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著诗史,清疎只为藏名山
——诗人庄毅生先生最新诗集《流岁清疎》读后记
文|余一

认识诗人庄毅生先生缘于今年10月16日在深圳横岗的一次聚会,临别时先生特意赠我一本诗集《鸣泉集》。回来匆匆翻阅,觉得先生游踪大半个地球(单单写我故乡江西的诗词就有53首)阅历丰富,行止之间善于归纳总结,用理科的思维加上文科的感性认识,令其作品富有趣味,且给人遐思,当时就想用我的“诗艺评论”平台为他编辑一期,后来庄先生说其他平台老师做了,也就作罢。
12月2日,先生邀请我参加“全球汉诗学会深圳八周年庆典”,会上先生安排我与其老家普宁铁峰诗社诸友一桌,看来先生早就把我——当成自己人啦!会上又得到先生赠我的大作《流岁清疎》,回来一口气读了100多页八个篇章,深感先生家学渊远、经历坎坷,好在三代人均毕业于广东名校中山大学,也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慰藉。
关于书名“流岁、清疎”,我臆想为:流岁,就是流光岁月,岁月如流,也就是先生用诗词来记录或演绎自己的家族、成长、工作、情感及人生之感悟,我又想到宋人蒋捷的诗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当然,流岁也有流金岁月之意,珍惜光阴之叹。
“清疎”,是“清朗、疏朗”的意思,语出《南史·孔珪传》:“ 珪 风韵清疏,好文咏,饮酒七八斗。”清疎,也有一种对人世的看法与态度,也即看清与明白。疏朗人生,可想而知,是先生以诗纪实,以诗言史(见先生的跋语),目的是让自己活得明明白白,让后辈从中得到启示。也即“本集子中的诗词基本上是追忆之作。记录了家族的变迁、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时代变迁和社会巨变。时间跨度为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廿一世纪初页。可以说,这是一部诗化的家史、口述史,一个普通人的心灵史与成长史;也是反映家族和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写本回忆录无“扬名立万”之意,却有“藏之名山传之后世”之心,于纷纭世态之中以一鳞半爪,记录一个普通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生活点滴和命运起伏。前事难忘后世之师,难忘前事以歌之。如果能让后人了解我们这代人的时代际遇,并留下一点印记,供他们去品味与思考,起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作用,愿我们的后辈:我们经受过的苦难,你们不须再经历;愿我们享受过的幸福,你们可以触手可及,便是我最大的愿望了。”(详见诗集之跋)
针对该诗集的以诗写史,我最关注的还是改革开放之前的篇章。因为曾写过一个江苏著名诗人单人耘先生诗词的评论(他是著名书法家、诗人林散之的入室弟子、南京林业大学的教授),但翻其诗集很少写文革一段,是他故意隐去的,因为老先生深受浩劫之苦,已经“十年怕井绳”啦。但读庄毅生先生的这本诗集,我认为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这段时期的诗作,不单是真情流露,更见先生的诗艺风骨。
“为诗之难”并不是难在写作技术的壁垒,而是难在诗人的创作时,选题与立场的抉择。有时我想:一个家族的兴盛与家教、家传是戚戚相关的。只要祖上是“书香门第”的绅士或读书为官家庭,不论是文革还是土改,将其打入十八层地狱,后来其子孙终究还是有文化与财富的精英,毕竟他们的血液里留存有读书的种子。
正如家族篇中:“一根扁担开基业,两个生员耀祖光。肩挑八索生涯,莳苗栽薯种瓜。延请名师就教,耕读传世兴家。”
“诉讼凭公声誉扬,量情合理纷争息。 拾金毋昧诺言承,执法不阿碑石勒。”从中,可以看出家风家训的严格与祖上的荣光。
作者在记述解放后多次运动对家族的冲击,还有其父划为普宁二中第一个“右派”,包括自己身处险境,颠沛的人生足迹,足以看出庄先生是一个顽强而奋斗不息的勇士。
如:“曾怀肝胆休嗟叹,内卷无端蜗角争……脱颖本原为祸害,读书满腹是殃灾……秉笔招来权贵疏,因言获罪苦辛茹。廿年囹圄斗批改,换取一张平反书……团团似看猴儿戏,拳脚相加几死生。 ”再如,“土脸灰头作楚囚,冰霜几度即寒秋。 嘈嘈鬼市乱天道,一去何知路尽头?”这些都是先生当年亲历的感受,或是其父母给他的讲述。“双手拈香拜祖先,喜看大小尽安然。 粗肴少肉虽嫌简,老父回家即是年。”出狱后一家团聚的欢快,就是没有美食,孩童也是幸福的,因为老父回家即是年,这是多么深沉的回忆与感慨。当然,这也是作者后来的追忆。
童年的遭际,少年的颠沛,“面线想尝来贵客,新衫欲着等过年……麸糠野菜难充腹,破絮寒衾夜不眠……瓢箪米瓮存无物,蔬叶犹充度馁粮。贫农子弟难咽下,地主贤孙大口吞……锅空镬净炉灰暖,絮破棉稀沁骨凉。泥抹壁,纸糊窗,半盆薯叶再添糠。”童年里也会自己找乐子,捕蝉、读书、看小人书,这是一种调剂自己苦难的最美方式。
如“蛛丝竹棍缠,举向榕阴处。摇手弟毋随,唯惊蝉遁去。”“最喜连环画里人,小书每见必牵魂。宁无嘴里酥三口,也缴摊前币两分。”生活总要继续,文革期间,先生随亲戚去了云南,异域的风情留下了难忘,有苦难,也有欣慰。如“身入滇东事事新,苦无淋浴垢盈身……马帮驰骋车边越,“嗬喂”一呼人笑狂 ;肉瘤一个胸前植,街边落坐忙扪虱。篓装卵石边坡迈,换取些微补助金……一碟芋头三炷香,家乡习俗尚珍藏。遥知阿母多忙碌,方桌摆开拜月娘。”
十年浩劫是惨痛的记忆,作者用感性的诗篇为我们留下了心酸的泪滴。如“派别不同如蒺藜,只因站队有高低。嫉邪语出拳兼脚,愤俗言传斗与批。互揍耳光亲父子,相讥交恶是夫妻。 我生你死如雠寇,兄弟阋墙声力嘶。”
再如“内斗旋风刮地狂,徒升迷局国魂殇。 停机罢垦工农废,打砸游行口号扬。
人伦颠覆是非淆,“打倒”嚎声阵阵高。观点不同遂反目,亲朋闾里竟操刀。……大刀棍棒惊升级,弹药军需各武装。 羽檄纷驰传赤电,炮枪齐举喷红光。可怜战垒抛荒骨,过路行人叹息长!……犹听前方枪炮鸣,乒乒炒豆声声急。桂林沿线战云狂,车站戒严殊紧张。”当然,其中背景与社会政治环境的险恶,还有当今意识形态的束缚,也可能是作者碍于某些因素,对这段史实停留在表象的叙述,没有以诗论世、以诗论史,没有揭露当时的运动本质及对我国社会进步的诸多影响。但敢于发表这些,已属不易,或许作者也有其他诗篇做了深层次的剖析,也有诗稿留存,被编审压下,这就令我多虑啦!
我也是来自农村,作者写“上山下乡与大跃进、知青生活、文革文斗武斗”诸篇章,读来甚为亲切,农村的广阔天地,也许容不下一个有志青年的理想,但足以消磨一个城里人的斗志。尤其是他写得一组有成就的知青伙伴,还有上世纪70、80年代的“逃港事件”,是在普通人的许多诗集中很难读到的作品,这为我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一个参照。
如:“牛逐垄坡寻嫩草,我收粪尿学当家。无书挂角童生梦,有志难伸北斗斜。
……频蹬轮车转叶瓢。肩灼日头高,汩汩清泉入渡槽……浴布缠腰充饱肚,粗盐拌粥润饥肠。 碌劳但见乡情苦,农事焉知收种忙……尿桶晃悠浮日影,铁锄舞动掘丘川。工余尙有吟书乐,李杜迎来诵锦篇。”
有痛楚,也有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欢心时刻,作者诗作中记录的:“报纸几张铺地上,佳肴美味纷呈。荔枝树下聚良朋。疏枝筛月影,谈吐诉衷情。 蹉跎岁月难际会,酒斟杯碰留声……垄亩躬耕尤卓绝,情愫暗生喜悦。小翠相约而来,真情总费人猜。
……练水流长聚美娥,石条蹲下细揉搓。张开玉手蘸清水,荡出衣衫濯碧波。
讥蠢汉,说兵哥;家长里短一箩箩。见图忆起提篮事,窃语高声总乐呵。”
以诗明志,以诗说史。该诗集收录作者近千首诗词联句,作品形式丰富,语言平实朴素,间杂一些潮汕方音与俚句,有强烈的爱憎与地域风貌。有的地方,用详实的注解与说明补充,成为研究民国至今潮汕人文的一手难得的资料。诗集反映的时代从民国写到2023年新年,是一部纯诗性的宏篇史诗,更是庄毅生先生的个人“诗史”,由于时间仓促,来不及就作者“读大学、闯深圳、与各界社会贤达唱和、情感篇……”细细品鉴,以待今后读罢再梳理。
正如高源先生在序言中说的,“这是诗人从五个历史维度诗化处理的一部烙有深刻时代印痕的“私人史”,国家记忆与个人私藏,尽在其中。”这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也凸显了庄毅生先生的家国情怀。贫穷与苦难,只是先生早期的磨砺与练达,富足与诗思,更是先生对当今社会、当前时代的新感受。
诗为时代而代言,亦为时代之本心。
以诗作伴,风雨同行,只有与时代同呼吸、共进退的作品,才能成为流传后世的好作品。
当我们今天重读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莫斯科日记》时,总隐隐感觉到历史的轮回与国与国之间的许多相似之处。今天的社会,面临良知的“瘫痪”,太多魔幻的事件,让人看不见未来。我们希望:每一个直面苦难的诗人,是有着救赎之心的圣母;虽然暂时沉默却决不用谎言来粉饰这个世界,因为“有良知的诗人”一定是时代“真、善、美”标志性的符号。
。。。。。。。。。。。。。。
诗人简介

庄毅生,1953年生,广东普宁人,现居深圳。中山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高级会计师,审计师,中国注册会计师。深圳市专家库专家。退休前任广东省红岭集团副总经理,兼任南方工贸深圳公司董事长及深圳流花医院法定代表人。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深圳市长青诗社顾问,深圳市诗词学会顾问。全球汉诗总会深圳分会荣誉会长,《鹏城汉风》主编。
【作者·简介】

余一,一道诗兿社总策划、总社长、总主编;1972年12月2日生于江西余江,字简瀛、斋号:索盦、寿研斋、鹤斋;网名有余一、余一先生、八全余一、蘭一娓、曲砆、及八全君、籣娓圊、八全逸客、畈溪客、拾乐园主人、箨堂、金锐、等。本人自幼酷爱书画篆刻、受外公金有堂公的民间书法启蒙,又受教于福建著名书法家范宗栋、鹰潭姬佐秋、古文专家徐进诸先生,业事大进。
现为深圳长青诗社奇趣诗学会常务副会长、深圳某书院副院长及研究员,深圳雅一龑文化传媒等十多家公司任文化策划及顾问、深圳荔园诗社、深圳长青诗社、上海诗词学会专家委成员、广州岭南诗社、全国仓央嘉措诗友会总策划、诗评委员、东方诗人诗社策划兼评论、中华诗艺社策划及书画顾问、深圳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鹰潭市书协会员,中华华夏诗词协会理事,原鹰潭诗社会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余江诗社理事等;
多次在国家级、省市级书法篆刻大赛获奖,诗作入选多种报刊、杂志、诗集并开专栏;著有《现代长生经1200首》《避险诗词600首》《鹤斋钝吟99版》、《余一小语叄辑》、《知向何方》、《余一启示录四册》、长篇小说《虹蚀》及《中篇小说·爱如雾亦如电》等数种。
本人诗作达5500余首,出版文字达五十多万字,近五年来,通过微刊平台,等网络平台及网站为海内外420多(人次)诗词家、小说、散文家、各类艺术家进行艺术评论,在海内外有一定影响力;
编辑网文、博文达800万字,2020年6月,与上海诗词学会黄汉江先生等执行主编《上海滩诗叶》,获世界吉尼斯纪录认定《全球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收编诗词范围最广的单部诗集》。
2021年,主笔撰写《中国乡村厕所革命之经典案例》一书,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
2022年责任编辑《江西古贤在广东》,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
2022年8月,责编江西青年学者、国学传导师风一先生的《致慧一百讲》由中国艺术出版社出版;
2023年10月,责任编辑《广东连州正河村史》;
有书法作品被省部、市区、乃至国家领导人、英国、日本、韩国、美、德、荷兰、澳洲、北欧等国际友人收购、收藏,本人联系QQ:2906954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