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官宝
南门小街,准确的说应是南门外小街,她是《淮三路》(通三河闸,然后再通南京的道路)的起点)。
百岁老人陈耀荣曾说:很早以前,农民不愿意遭受守城门兵丁盘剥,便在环城河南门外百十米的地方,就地铺上草包、破麻袋片售卖自产的瓜果蔬菜、农副产品。售价比城里要便宜很多,城里人为了便宜,也纷纷出城去购买,久而久之形成了地摊集市。后来有些二道贩子,为了避风雨阳光,就地搭起小棚子。一个看一个,个个都跟着搭起小棚子来。小棚子到冬天,不能避寒风雨雪,有的就用芦柴、或稖头秸(玉米杆)、芦秫秸(高梁杆)围起三面,留着朝向路的一面,也不需要做门。再到后来,有的粮油贩子,为了省去来回搬运粮油,就将小棚子改造,盖起了茅草屋。茅草屋不但能放粮油,还能住人,住人主要是看管粮油的。有钱的粮油商,就盖起象样的房子了,有的在屋子后面围起围墙,便于堆放粮食物资,还有的盖起象样的四合院。一条小街就成形了。
小街南头靠近玉带河南面的小河上(也是后来西南化工区的排污河道),小河上有座石桥,解放前后叫“解放桥”,过了解放桥就是“淮三路”了。
南门小街,是一条氤氲生活气息的小街,二三百米的街道上,没有一处像样的门面房。更没有一家明清建筑,但是她却是一条充满了烟火气的小街。临街墙壁上、摊位上也会贴着各种各样招牌。临空拉扯的电线横七竖八,显示着陋巷式小街衰老破败景象,也预示着即将可能来临的拆迁。
小街吃食店普遍不大,六七个平方,甚至四五个平方。做好的食品都放在小店门外面几尺宽的人行道上。那诱人焦黄色、被油炕过或油炸过的,香气四溢的各种小吃,俘虏了每一个经过小街人的味蕾。再坚强的汉子,也不得不四处搜寻是哪种小吃发岀的香味。是清真牛肉包、生煎牛肉包、脆皮五花肉、还是熏烧肉?我相信总有一种美食,能撩拨你的味蕾,打动你心,让你停下脚步,伸出那每天只触摸电子屏幕的手,也不问价格的来上一份。如果你就在不大的店铺吃起来,那种一眼望多家的情景,就象“吃一望二眼观三”的皇帝感觉,由然而生。
我觉得在小街上现买现吃的人,他们都是“吃一望二眼观三”的“平民皇帝”,我就是其中一个。
小街生意好另一个原因,吃食店的“操作间”十分“透明”。大师傅就在你眼皮底下,和面揉面切面,什么秘密都没有。还有些“美食家”们,专门去小街“偷师学艺”,买了食品后,就站在不大操作间的案板傍,一边吃一边询问大师傅:如何加水和面,是头一天晚上和,还是早上现和面?面要醒多长时间?大师傅都不厌其烦、头头是道的讲给客人听,也不怕你“偷”走他的手艺,而客人常有一种家的感觉。大师傅一边和你家长里短的聊天,一边手不停脚不住的忙碌着。还一边招呼着向他店里张望着的客人:来啊!弄点尝尝看,刚出锅的!
小街小而聚人气,三五人已围满店面,七八个人就要爆棚了。这三五人、七八个人在在大的店铺显得稀稀疏疏,冷冷清清的。 现代的生活是快节奏的,容易使人与人之间失去了温馨:买东西靠网购,拿东西靠快递,吃东西靠外卖。在这喧嚣的城市中,小街深处的叫卖声,这家店铺冒着“烟火”,那家店铺冒着热气。
在这充满烟火气的小街里,勾起多少儿时的记忆:那些热热闹闹、笑语喧哗、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熙来攘往的场景,就是不买菜不买东西,仅仅是闲逛者,内心就有莫名的热闹感,幸福感、满足感、惬意感。 小街具有中华民族几千年集市化场景,他多像《清明上河图》中一条小街,使我们脚步慢下来,心静下来,人们之间靠的近一些。感受到人间烟火气,感受到底层群众的市井生活。看着那些只赚角把钱、几角钱的地摊主,而我准备买他们的蔬菜时,他们满脸的笑容,使我不好意思只买斤把斤。看到他们遭受室外太阳晒,寒风吹,我的人生痛苦和委屈已被抚平,恨不得将地摊菜全“包圆”,让他们早点回家。导致老伴常会抱怨我“穷像”!
人是“群居动物”,小街的功能并不小:它是人们情感纽带、精神寄托、老家情结,在这里人们恋乡思维由然而生。这种情结,是任何宽广场、大马路、商场、超市所不具备,也不能给予的。
现代化的城市,要像家庭一样:应有老年人、中年人、年轻人、孩子这样几代人才兴旺。人常说“家有一老,好有一宝”。小街就象家里的老人,要善待老人,老人老了不要遗弃他。要帮他打扫卫生,换洗衣服,整理房间,修饰破损的地方,让她享受新时代的红利,也让年轻人远离电子屏幕,迈出双腿感悟一下人间烟火气。
南门小街,多少人期盼着你浴火重生,而不希望看到你倒在推土机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