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行信记
驴行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信义庄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赏罢红叶看银杏,告别秋天,周六普门寺遗址、穆格寨、三媳妇山9公里500米环绕。早6:30出发”。
看着群中队长发布的,文采飞扬,极具煽动、诱惑的周末活动广告,群内驴友又沸腾了,那报名者争先恐后,瞬间人数就要超过今年活动之最。
“普门寺”,济南观赏银杏五大必去之地;“穆格寨”,传说穆桂英安营扎寨的地方;“三媳妇山”,驴友的网红打卡地,从春天就心心念念。这样的地方,哪一个不让人心动,光听名字就让人神往了。
离立冬没有几天了,清晨的风已是丝丝凉意。在空旷的停车场停好车,环顾一下周边山形地势,一行人沿北道沟村,一条窄窄的水泥路,兴奋地向西奔去。
北道沟村,据说因有高僧在此修行得道而得名。清晨,小村安静优雅,大多关门闭户,路旁农户,高高院墙上斜向长出的五棵大树,让人目瞪口呆;继续前行,叠石垒就的近十米高土红色围墙,令人震撼,不由想起曲阜老城的那“万仞宫墙”。上到一处平坦的土坡,一户院落门口,晨曦中三位七八十多岁的老人正围炉晨话,看见我们的到来,一脸惊奇。队长笑脸上前寒暄,我一旁忍不住喊:老人家,这么早就出来晒太阳啊?几位老人闻此嘿嘿一笑,竟提着板凳四散离去,整的我一头雾水。冬日,农村老人都有聚在一起晒太阳的习惯,这初冬的大早上,太阳还没照到这里呢,走就走吧!
沿小路右转下行,在阵阵狗吠声中,“普门寺”遗址飘然映入眼帘。因为是遗址,心理早有准备,但当真正面对残垣断壁,满目荒草,胡乱堆积的巨石、残碑时,心情仍是十分的压抑。这是一座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寺院,据说鼎盛时僧众达五百余人。就是这样一座规模宏大,人声鼎沸的寺院,却败落到如此地步,实在让人感慨。这一千五百年的时间,这里都经历了怎样的劫难啊!人类应该怎样避免如此的劫难啊!久久伫立 ,一遍遍环视整个遗址,心中竟除了伤感还是伤感。
看山形地势,墙基遗存,该寺为坐西朝东上下两个部分,山门应是开在两棵巨大的银杏之间,正殿和偏殿的位置就座落在银杏树后的高地上。众驴从南面小路直接滑入遗址,下来后,恰是有“明代碑刻文为证”的济南七十二明泉之“圣水泉”。泉池四周围有石刻护栏,风化剥蚀严重,但细观其上纹饰,依稀能够窥见昔日的辉煌。大概为了保护泉水的缘故,泉池用一层薄板覆盖,无法看清水质的状况,十分遗憾。除此之外,院内枯草落叶中,横七竖八叠放着几块残碑,近前查看,大多漫漶不清,只在一块残碑上,找到了清晰的“正德”二字。岁月真的会湮灭一切啊!
“普门寺”遗址,现在最著名的,莫过于一雄一雌两棵银杏了。两棵银杏相依相伴已近1500年,每至深秋,满树金黄,遍地黄金,美不胜收,吸引无数驴友前来观赏。队长根据天气变化及往年经验,推算本周是观赏“普门寺”银杏的最佳时间,这才有了今天的驴行,且第一时间直奔“普门寺”。可从接近“普门寺”遗址的那刻,我们就发现,今年这两棵银杏简直就是逆生长。远远望去,两棵高大的银杏树枝繁叶茂,那叶片“巧绿巧绿”的,竟没有丝毫变黄,感觉连想法似乎都没有。真不知是这气候变了,还是树不听话了。看来,这一树金黄的景致要等到明年了。
瞅几眼树下的几块残碑,拍几张高大银杏树的图片,与树下村里老人闲聊几句,一行人怏怏离开,快速向穆格寨奔去。
出“普门寺”,大多人都会选择直奔“圆通山”。一来此路陡峭险峻,可以充分体验攀登的艰辛和乐趣;二来半山腰壁立千仞之处,隐有一座飞檐斗拱的小庙,内有三尊菩萨引许多人前去朝拜,一旁“心佛不二”的刻石,更是令人遐思万千。
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要登“圆通山”,就要放弃“穆格寨”,要去“穆格寨”,那就只好远观“圆通山”了。
这“穆格寨”,居于“普门寺”北山,从下看,山势比较平缓,层层梯田,几乎接近山顶,登顶显然比走“圆通山”要容易很多。众驴出“普门寺”,穿过几处虽已坍塌,但仍颇具特色的红色石房院落,沿村民登山的小路,悠悠地向山顶奔去。
最初的一段路十分惬意,大家一边登高一边回望,谈笑风生。此时,阳光普照,“圆通山”在朝阳的爱抚下,静谧安详。山下数棵白杨,一树金黄,像极了大师林风眠笔下的样子;散落在翠绿色柏林中的黄栌三三两两,片片红叶,挺立枝头,随风摇曳;村庄里几处炊烟袅袅,叫卖声、鸡鸣狗吠声、歌唱声忽高忽低,远远传来,令人恍若梦幻、心神荡漾。
这样的路一直走下去该有多好!但很多事总是事与愿违。大概半小时后,众驴前行的道路就失去了方向。先是我带队偏西攀行的线路无路可走,不得不回头下行;后是队长与老李分道扬镳,各人带领一支队伍探索前行。虽然队长永远是对的,但看老李选择的线路似乎坡度稍缓,且在柏林之中,攀登应该更省气力,我毫不犹豫踏老李脚步前行。
驻足欣赏一棵硕果累累的老柿子树,瞅着上面的喜鹊窝,晨光里想听听喜鹊的叫声,可这喜鹊不知是躺平睡懒觉,还是外出打工未回,愣是连个影子也没有。在一块满是桃树的梯田中穿行,肥厚碧绿的桃叶,暖暖的阳光,让我一度怀疑,是在暮春的季节里桃林漫步。看来,这不听话的不仅仅是那千年的银杏,这少年的桃树,更是个管不了的愣头青。
队长的队伍已经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老李也早已隐在了柏林之中,“叶子”在梯田尽头的一处斜坡,急急地向我挥手。抓紧攀登,莫让路上的风景迷瞎了眼睛。沿着老李踩出的线路,用力撑着登山杖,抓着身边一棵棵的荆棘、柏树,在碎石满地的坡地上奋力前行,一鼓作气,不足二十分钟即爬上了第一个山头,向西望去,穆格寨近在咫尺。
吃一点零食补充能量,老李随即招呼大家赶紧出发。此时,看队长带领的队伍已经向穆格寨发起了冲击,我等岂敢迟缓。沿山脊下行一溜小跑,过垭口奋力攀爬,终在寨下悬崖峭壁处追上了队长。此时,路线出现了分岔,一条向南,一条向北。队长说:向南的线路是条下山的路,行走不远,峭壁下有一条形天然洞穴“圣龙洞”,值得一观;北行沿悬崖穿过柏树林,即是登顶山寨的线路。时间关系,“圣龙洞”只好留待下次了。
悠悠地沿悬崖绕行,看崖上巨石嶙峋,灌木丛生,壁立千仞的样子,真一处山寨的绝佳之地。转到东北角,悬崖一处出现缓坡,队长说:这就是登顶的路线,大家跟进,注意安全。众驴毫不迟疑,打起精神,手脚并用,紧贴崖壁,仅用十几分钟时间,就全部成功登顶。
登山,最享受的那刻就是成功登顶的瞬间,那种征服的喜悦,那种与风相拥,与云为伴的快乐,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是平地里你无法想象的。穆格寨山顶虽非高耸入云,但山势平地凸起,四面壁立千仞,北望湖光山色,泉城锦绣;南眺山峦连绵,多姿多彩,真一处咏史怀古,游目骋怀的绝佳之地。
放出“无人机”,小神仙“侯哥”熟练地操控着,在我们头顶飞来飞去,忽远忽近,不停地“啪啪啪”拍照,记录着群的活动情况。挥着登山杖对蓝天欢呼,我们群也有无人机了!众驴个个笑的似孩子般金光灿烂。
吃我带的苹果,品我带的桃子,尝我带的葡萄……,“还是尝尝我做的月饼吧”,队长笑容可掬地取出了早上刚出炉的新鲜月饼。掰一块放入嘴中,慢慢咀嚼,那香甜、清爽、幸福的味道沁人心脾,回过神,想再取一块品尝,那月饼早已被众驴抢而食之了。
赏完美景,品完美食,众驴开始寻访“穆格寨”的一切一切。传说与穆桂英相关的“穆柯寨”或“穆格寨”,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有许多处,仅山东就有肥城、台儿庄等地的说法。但此处“穆格寨”,我认为与穆桂英相关的可信度最大。队长说:山下有穆家庄,乾隆年历城县志即有记载,世代相传为穆姓后人;山寨往南不远为大名鼎鼎的“杨家寨”,海拔约700米,相传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杨家将曾在此屯兵操练;离此东行不远,“捎近村”更是有全国唯一的一棵“降龙木”;那穆桂英大破天门阵走的就是泰山后山。想想,没有“降龙木”怎能破了“天门阵”,这山寨不是穆桂英的山寨能是何人?!队长的一番引经据典,只听的众驴心服口服,不停地点头称赞。
山顶盘桓,传说中山寨所处位置,广阔平坦,四周悬崖峭壁,高达数丈;通往山顶小路崎岖狭窄,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但寻来找去,当年的山寨,似乎连影子都没有一丝一毫了,不禁令人倍感惆怅。
总得留下点什么吧?功夫不负有心人,众驴终在平坦斑驳的大石板上,发现了当年立竿架鼓的石窝石槽,令人惊喜又唏嘘。遥想当年穆桂英挂帅,“大破天门敌胆寒,裙钗飒爽跃征鞍”,旌旗烈烈,战鼓隆隆,杀声阵阵……该是何等的壮烈、豪迈。“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但英雄不畏强暴,抗击外族侵略的光辉形象,却永远熠熠生辉,光照千秋。
踏着当年穆桂英练兵的小道,众驴沿山脊健步向“三媳妇”山靠拢。走着走着,突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队伍截然分成了两段,这走在前面的差不多都是男驴,那拖在后面的则几乎全是女驴,就是队伍里的夫妻驴友,此刻竟也莫名其妙地分了开来。前面的一队大步流星,后面的一队悠哉游哉。这是啥情况啊?悄悄地问队长,队长嘿嘿一笑说到:这前方是“三媳妇山”,后面是“穆格寨”,你说,这些好色的老爷们能不着急吗!
山脊小路狭窄但平坦,在一块块岩石上扭来扭去,跳跃前行,竟十分惬意。北面湖光山色,犹如苍山洱海;南面山峦起伏,层峦叠嶂,斑斓多姿。悠悠前行二十几分钟,上到一处山坡,眼前豁然开朗,众驴突然一下就进入了“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风吹草地的感觉如梦如幻,令人心醉。
这连绵不绝的山峦总是富于变化,总是不断给人惊喜。沉醉中穿过这片美丽的山顶草原,爬上一个山头,想不到这下面的山体,竟与刚才迥然不同。一块接一块层层叠叠的石灰岩,阳光下银光闪闪,与其旁翠绿的柏林,交相辉映,蓝天白云下,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沿山体下行至一垭口,七八米深四五米宽的一道石槽样裂口,将两边山体生生分开。看其刀削斧凿的样子,我忍不住问队长:这里该是穆格寨的南寨门了吧?队长说:确实不错,过了这里,南面就是“三媳妇山”了。这处垭口南北两面皆为悬崖,东西两面则是深不见底的沟壑,攀爬其间,实实在在考验了众驴一把体力和胆量。好在一群老驴均见多见广,十几分钟的时间,就波澜不惊地安全度过,随后立即向另一个山头发起了冲击。
站在崖底环视,这周遭的山崖,不仅险峻,而且十分秀美有趣。你看,北侧两块相连的巨岩,错落有致,一高一矮,一胖一瘦,远观,就想一对牵手远行的兄妹;近看,像将军、像狐狸、像兔子……,惟妙惟肖。
驻足片刻,沿小路继续斜向攀行,十几分钟后,众驴上到一处密林小径。此处右面是一眼望不到顶的巨大山崖,崖壁上几株黄栌或红或黄,斑斓妩媚,摇曳生姿;左面山体坡度极大,树林茂密,深不可测。小路幽幽,曲曲弯弯,树影婆娑,光影斑驳,行走其间,有些欣喜若狂了。
悠悠走出这美妙的林间小径,突然一座玉笋样的山峰跃入眼帘,队长说“三媳妇山”马上就到了,瞄一眼这挺拔俊秀,风姿绰约的山峰,众驴快马加鞭,大步流星地向“三媳妇山”奔去。
刚刚转过一处斑斓的山坡,踏上一处碎石满地的小路,隐隐听见前方传来嘈杂的声响。疾步前行,一大片拔地而起的白色崖壁,蓦然出现在眼前,“三媳妇山”到了。图片不知看过了多少遍,但亲临的一刻,心灵还是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大自然的力量太伟大了,在自然面前,人类是多么的渺小,敬畏自然,应该成为人类的良知和共识。
亲近“三媳妇山”的驴友实在太多了太多了,登山以来,还从未在野外遇到过如此多的驴友。只见围绕“三媳妇”几块巨大的岩石,挤满了各色的驴友,共同的特征,都是满脸的惊讶,一脸的敬畏,不停地用手机拍摄着壮观的景色。今天是济南自地震以来,天气最好的一个周末,此刻,蔚然的天空中,一缕缕、一簇簇的白云,不停地随风变幻;众驴友围绕着“三媳妇”寻寻觅觅,各自选择着最佳的角度,捕捉留存这美好的瞬间。天上人间交相辉映,和谐共生,共同演绎出了一副绝美的画卷。
通过“无人机”,我们终于看清了“三媳妇山”的庐山面目。“三媳妇山”,主峰有两座小山峰,三块巨石;中间三座娇小挺拔的巨石为三媳妇,传说很久以前的一天,山下村子里一个勤劳的老婆婆,带着她的两个聪明伶俐的儿媳妇上山砍柴,突然天色巨变,电闪雷鸣,山崩地裂,山洪暴发,洪水无情地冲走了老婆婆和两个儿媳妇。天晴之后,天边出现了一道彩虹,就在他们砍柴的山顶耸起了三座山峰,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善良而不幸的娘仨儿,遂给这片山取名三媳妇山。
传说与否无从考证,但风光着实迷人。看人群渐渐散去,队长立即招呼众驴,抓紧抢占有利地形,合影留念。驴友“小孟”迅速升起无人机,不停地在前方、后方、头顶盘旋,飞近、升高、环绕,把众驴形形色色的神态统统纳入了画面。队长的大肚子拍进去了,老李抢占有利地形的大长腿拍进去了,美女们灿烂的笑容拍进去,俺回头望月的身姿拍进去了,某人偷偷躲在角落翻看手机的情况也进去了……。最好玩的就是老李了,合影还没拍好,看无人机飞近,竟架起登山杖,摆起了向无人机射击的姿势,惟妙惟肖的动作,引来众驴一片欢笑。
规定动作结束,那自选动作就五花八门了。天好、景好、心情好,老李敏捷地扑向了北面最俊俏的小媳妇,拄着登山杖,靠在小媳妇的腰间,一脸的享受,气的一旁的“侯哥”直瞟“白眼”。那陪老婆来的驴友就没有这样的胆量和福分了,你看某人,只有站在下面给老婆拍照的资格,哪敢靠近小媳妇半步。上行下效, 跟着队长,俺也近距离接触了南面的小媳妇一把,并在队长的指引,透过其上的空洞,美美地欣赏了一番山下秀丽的风光,尤其那棵最美的黄栌。
遇见媳妇就拔不动腿,亲近“三媳妇”已经半小时之久,这男驴竟无一人提议离开,直到几位女驴友愤愤走远,队长才幡然醒悟,赶紧督促各位好自为之,迅速追赶。
行走不远,只见四位女驴,正合力推动路边一块似书本样摞在一起的巨石。那巨石称作“风动石”,据说有人曾见其风吹摇动的样子。巨石与路边岩体已经分离,想来轻轻一推定能轰然倒下。可四位女驴用力半天,满头大汗,那巨石竟纹丝不动。一旁的“侯哥”不干了,大喊一声“俺侯哥来耶”,随后,大步上去,双手用力向巨石推去,但任凭如何发功,那巨石仍是一动不动。看来这人类与自然相比,力量实在是太渺小、太渺小了。
虽意犹未尽,然烟花再美终要落幕。 顺着队长悬崖边指出的方位,众驴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归途。
深涧中鹰隼盘旋,鸟鸣啾啾,微风吹拂,野果飘香。众驴五刹并用,出出溜溜,下悬崖,过陡坡,穿密林,欢声笑语,于下午一点下到山底,潇潇洒洒完成了9公里的驴程,在历史与现实的不断转换中,又走过了人生美好的一程。
不知是因为我们前去,打扰了“三媳妇”,还是其它的原因,回来的第二天,济南竟下了一天的大雨;驴友老李说:前年去回来,济南是一夜的大雪。看来,这“三媳妇山”是不能随便去的啊!队长说:以后没什么特殊原因,再也不安排“三媳妇山”的驴程了。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