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忆军旅 喜相逢再聚首
文/李海华
时光如梭,一转眼我们中央警卫团战友们退伍已经30年了,12月28日,我们中央警卫团临清籍的30多名战友,在三和宾舍举行了一次盛大的聚会。
切着带着幸福祝愿的蛋糕,回想起我们一起军队生活的岁月,心中感慨万千。大家的心情无比激动,无比兴奋,千言万语说不尽久别的思念,千头万绪诉不完心中的故事。无论走遍天涯海角最难忘的是战友情,大家都珍惜这次美好聚会,敞开心扉在一起叙旧话新,唱着军歌,欢声笑语,度过一个美好战友之夜。
“我们的故事,回忆着过去……”忆当年,我们个个是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青年,怀揣着报效祖国的赤胆忠心,跨进了向往的军营,穿上让那个年代人人都羡慕的军装,实现了当兵的梦想。回想这段军旅生活,给每位战友留下了人生太多难忘。
在军营里,我们不畏艰辛,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站岗放哨执勤,插秧收稻,义务劳动,始终凝聚了我们战友情,战胜各种困难,锻炼意志,我们自豪地说,我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祖国。
回想在部队的日日夜夜,我们曾一起在军营共同学习、生活、训练、站岗。新兵训练结束后,我们中央警卫团(原8341部队)主要责任就是执勤,保护保障党和国家领导人工作、家庭和生活安全,根据工作需要,我们安排在不同的战斗岗位上,忠于党、忠于人民,辛勤站岗执勤。在那军歌曲曲飞扬的年月,在那军号声声嘹亮的日夜,我们忍受着思念家乡亲人的煎熬,用书信保持着与亲人的联系,用等待保存着对未来的期盼,战高温、斗严寒,打蚊子、捉老鼠,克服着极大的不适应,全身心地投入到军队建设、政治学习、军事训练、生产劳动中去。红墙内,洒下了我们劳动的汗水,射击靶场,留下了我们打靶训练的足迹,训练基地,活跃着我们军事演习的英姿。
虽然训练很紧张、劳动很累、生活很苦,但我们却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在执行任务中相逢,会用亲切的乡音打声招呼;节假日里互相走动看望,或结伴到北京逛逛商店,买买东西;遇有谁的家长来部队探望,更是我们相聚的一个好机会、好时光。浓浓的乡情,深深的战友情,使我们在部队中度过了最为宝贵的美好时光。
三十年悠悠岁月,弹指一挥间。尽管后来我们不得不依依惜别,互道珍重,先后回归家乡,各自走上人生新的旅程,尽管我们在奋斗的道路上有了不同的选择,尽管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有着不同的际遇,但是,我们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为了军人的荣誉,为了男人的责任,努力奋斗、勇敢拼搏。
现在,我们当中,有的有体面的工作,有的有成功的事业,这些使我们感到无比的欣慰。虽然,我们当中,也有的为了生活仍然在艰辛地奔波。但是,有耕耘就有收获,生活总归是美好的。无论身份如何,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无论风光还是平凡,我们都曾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实现着自我价值,贡献于社会和人民。回想我们的历程,我们问心无愧。
忆往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炽热的军旅生涯,铸就了我们钢铁般的意志;严格的军事训练,强健了我们雄壮如山的体魄;苦乐与共的峥嵘岁月,凝结了你我情深意厚的战友之情。军旅生涯虽然短暂,却在我们的人生路程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我们把最有朝气活力的青春留给军营,军营给我们人生最大的财富,就是把坚毅和顽强的拼搏精神馈赠给了我们。我们从不后悔自己当过兵,我们为自己曾经拥有军旅生活而骄傲自豪!
杨柳依依,我们折枝送友,举杯壮怀,我们相拥告别,在岁岁年年《送战友》的歌声中,在告别军旗的场景中,我们迈着成熟的步伐,带着梦幻带着期待带着祝福,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用军人敢于面对挑战,敢于攻坚克难,敢于争先创优的特有气质,拼搏弄潮,闯出了一条又一条闪光的道路。
三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对于我们每一位战友来说,是锻炼成长、成家立业、事业有成精彩的峥嵘岁月。三十个春夏秋冬,有的战友走上了领导岗位,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有的战友经商弄潮,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搏击风浪;有的战友辛勤劳作,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创造美好的生活。尽管岗位不同,但都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虽然生活水平各有差异,却都拥有了幸福美满的家庭。这是我们彼此期盼,也是共同的祝福。
花开花又落,春去春又来,战友又相逢。昨日已经逝去,记忆今日涌来,人生有许多经历,也有许多难忘的事,难忘的人,和许多美好的回忆。我们不因离开了部队而渐行疏远;不因离开了部队而忘却彼此。不时牵挂着生活在不同地方的各位战友;追忆着几位已经永远离去的战友。战友,这一声亲切有力的称呼已经伴随我们30年,而且必将一生相随。许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们战友之情依然能表现难得的天真爽快,依然可以你锤着我的肩膀喊:战友!那种情景让人悲喜交集恍然如梦,好像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跨越了漫长的时空之隔,一如既往地停留在一个遥远而葱郁的远方,没有老去。
尽管现在由于我们各自忙于工作,劳于家事,相互间联系少了点,但绿色军营洒下的美好,结成的战友情没有随风而去,已沉淀为茶酒,每每启封,总是香远溢清、回味无穷。今天,我们的相聚,畅叙往情。李白曾说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战友们,就让我们抓紧这短暂的时机,尽情欢歌,尽情的畅饮,尽情倾诉吧!
三十年前,在激动和喜悦之中,实现了当兵的梦想,来到了既新鲜又陌生的军营,迎接我们的是艰苦的训练,是风雨无阻的执勤,是紧张的战备保障。那时的我们正风华真貌,思想单纯,优越的军营环境,让我们在部队这座大熔炉里炼就了顽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做人做事的标准和底线。战友的身影和嘹亮的军歌依然时常在脑海里萦绕。几年的军旅生活也短暂,也漫长。这段当兵的历史成为了我人生中最辉煌灿烂的一页。
看今朝,转眼间我们离开了部队已三十载,我们现在都两鬓斑白,我们非常自信说,我们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在过去的岁月里,感觉天上最美丽的是彩虹,人间最美的是战友情、战友谊。
回首往事,恍如昨天。三十年的故事,像漳卫河之水一样滔滔不绝,三十年的友情,像银河湖之水一样,清澈深厚,三十年的思念,像京杭运河之水一样绵绵不断。三十年军人纯真友谊的沉淀,三十年美好往事的回忆,三十年人生真谛的感悟,让我们今天又走到了一起。
战友们,兄弟们,时光如水,岁月如歌。转眼之间我们已经不再年轻,三十年,人生能有几个三十年?今天相聚,我们要加倍珍惜这宝贵的时光,畅所欲言,共叙友情,共同回味三十年人生百味。亲爱的战友们、亲爱的兄弟们,今天,我们带着热诚、带着真诚相聚在一起。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深战友之间的情意,互相扶持,互相鼓励,彼此沟通,优势互补,让我们的革命友谊不断得到传承、不断发扬光大、永远地久天长!
李海华,山东临清市人。中华精短文学学会会员,现代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临清市作协副秘书长,中冶银河纸业有限责任公司《银河纸业报》责任编辑,《当代新文学》副总编,作品散见于《中国纸业报》《精短小说》《聊城日报》《鲁西诗人》《长安日报》《西部散文选刊》《齐鲁文学》《作家文学》《临清周讯》《中国现代文化报》等报刊杂志。作品《希望》荣获1996鲁西北青年诗人《三等奖》,《长眠在麦田里的母亲》在2018年全国首届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荣获散文类二等奖。通讯报道2次荣获全国造纸产业优秀企业新闻一等奖,6次荣获全国造纸产业优秀企业新闻二等奖,5次荣获全国造纸产业优秀企业新闻三等奖。2019年,被中国华夏精短文学学会评为十大创作明星。长篇小说《转动的青春岁月》在《山东商报》连载,出版散文集《岁月静好,寻梦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