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在桃花源文兄陪同下,去桃川万寿宫小游,拜会了徐理顺道长。
走进万寿宫,道观恢宏,四周肃穆清净。拾级而上,但见雕梁画栋,云连门廊,望之心灵飘逸,如神仙修炼之仙境,可谓道教圣地。这里不是那种人声鼎沸,烟熏火燎,摇旗喊钱的胜地。好多年前来过此地,那时的清冷像是一种被遗忘,只有牌坊上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让我萌生过再来细看的念头,今天果然如愿。
有人问徐道长,“如果国难当头,战火纷飞,你会不会上战场?”为此,他写过一篇文章回应,题目就是《我的枪 ,我的香》。他说,祖师爷和老前辈都有“上马杀贼,下马学道”的传统,“我会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香,该烧香时就烧香,该用枪时就用枪!”如此不同凡响的标题和回答,让我着实惊讶和钦佩,也是我想见徐道长的一个动因。在西行宫与徐道长品茶叙谈,方知我们还有些同频道的人生履历。他当过兵,上过军校,下过海,从事过媒体。他和我分享,最辉煌的时候是进入过驻港部队仪仗队。起点和落点,信仰与追求如此不凡,不是有故事的人难以迈出这等峰回路转的步伐。
据我所知,石门夹山寺,德山乾明寺,桃花源桃川万寿宫的主持或道长都是行武背景,一个是掀翻明朝的李自成,一个是抗日老兵吴淞,一个是眼前的退伍兵徐理顺。是不是刀尖上走过,枪口下撞过的人更容易立地成佛,遁入空门?
在徐道长的客厅上有一幅字:“三教同源”。我臆想不管是那家,终要殊途同归,终归教人两个字:“善”和“静”。“上善如水”是本性和修行的基点,“天人合一”是顺应自然,“清静无为”是追求“返璞归真”,道家营造的无非是一个阴阳柔和,剑胆琴心,自由平等,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我们的交谈随心随意,茶过三巡,道来道去还是离不开“道”。道教数百年来一直被打压,道士好像是个贬义的符号,有的人还认为它的作用就是装神弄鬼,算命卜卦。在沅澧方言里,“道学”还是骂人愚蠢的话。鲁迅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其实,道教是中华的纯种文化,甚至中医都是从道医脱颖而出,它的根就深扎在繁衍生息的乡村,平平淡淡的黎民人家。很多民俗节日及日常生活都有道教的影子,如养生、隐逸、八卦、祭祀等等。还有生活中的一些词语也来自于道教,如沧海桑田,九霄云外,脱胎换骨,不食人间烟火等等。道,就在你我生活的道路上。有时候我们为什么不明白,因为我们还不知“道”。
作别徐道长,走出道门,想起了我曾经写的电影剧本《情回桃花源》,里面有主人公最后归隐桃花宫的《一字谣》——
一生万,一回头,一天星辰归宇宙。一人来,一灯熄,一时红尘永世寂。
一隐世界静,一饮忘古今,一影成双对,一景藏真经。
2023.1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