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老师的字
李志勇
我高中毕业近50年了,可我仍记得当年几位老师写的字。
教我语文的郭老师,他的字的特点是写得较扁平,笔划既有点像楷书又有点像魏碑。字中的笔划"横"都稍微向右侧上扬,显得清秀俊逸,又不失棱角和骨感。
他的板书几乎都是一笔一划写得端庄整齐,每行都平行,仿佛黑板上刻有行距线一般。给人感觉不仅是认真、严谨,还蛮有美感,看着很舒服,很养眼。有时他要将字擦掉时,我都感觉有点不舍。
郭老师近乎一笔一划在黑板写字,自然有些费劲费时,但他写得很快,娴熟自如,一点也没影响讲课进度,反而还吸引了大家注意力。我挺喜欢他的字,曾常常一边听课作笔记,一边仿写着他的字。
喻老师也是我的语文老师,但他教的时间不长。
喻老师的字笔划较轻,并显得有些生硬。一开始看他的字觉得有些别扭,认为他的字不好,大的大、小的小不说,有的笔划还省略了没写到位,有的字单个看象刚学字的小孩写的。可之后渐渐觉得他的字有特别的味道,且像嚼橄榄一样越嚼越有味,竟不由自主地模仿起来。
他的字好像与常见的楷书、魏碑、隶书都不怎么搭,因此也不知到底好在哪?现在回味起来,才清楚他的字有书法上的留白、变形,传达着简约、空灵和拙朴的诗意韵律。
蔡老师也是语文老师,但他教我语文的时间更短,只是在我班老师休假时带过几星期的课。时间虽短,但我对他字的印象却挺深。
他的字与行书接近。字偏大,"用笔"重,尤其在写某些字最后一笔的"捺"或“点时特用力,一支粉笔常常写不了两行就秃了,并还经常将粉笔摁断(有时他弯腰去拾),有的字得擦几次才擦干净,令人联想到成语“力透纸背”。他写字有的一气呵成,有的略作停顿,动作潇洒,富有节奏,用粉笔写出了毛笔的韵味,并与其中气十足的嗓音相协调,教人感应到一种激情和饱满的精神气势。
除三位语文老师的字之外,还有教数学的尹老师的字也令我印象深刻。
尹老师的字长长的,紧紧凑凑的,边角大多显得圆润,笔划笔笔到位,有的字还因写得连贯而有赘笔,大多撇捺的末端都收得钝钝的,不见笔锋。其字既有点行草和隶书的影子,还带点小篆的气息,因而显得颇有个性和辨识度,显得别具一格。一落眼,就有一种新鲜感。
尹老师还写隶书书法。他的隶书在学校里颇有些名气。他的隶书比标准隶书要扁许多,尤其每字的"波"拉得长长的,有些夸张,但很漂亮,给人以柔和、亲切之感。他的书法跟他的板书一样,也颇有辨识度,并带有几份诙谐和创新的色彩。
几位老师的字虽形态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写得有个性,有特点,有美感,有书法艺术内涵,令人赏心悦目,陶冶性情。这或许就是我至今还记得相当清楚的主要原因。
“字是门楼书是屋”,字写得好,可在一定程度上可体现人的性格、气质和素养,并可传导一些美好的价值理念。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看,书法艺术也可以说是一项巨大的社会道德工程。
作者简介:

李志勇,笔名老土、美达,结业于鲁迅文学院作家班,湖北作协会员,迄今在各级报刊发表小说、散文等300多篇,多篇被选载,有作品列入有关省市高考模拟试卷。获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第二届全国金融文学大奖赛三等奖,鲁迅文学院文学大赛二等奖,第二届吴国伦文学奖等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