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元帅祖籍地
萍乡青山龙塘探秘
贺画春(萍乡青山葡萄龙塘贺氏四修谱主编)
贺焕明(安源区政协文史办原主任、安源湘赣名人文化研究会会长)
关于贺龙元帅认祖寻宗的史实一直是个悬而未解的谜,十大元帅中需要寻祖的也只有贺龙元帅一人。这与他的传奇身世有关。

之前有人一直提出,贺龙的祖籍是在湖北钟祥,因为贺龙长期在湘鄂川边闹革命,是他长期战斗过的地方。显然,战斗过的地方并不能说明是祖籍之地。其在该地寻祖的故事,有着明显的编造痕迹。认作远祖,都是莲花良坊贺凭公名下的子孙,为了统战需要也情有可原。如果那时就找到了那里是祖籍地,其祖籍地问题就不会一直到1994年才被“确认”。按照法律规定,祖籍地是以三代为界限,即祖父出生地。而湖南桑植洪家关有关资料所述贺龙家族在该地已历七代。作为自己的出生地,贺龙元帅不可能不知情,如果属实就不存在需要寻找祖籍的问题。可以说桑植作为祖籍地,贺龙是没有认可的,也就是说他没有承认他父亲和祖父出生在该地。湖北祥林更不可能!因此,贺龙父母去世后嘱其寻找的必然是其父亲和祖父的出生地。所以其祖籍地在上述二地是否定的!正是由于受父母之托才会使他千方百计想要寻找自己的祖籍地,而符合贺龙元帅祖籍地的只有萍乡青山龙塘贺家冲。

原来自龙塘贺氏子孙贺澍恩到山西任职以来,其夫人携带三个儿子自龙塘,一路北上,过长江、跨黄河,历月余到达稷山县知县衙门府邸。后来贺澍恩三子贺培源为了学业又多次往返于贛晋之间。但每次来回都有龙塘本祠子孙陪伴同行。久而久之,这条赣晋之间的往来通道线路,便被大家所知。于是每当萍乡老家这边有事时,总会有本祠子孙会挺而走险,要到那个遙远的山西去寻找贺澍恩,寻求一些帮助。据家谱记载,累计有十多位龙塘子孙擅自去往山西。由于战乱和路途遥远(约4000多里路),大多数人在途中失散,走丢、失联等。当然也有幸运的子孙,好不容易走到山西,但最后却水土不服、疫病、灾祸等原因而客死他乡。
谱载,在稷山、曲沃、闻喜、太原等地均葬有龙塘子孙的记载。如:兴寿(澍年)清从九职,寿52岁,1865年殁,葬山西稷山县城外北坛。培含字章荣年30岁,培楷号治卿年52岁,分别于1867年和1871年殁于山西曲沃县,分葬于县下西门宝塔下和县南山丁山底。为此曲沃县境内埋葬龙塘贺氏族亲6人。曲沃县是远离家乡故土的族亲集葬地。
1880年,二房方曙之子兴实年仅52岁便于三年前因病去世,留下四个儿子,长子培煌二十九岁,体弱多病,没有婚配;次子培兹十八岁,三子培藩十三岁,四子培功才十岁,家里常常揭不开锅。培兹想起远在山西稷山县当官的堂叔贺兴霖(贺澍恩),便准备了一些盘缠、衣物和干粮,带着三弟培藩北行山西,要去山西堂叔那里碰碰运气,谋个差事,以免全家人都饿死在家里。
他们沿着一条官道,经湖南一路北上,日出而行,日落而歇,历尽千难万险,来到长江边,准备搭船过江上北岸。但此时突遭土匪打劫,所有的财物都被抢劫一空。后不知不觉逃到了武陵山区,兄弟二人被抛入荒山野岭。正陷入绝境之时,幸好被附近庙庵的一位老道士所救。巧的是,不久湘西的一位姓贺的马帮商人路过庙庵,了解他们的情况后,又是本家人,于是力劝他们落下脚来,等积攒了钱后,再图北上山西寻亲。兄弟二人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于是便随马帮帮主贺仕道在附近暂借草屋落下脚来,并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在马帮里,他们一边学做生意,一边练习武功。几年下来,他们的功夫大有长进,成为马帮中不可缺少的好帮手,并结交了几个贺姓兄弟,比培兹小一岁的帮主贺仕道便是其中之一。仕道还将小姨子王金姑介绍给他结为夫妻。
一日,培兹、培藩商量,是继续北上山西呢,还是返回家乡?结果都同意返回家乡。但马帮帮主贺仕道坚持要身强体壮的贺培兹留下来,希望帮他几年再回去。无奈,见本家帮主仕道态度诚恳,又是救命恩人,不好推托,贺培兹只好答应下来,让已长大成人的培藩回去报信。
一日,分手时,贺培兹看着已有身孕的媳妇王氏,便对培藩说:我们就此分别,不知何时再能相聚?由于祖上居住之地名为龙塘,祠堂后面有凤形岭,为了不忘祖宗,记住萍乡老家,为此我要为腹中的孩子取名:若是生儿,取名为“龙”,若是生女,取名为“凤”。让他记住,老家在萍乡大西路龙塘!要是日后我有个三长两短回不去了,一定会让他认祖归家。望弟弟回去后告知家人。

兄弟二人分手后,又过了三个月,培玆妻生下一个大胖小子,高兴之余,贺培兹想起了对弟弟培藩的临别交待。因为儿子是国字辈,便为他取名叫贺国龙,希望他长大成人,牢记认祖归宗的嘱咐。
不久,贺培兹在一次马帮运货途中遭遇泥石流而遇难,那年他才38岁,而其子贺国龙才4岁。留下孤儿寡母,在贺姓马帮帮主贺仕道的帮助、照顾下维持生计。后贺国龙名字被改为贺文常、字云卿。继父贺仕道于1897年丧妻,其前妻名王五姑,生有三个女儿,无子,在大女儿贺英十一岁时去世(有贺英传记文章为证)。1907年贺文常11岁开始继承父业,操弄起了马帮运货的事业。后其亲生母亲王金姑和继父贺仕道又生下一男(文掌)一女(满姑)。1916年,贺文常20岁时,其亲生母亲王金姑病逝(有贺龙女儿文章为证)。贺文常属猴,却遵父母嘱改名为贺龙,足见其对祖籍地“龙塘”的桑梓之情。
回头说贺培藩历经二月余的跋山涉水,千辛万苦,回到了久别的江西萍乡大西路葡萄岭龙塘老家,安顿下来后,告知家人二哥已在外成家生子的消息。每每回想这段经历,培藩感概:在家千般好,出门时时难。 但他再也没有得到弟弟培茲的任何消息。
1916年民国原江西首任省长贺国昌主持二修龙塘支谱时,询问培兹家人他赴山西投亲经过,和培兹的下落,因年事已久,马帮流动性大,培藩也记不清了,且事实上培兹也已早离人世,只是不知情而己。经多方打听无果,只能抱憾地写道:兴实次子培兹,字文在,同治元年壬戍(1862)二月二十日子时生。殁无考。

关于贺培兹失联之事,直到抗战胜利以后,1946年,国共合作面临分裂前,一个名叫贺龙的共产党军队高官派两个卫士带信前来认祖归宗,才揭开贺培兹失联之迷。但可惜的是:几位族中长老竟然由于当时的政治原因而婉拒没有接收贺龙的信件,也没有公开表示接受贺龙认祖归宗的请求,给贺龙元帅造成了一个终生的遗憾,也给龙塘贺氏宗祠自己以巨大的内伤!
贺龙派人带信到龙塘认祖归宗的事,尽管当时贺氏家族受时局影响没有口头接受,但也没有否认,事实上已经是默认了。而贺龙曾派二个卫士从山西护送女儿贺捷生到南方,后又派人寻回女儿一事,也和其派两名卫士携亲笔信到南方来认祖归宗相吻合。而其出发地恰恰是当年其祖父和父辈要去投奔在那里做官的贺澍恩之处!这难道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吗?
有关贺龙的祖籍,于江西省萍乡市萍西龙塘贺氏宗祠来说,在解放前是绝对回避不谈的。直至解放后的六十年代才有年长的见证族人吐露出了实情。解放后的谱牒史料,无论是江西贺氏、湖南贺氏、湖北贺氏都是到九十年代后才开始续修,期间差不多相隔八、九十年,至上百年历史,都是靠口口相传,后面补充的。事实上,贺仕道一家无一人幸存,满门忠烈。其事迹、家谱都是后来编撰的,且各种说法不一,难免失实。如说贺仕道的职业是农民,又说是裁缝,还有说是走马帮的,武功好;而其逝世时间一说1920年,另一说1928年。贺英1886年生,幼年丧母(1897年),十一二岁当家,又说十六岁丧母。其母叫王五姑。而贺龙生母王金姑是1916年去世的!二人显然不是一母所生!
龙塘贺氏家族四修族谱的主编贺画春的父亲贺庄武(锡康)(1907年生人),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随在外当法官的堂兄做家厨,几年后改学开车。由于职业的原因,他父亲的家,像吉普赛人一般,随工作的变动而变动,不断迁移在各个地方。先后在四川泸州、重庆、贵州贵阳、江西南昌、赣州、宁都等地工作和生活。贺画春记得还在读初中时的六十年代,有一天他父亲拿着一份登有贺龙消息的报纸,对儿子画春说,贺龙是我们萍乡老家的人。按字辈你要叫他爷爷。画春当时很惊讶,为老家出了这么一个大英雄大人物而感到骄傲,却并没在意此事的重要意义。但是,从此贺龙是萍乡龙塘人的印象深深扎根于他的心中。
由于长期在外地生活长大,贺画春没有接触家族宗祠文化,对家族历史名人一无所知。这一晃60年过去了,他父母亲也早已作古,他自己也于2009年退休了。2017年他受老家族老之请,为家乡龙塘贺氏修谱,感觉到名人伟人祖籍的重要,于是开始了追踪溯源。这时候他回想起父亲当年所说的这件事,决定作一番调研,还原贺龙祖籍真相,结果并非其父一人之说。
龙塘贺氏祠堂的贺文成今年82岁了,他是村里一位颇爱研究族谱和族中历史人物的文史爱好者。2017年9月贺氏家族在龙塘召开修谱理事会,当明确贺画春为修谱理事会主编时,他便神神秘秘地跟画春说:“告诉你一个事,贺龙是我们龙塘贺家人!"
贺画春问有何依据?他便说了这样一件事:
解放前夕,也就是抗战胜利后,国共合作分裂前夕,贺龙曾派了两名卫士模样的人,骑着快马,来到安源区葡萄村龙塘贺氏宗祠,递上一封贺龙亲笔写给龙塘宗祠族长的信,并代表贺龙提出认祖归宗的事宜。
族长贺培藩等人接过信,拆开来传看了,来信大意是:贺龙听他父亲和母亲说过,老家是江西萍乡大西路龙塘贺氏宗祠。他父亲贺培兹当年去山西投奔贺兴霖伯伯,途经武陵山区被刧,流落他乡,后来在湘西落脚并成家立业。父亲培兹在一次随马帮运货途中遭遇不测而故。按父亲生前交待,有朝一日,一定要回萍乡龙塘老家认祖归宗,因此特派人到老家来完成先父这个遗愿。
当时萍乡还处于国民党控制之下,国共合作面临分裂,双方胜负不明,局势比较混乱。看了共产党军队高官贺龙的信,贺龙的叔叔、族长贺培藩等人既惊喜,又不敢说实话,怕招来麻烦,万一国民党占了上风,整个家族都可能招来血光之灾。因此,族长他们没敢公开表态,也没有接受这封信。当时在场的贺氏族长贺培藩就是贺龙的亲叔叔,还曾陪二哥培兹一起去山西,途中遭土匪打劫,流落湘西,最后自己回来。在场的还有贺龙的堂兄贺兆发、贺国章、贺宋康、贺经贻等人,他们当时都是龙塘贺氏家族中饱读诗书、且在外地做官的名贤。
贺文成讲完这番话之后,又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湖南修《中华贺氏通谱》时,贺焕明之父贺富林参加了有关会议,对贺龙元帅的祖籍地在湖南桑植和湖北钟祥提出过异议,但没有得到纠正,现又提出要与贺画春一起来参与调研贺龙派人来龙塘认祖归宗这件事。但考虑到当事人都已经不在了,故搁置未予行动。后来多方信息汇聚,特别是两位贺氏台胞的遗嘱令人感动。作为龙塘贺氏修谱人员,贺画春、贺焕明决定对这件事情做一番考证。
2016年,祖居龙塘冲的村民贺文成的兄长贺文光回萍探亲,86岁的贺文光长期居住台湾,这次是他第八次从台湾回老家探亲,却不幸罹患重病,在老家去世。贺文光终前郑重其事地嘱咐其弟贺文成,告诉他在台湾的八姑婆贺玫,2003年去世前特地透露了一个秘密,告诉说贺龙的祖籍是我们贺氏萍乡龙塘居地。贺龙在解放前夕派专人到葡萄村龙塘冲认祖归宗一事是真的。当时国共两党矛盾激烈,内战己经开始,胜负尚不明朗。基于贺龙是共产党军队高级领导人这一政治原因,为保护宗祠家族,贺氏宗祠的人一直不敢声张。当时贺龙派人到葡萄村时,在场接待的人有:族长同时也是贺龙的亲叔叔贺培藩、贺龙的堂兄贺国章,还有贺兆发、贺宋康、贺经贻等,而且他们都看了两位客人捎来的贺龙的亲笔信,信的内容大体意思就是自己事务繁忙,遵父亲遗愿特派人过来代为认祖归宗。
贺玫是一位国民党将领的夫人,为什么临终前要交待这样的后事,说明她也很关心家族大事,她不愿意将这件事情永远地埋没掉。如果说过去不说出真相,是出于保护宗祠家族,那么现在不说是没有道理了。思前想后,贺玫还是在临终前把这事说出来了。
那么,八姑婆贺玫究竟是何许人也?她是清末五品衔知县、民国湘潭银行行长、龙塘冲贺氏家族贺国章之第七女,由于她在家中排第八,故按不同字辈,人称八妹、八姐、八姑或八姑婆。贺龙的父亲贺培兹与贺国章是叔侄,而贺玫又是贺国章的女儿,那么,贺玫与贺龙就是堂兄妹。
贺玫的信息来源有两个:一是她父亲贺国章是贺龙派人来访时在场的重要人员之一,是这件事的亲历者,事后并将此事告诉给了贺玫,并要她保密,决不轻易告诉他人。二是贺玫的丈夫钟石盤当时是江西省保安团的少将司令官。他从下属报备的信息或挡案资料里,掌握了这样一个情况,然后告知了夫人贺玫。贺玫自小受到良好教育,1928年,北伐结束,全国统一。这年年仅20岁的芷英嫁给了萍南七宝籍东北军少将辞职回乡的钟石磐。钟生于1903年,17岁中学毕业便考入北京汇文大学预科。19岁考入东北讲武堂步科第五一期。1924年直奉大战,钟到第三旅教导营任上尉连长。1927年在奉军第八军任上校团长。1928年任少将支队长。此时北伐成功,东北易帜,全国统一。钟辞去军职,与贺玫结婚。婚后小夫妻一同前往日本深造。1932年钟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23期;贺玫毕业于东京女子家政学校。夫妻学成回国,定居北京。1933年钟应邀出任江西省保安司令。抗战爆发后,他率团与日军作游击战。1938年12月底,他任岷山游击区少将司令官。1945年抗战胜利后,钟任江西省训导团少将总队长,1949年初出任赣南师管区司令,继而随国民政府逃往台湾。
到台湾后任国防部高参,侨居嘉义。1963年,钟60岁,自台南县党部退休。自此摆脱一切公务,专心学佛修行。钟信佛颇早,与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1932年,钟从日本回国住在北京时,父母都是华北佛教居士林的林友,开始接触佛教。他夫人贺玫女士也受佛教居士——父亲贺国章、伯父贺国昌(曾任江西省民政长)的影响,自幼信佛,对钟石磐亦有影响。
钟到台湾之后居住嘉义。他反省自己戎马一生,自感罪孽深重。1952年,钟石磐与夫人贺玫‘同时皈依佛门,拜甘珠上师与慈航法师。钟法名慈圣,贺法名慈贤。从1952年出家,到1973年20多年的修行,钟70岁时,已是台湾比较知名的高僧大师,他撰写《净土宗讲话》在居士中有较大影响。1974年撰写回忆录《一梦七十年》数万言,均已出版。1992年1月28日钟病逝于台湾嘉义新营建业路新居,享年89岁。
钟去世后,其遗孀贺玫一直居住在嘉义。直到2003年自知年事已高,时日不多,想回大陆老家已无可能。想起本族二位侄孙均是随她一起到台湾的,便要子女通知居住在台中的贺文光、居住在台南的贺祖威,相约到嘉义见面,有话要说。俩侄孙不敢怠慢,迅速赶到嘉义八姑婆家。正处重病中的八姑婆见俩侄孙到来,突然来了精神,并告知他们一个惊人秘密,中共元帅贺龙的祖籍为萍乡龙塘,跟他们是同一个贺氏宗祠,并详叙了贺龙在大陆解放前夕给龙塘祖祠族长贺培藩写了信,并派专人到萍乡龙塘祠堂认祖归宗的事。
当时她的父亲贺国章是在场人之一。希望侄孙俩人日后有机会回大陆家乡时,一定转告族人这件事的真相,不要淹没了这个家族历史。交待这事不久,贺玫去世,与夫同葬在嘉义,享寿95岁。
贺文光曾多次回大陆老家探亲,但前几次都没有透露这事。直到2014年最后一次回到家乡,在得了重病之后,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便决定将在台八姑婆贺玫遗嘱转告弟弟贺文成,要他想办法把这事向祠堂交待清楚,以记入谱中,传予后世。
贺文成在得到这个信息之后,于2015年12月给北京的贺龙长女贺捷生写了一封信,同时也向湖南省桑植县洪家关贺氏族长写了一封信,转告了台胞老人的遗嘱,即贺龙曾在解放前夕派人到江西省萍乡大西路龙塘认祖归宗之事,但一直没有得到回复。后来,这事也反映到中华贺氏文化研究会会长贺亮那里。这条消息在2016年的《中华贺氏》杂志第7页上进行了登载(“纪念贺龙同志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纪实”)附文:关于贺龙元帅的祖籍,有两份资料:一份是贺龙的出身地湖南桑植洪家关贺氏资料………第二份为江西萍乡市安源区青山镇葡萄村龙塘贺氏的资料。其资料显示:贺龙的祖籍之地应该是萍乡青山葡萄岭………"。





从《中华贺氏》杂志转载的观点来看,表明目前贺龙的祖籍在湖北钟祥或湖南桑植,事实依据都不足。其出生地在湘西湖南桑植,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而山东、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四川各省多地贺氏都源自萍乡莲花良坊贺凭公。

还有一个人证是贺本忠。他是家居萍乡湘东的同族宗亲,他目前随儿子居住在合肥工业大学。在一次通话中,谈及贺龙祖籍问题时,他提供了一条这样的信息。他的父亲在很早的时候就跟他说过:贺龙的祖籍是我们萍西葡萄岭龙塘冲贺家祠。贺龙曾在解放前夕,派两个人到萍乡城内贺氏公祠认祖归宗,两位来客还捎带了贺龙的一封亲笔信。族老看了这封信,信的内容记得最清楚的有两句话:"宁愿十元钱买肉吃,也不要一块钱买田租。"意思是说:近年内国家必将改朝换代。现在有钱买点肉吃可以,但千万不要去买田买地,以免以后为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当时很多人看过之后,不是很理解,没当一回事。只有贺本忠的父亲有点政治敏感性,他仔细逐磨之后,理解了这两句话的深刻含义,于是便说服家人,釆取了果断行动。爷爷家原先比较殷实,有田有地还有多处房产,家里比较富有。之后父亲记住了这两句话,便开始变卖祖上几辈积攒下来的大部分房屋田产。一两年下来,卖得仅剩4亩田产供自己耕种。1949年7月萍乡解放,不久全国解放。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接着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土地改革,划分了成分。我家由于剩余田地不多,仅划为中农(若按变卖田产前的标准来计算,恐怕会划为地主成份)。这样的明智之举,让我们家子子孙孙,没有因为成份问题而因此受到影响,能读书上学工作,政治上没有受到约束。所以,贺龙的这封信,挽救了我们这个家。感谢父亲的果断决策,也要感谢贺龙的在信中提醒!
贺玫和贺文光两个老人的临终遗嘱和其他见证人的证言,证明贺龙元帅解放前夕派人到龙塘来认祖归宗,认定萍乡龙塘贺氏宗祠是贺龙祖籍所在之地。
贺龙为什么在公开场没有透露自己的真实祖籍?一是年轻时因为对继父贺仕道的感恩。二是因为还没有落实自己的真实祖籍在何处。
在解放前夕,为什么要派人来江西萍乡龙塘宗祠认祖归宗呢?主因有三:
一是父母的嘱托,自己的承诺,一定要兑现。
二是贺龙抗战时期在山西,听到了太多有关清代清官江西萍乡人贺澍恩的亲民事迹,弄清了这位自己先祖在山西的贡献,故加大了要寻根问祖的决心。
三是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心情比较愉悦,故拿起笔,写下了这封认祖归宗的信,并派专人千里迢迢赶回老家正式认祖归宗。说明他已经考证认定龙塘就是他的祖籍地。
那么,贺龙为何后来不再来龙塘认祖归宗了呢?一是因为自己已转达心愿,但龙塘贺氏没有接收他认祖寻宗的信;二是新中国成立后他不但是开国元帅,还兼任了国家体委主任,工作繁忙,作为胸怀宽广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对认祖归宗一事看得更淡薄了,后来又受到政治迫害,因此一直到他去世后的八、九十年代才在他的出生地桑植着手调查。由于不言而喻的因素,贺龙祖籍地仍存在争议。
这正是:
父辈长途赴晋寻亲,突遭劫难湘西遇恩人入马帮,不幸身亡遗嘱托孤,莫丢凤岭胞衣故土;
国龙乱世出生丧父,柳暗花明桑植逢仕道砺帅才,峥嵘岁月派员来信,终续龙塘血脉亲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