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初,刚解放,国家还是一穷二白。就是六十年代初出生的孩子,也没少受罪。
那时国家贫穷,物质匮乏,人们的生活水平十分低下,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有的贫病交加,一个个年轻的生命,眼睁睁地撒手人寰。人们的穿着、吃饭,只要衣能蔽体、食能饱肚,就心满意足了,根本谈不上打扮、挑肥拣瘦。那时,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常常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过年时,才能有一身或者一件新衣服,压岁钱也只有一毛、两毛,五毛都少有。平时穿的衣服,大多是补丁摞补丁。那时,只要看见谁穿一件有补丁的旧军大衣,或者一双旧军用黄鞋,人们都会投去羡慕的目光。记得那时一双旧军用黄鞋五六毛钱,买一双回家洗净补一补,穿在脚上感到十分自豪。那时,国家倡导勤俭节约和艰苦朴素,民风淳朴,衣服有补丁,只要干净,谁也不笑话谁。
那时,穿一件补丁衣服很正常,穿一件新衣服反倒不自在。1971年6月的一个下午,因我放学后要走个亲戚,去上学的时候,母亲便让我穿了件新衬衫。这件衬衫带小方格,是用粗布缝制的,新颖别致,棱角分明,衣领稍尖略长。到了学校后,二三十双眼睛都盯着我穿的新衬衫,不知是羡慕还是嫉妒,看得我很不自在。幸亏老师说了一句,同学穿了一件新衬衫,有啥好看的。整个下午我总感觉别人在讥笑我,起码同学是用异样的眼光看我。现在想起这件事,觉得自己那时太幼稚,不知道当时同学看是因为羡慕。

1954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棉花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命令,明确买布凭票定量供应。从此全国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凭布证买布的历史。那时发的布票,穿衣服都不够用,若做被子更得受作难。孩子要结婚,那可要提前几年准备,自留地种些棉花,自己纺线织布,将就着结婚。在农村纺线、织布、做衣服,是妇女的家务活。孩子穿的衣服,基本是母亲纺线、织布、漿染,然后裁剪,再一针一线用手工做成的。那时候,买衣服穿,对大多数农村娃来说,只是一种奢望。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孩子,穿的一般都是手工缝制的衣服,颜色也不太讲究。没穿过补丁衣服的农村娃几乎没有。有的娃个子长得快,衣服短了舍不得撂,母亲就在下面弥一截。还有把大人退下来的旧衣服,改小了让孩子穿。因此,当时在农村能纺线织布,裁一手好衣服,做一手好针线活儿,是一个女人的骄傲。
那时,农村妇女织的布,多半是白色的,要做衣服,常常要先自己漿染。最常见的颜色是黑色和硫化蓝,杂货店有卖染布料的颜料的,一毛钱一包。买回家后,把水烧开,将颜料和布料放在锅里煮,用一根棍子搅拌,煮上不到半小时,捞出来凉凉,再用清水洗几遍,拧干水分,晾干,一匹白布就染成了新的颜色。通常看到谁穿着蓝不蓝紫不紫的衣服,就知道是自家染出来的。现在这种手工漿染,在农村早已绝迹了。
鞋也是一针一线做成的。农村女人用退下来的旧衣服和碎布片,打些浆糊,将旧衣服和碎布片,打成袼褙晒干,用剪刀剪成鞋样儿,许多层重叠在一起,再用线绳子纳成鞋底,最后把做好的鞋帮子上到鞋底子上,布鞋就做好了。鞋底子磨薄了,就用废旧的自行车外胎,钉个前后掌,这样一双鞋能多穿半年到一年。到了70年代,国家经济有所好转,市面上出现了塑料凉鞋,一块多钱一双,质量差点的几毛钱一双,穿破了可以用烙铁修补。

那个时代,城里和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社会地位虽然是同等的,但经济条件却大不相同。现在,人们的生活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管城里还是农村,条件虽有差别,但差别不是很大。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那些年,那些事,已定格在那一代人的记忆深处。
不过,现在的年轻人,有必要知道老一辈所受的苦,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只有了解了过去的苦,才能珍惜现在的甜。
2023年12月10日
【作者简介】:刘正军,西安市临潼区退休教师,从教42年,记录生活点滴。临潼区影协会员,作品偶见于报纸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