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仰军
图/何克宁
金秋十月,郑一民主席邀请我到井陉县看一看。凌晨5点多,我乘坐的火车到达石家庄北站。一出站,就看到省民协副主席周鹏和井陉县的两位同志已在冷风中等候,让我很感动。周鹏介绍说,这位是井陉县宣传部贾朝伟部长,这位是县文联何克宁主席。从石家庄到井陉,交通非常方便,开车只需要半个多小时。一上车,没有寒暄,朝伟部长和克宁主席就开始给我介绍井陉县的文化发展情况。据他们说,井陉县户籍人口25万,有321个村庄,其中国家级传统村落4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如数家珍,头头是道,尤其是一串串数字,充分反映出他们对井陉历史和文化的熟稔。

我对井陉并不陌生。2003年8月,那时我还在济南工作,到石家庄参加七夕文化研讨会,就到过井陉的东天门。2004年4月,第二次到井陉,参加石头文化研讨会,看过秦皇古驿道、于家石头村。2018年3月,到井陉县进行春节习俗和庙会调研,看了“放河灯”“开锁儿”“红脸社火”“撵虚耗”等民俗活动。每次到井陉,都有不同的体验和收获,深感这里历史文化悠久,民风风俗独特,地理位置险要,山川村落壮美,是一个值得常常来的地方。
井陉于家石头村清凉阁
上午参观古村落,参加井陉县民宿民俗交流会。郑主席对我说,你是学考古的,一定要去天长镇看一看,那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也是保存至今的唯一的宋城。宋朝建立后,为了防止藩镇割据,下令拆毁全国的城墙,只保留了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后来也都毁于战火,只有天长镇保留了下来。
井陉天长大南门览秀楼
下午,克宁主席带我去看天长古镇。到了一个路口,她突然让司机停了下来,让我下车看一座古桥。这是一座独拱石桥,至今还在使用。桥体全部用青石筑成,拱券的正上方雕刻着一个吸水兽,吸水兽两侧,雕刻着狮子、麒麟、天马、大象,栩栩如生。克宁主席说,这座桥建于北宋元丰年间,距今已有900多年。原名“天威军石桥”,后改称“通济桥”,是河北省屈指可数的宋前古石桥。难以想象,这座古桥近千年来不仅经历了一次次的洪水冲刷,更经受了井陉矿区煤炭外运过往车辆的一次次重压,至今还能发挥她应有的作用!由此我也想到,井陉县处处有历史!
井陉天长通济桥
通济桥距离天长古镇不到2公里,我们很快就到了古城之下。城墙用石头筑成,紧靠绵蔓河,依然高大巍峨。一块块大型鹅卵石在城墙上清晰可见,显然是就地取材。女墙则是用青砖砌成,显然是明代所建。大南门有瓮城。与别的瓮城不同的是,除了南北各有城门之外,在东南角还有一个小门,叫宁河门,是为了泄洪专门建的。沿着南大街、西大街、东大街,我们先后看了右相府、“王家大院”、城隍庙、蔡家巷、皆山书院等等。走进古城就会发现,她北高南低,就像一个簸箕一样,因而被称为“簸箕城”。由于北靠天长岭,是一道天然屏障,就一直没有开北门,只有南、西、东三座城门。
井陉天长大南门之会源门

井陉天长大南门瓮城之宁河门
克宁主席做地方志工作多年,对这里非常熟悉。她告诉我,天长古镇素有“燕晋通衢”之称。依据近年发现的唐朝大和元年(827年)墓志中有“天长城隅”一词,可认定这里在唐中晚期已建有城池。唐末改称“天长军”,五代后晋时,又改为“天威军”。当时井陉境内北有县治天护城,南有天威军。在井陉曾出土过一种瓷瓶,上面刻画着铭文“天威军官瓶”五个大字,就是例证。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把井陉县治迁至天威军,这里遂成为井陉县城。1958年,由于井陉、获鹿两县合并,县治迁到了微水镇,这里改为天长镇。也就是说,天长古城作为井陉县治达883年。由于天长古城是宋朝在唐代城池的基础上建的,整体布局基本完好,又叫天长宋古城。当然,后世特别是明清两代和民国时期也多有修建。
井陉天长镇古民居
天长古城能够保留至今,首先得益于她的地理位置。由于在太行山区,大规模的战争较少,又没有大的洪水侵袭,城池被摧毁的概率要小一些。其次,历史机遇。天长古城建城初期,只是一个军镇,不是县城,躲过了北宋初年的“拆墙运动”。1958年之后,她又不是县城,再次躲过为了经济、民生而出现的新的“拆墙运动”。从这方面来说,她是幸运的。第三,井陉有重视文化的传统和保护文物的意识。在天长古城参观时,我看到城隍庙里有一老夫守在那里,见到游客还主动讲解城隍庙的历史文化。一个细节,反映出老百姓对文化的重视。
作者在天长镇考察

作者在井陉天长城隍庙与老人交谈
回井陉县城的路上,我们在南横口村看陶瓷时,听到广播喇叭里在给村民发通知,说明天是重阳节,凡是6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去吃水饺。克宁主席说,明天井陉很多村庄都要搞活动,为老人过节。想到自己几年之后也会有这样的礼遇,我的心里暖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论是天长古镇这样有形的文化古迹,还是传统节日这样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怀,深深融入中华儿女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里,在润物细无声中滋养着我们的心灵。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并发扬光大。

来源:《每日新华电讯》2023年11月3日第12版
作者:侯仰军 中国民协副秘书长
图片:何克宁
编辑:王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