身到梦无缺这项伟大的事业,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就会如《爱的奉献》歌里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作者(左一)与西安梦无缺公益基金会志愿者服务队队长田渭东(右二)、队员傅锁(右一)和被考察贫困优秀大学生及家长合影。(孙宏涛摄)
经历了这几年的慈善捐助工作,使我的心灵受到了空前的洗礼!我和其他几位梦无缺爱心志愿者荣获了 2020年度陕西省慈善协会“星级志愿者”光荣称号,我深刻地体会到,“梦无缺”,不仅是在圆贫困生的大学梦,也是在圆志愿者、学校、家长为国家多培养栋梁之材的梦。

随着基金会队伍的不断壮大,财力不断增强,2021年,该会将原定资助100名贫困大学生的目标,扩大到资助1000名贫困大学生。

九年坚持,九年圆梦。梦无缺助学育才工程,共计资助320名贫困大学生进入全国各大名校,其中大学本科生 291人、研究生24人,博士生1人,获得梦无缺励志奖的4人,资助学生中已经毕业的本科生99人,资助金额累计达418万元。其中,品学兼优,热爱慈善事业的韩超,是2015年被资助的优秀生,从西北政法大学毕业之后,被留做梦无缺基金会专职工作人员;冯忠运等30余名大学毕业生,也加入了该会,形成了薪火相传之势。真可谓:爱心助学,两梦相依;有梦无缺,其梦圆圆;梦圆七月,钟情暑假。
(1900字)
作者简介:
董邦耀,笔名骊山、高言,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原为铁十师47团学兵15连学兵、《陕西高速》杂志执行主编、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工会副主席、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史志办主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文学创作研究会顾问、陕西省交通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1977年以来,文学作品和征文等获奖百余次,出版报告文学集《长安飞虹》(陕西人民出版社)、《大道星光》(太白文艺出版社),个人文集《浅海掬浪》上下卷(中国文联出版社)、散文报告文学集《大道撷英》(太白文艺出版社)和散文集《浪花如雪》(沈阳出版社),主编出版《陕西高速》杂志、报告文学集、画册《龙脉天路》、《情铸生命线》等,2006年入选《陕西文化名人大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