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安兴
做维吾尔兄弟的贴心人
____采访黄陂前川环城派出所片警李小桥记
俗话说:一手泥墙二面光,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心中有墨线,泥刀下的百尺高楼不差分厘,这就是八级泥瓦匠的手艺。
在黄陂警界 ,李小桥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初次接触,给人的印象具有蔡店种田老把式,建筑界的“墨老级”人物。
这位部队的营级军官,2010年转业分配到黄陂环城派出所“屈就”片警,这位从陆军学院毕业的高才生,却有自己的独到:不在职位的高低,根本是修到哪一种境界。
在解放军这座大熔炉炼就了坚韧不拔。到公安系统初次出道,笃定一个信念,又是不一样的我。他的足迹由城乡结合部到城市繁华地段。辛店、沙畈、新村、潘家田、黄陂广场警区警长。
从一路足迹可以管窥业务实力,不甘平庸的的自信自强。到黄陂广场这个流动人口最多、情况最.复杂的辖区,考队验反映应变能力、妥善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复杂、最棘手的问题是所管的辖区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流动经营人口相对集中。他们举家在附近租房子,从事烧烤、干货、小吃、皮革、钱包等生意。开始只有两三户,后来发展到了四十多人。
随意摆摊,从业人员的无序竞争,烟熏与噪音污染.对市容市貌的影响,困扰着城市管理者。
荀子云:“群居和一”。对这些深入内地的维吾尔族兄弟们到来,既是一种机会,也是一种挑战自我。
到集贸市场履行职责,进入工作流程。初来乍到,维吾尔族群体投来陌生冷漠的眼光,对身著虎皮的流露出来抵触情绪,嘴里扰攘着他听不懂的语言……
如何破局?他琢磨琢磨着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语言表达入手。一段时间内,他将学维吾尔语作为必修课程,对维吾尔礼仪用语与日常生活用语攻关,设定考核标准,达到成绩单上的满分。
做维吾尔族生意的顾客,经常抽空便装光顾维吾尔族摊位,购买他们的商品。还带着家人与同事照顾他们的生意。为他们站台,带活带火过往人流驻足,络绎不绝下单采购。维吾尔族经商人员拉近了与他的距离,熟悉了他的面庞,读懂了他的用心良苦。
从闲聊中,了解他们的经商收入,家庭情况,租房周围环境,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所遇到了困难及其诉求。慢慢地被他们接受,感情升温,逐渐成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朋友。
维吾尔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大家轮番作东,邀请到家作客。借此机会,与之交流。大家把心放肚子里的话全掏出来,一吐为快。
礼尚往来的互动常态化。到维吾尔族家庭串门,捎上木兰山、洪界山绿茶,让他们感受黄陂水土特产。在萨拉伊丁、乌布力艾散、伊力亚斯、乌布力艾散、阿卜力孜、合力力兄家中入坐长谈。
在交流中,将镜头回放到唐代宗时,回纥首领药葛罗与郭子仪盟誓,联合平定安史之乱。清末维吾尔族同胞参加抗击沙俄入侵,出现不少战斗英雄。小学课本库尔班大叔想骑毛驴到北京见毛主席的动人故事。十二木卡姆、赛乃姆舞、多朗舞等,一一道来,如数家珍。
时间不早了,他起身告辞,他们意犹未尽,再三挽留。盖碗茶盛情难却,这一聊不觉到了子夜。
做维吾尔族兄弟们的贴心人,有心者。办他们意想不到的好事,主动帮忙解决孩子上学难题,奔波在周围的学校,联系最好的老师。还跑工商、城管,为他们经营提供全方位服务,感受到大檐帽上的国徽神圣与庄严,温暖的紧紧拥抱。
维吾尔族兄弟们子女上学与放学安全,他挂在心头。乌布力艾散的三个孩子,他尽可能弯一脚,带一路接送。他的交通工具成了“春风校车”。三个孩子亲切称呼“李叔”。
一场不期而至的冠状病毒袭来。疾情管控宅家,寄寓辖区新村二里69号的阿卜力孜一家近十口人,汉语汉字基础薄弱,无法与社区的微信平台联系,订购日常生活所需。面临断粮,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
正当他们束手无策吋,他拧着几大袋粮油蔬菜禽蛋,风尘仆仆走进了家门。真是雪中送炭,解决了燃眉之急,一家笑逐颜开。
保障疫情期间维吾尔族兄弟们的营养供给,又尊重他们的民族习俗:只吃自己亲手宰过的鸡、鱼、牛、羊肉。原来准备送给他们们上类肉食,只得另作安排。他又联系辖区内的雷段村两委班子成员,在村民家中买了两只土鸡,专程送去,了却一桩心事。
不回避矛盾,不被困难吓倒。用庖丁解牛的办法,达到事备功半。
对萨拦伊丁.乌布力艾散这类年轻气盛,容易过激行为,他以自己的经历亲身体验,苦口婆心不厌其烦教育引导,避免铸成终身大错,在成长的过程中,加强个人修养,克服暴躁情绪,逐渐走向成熟。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位小伙子努力收敛着自己“匹夫见辱,拔剑而起”的毛病。其家庭成员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把他当作良师益友,信任依赖度不断加深……
还有一位被定二类管控人员麦麦提艾力.艾尔肯投入不少精力,费了不少心思去融化冰川一角。晓以中华民族命运共体大义,稳定是国家民族家庭幸福的大前提。宣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方针法规,公民的责任与义务,“人间正道是沧桑”历史潮音,回归到家国情怀。
市局反恐支队电话了解情况都能准确地反馈上去,得到上级领导干部好泙。
让在黄陂的维吾尔族兄弟们把这片土地当作第二故乡,是他始终不渝的追求。凡涉及新疆维吾尔族的事,无论大小、时间早晚、轻重缓急,他都第一时赶到现场,协调妥善解决。对于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只要是政策允许的范围,从不踢皮球,直接办好送到手上。他用实际行动打动了维吾尔族兄弟们,对他的到来,热情欢迎、主动配合。几天不见,心里惦着,隔三叉五打个电话问候。在微信群里保持密切联系,有什么事,都会迅速告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维吾尔族兄弟们中收获了感情。每逢佳节,大家邀请他聚会,跳起大鼓舞、铁环舞,频伸姆指称赞他:亚克西,亚克西!声音响彻在黄陂公园的时空,上演着民族团结的击筑弦歌。
业有专功,基层派出所的淬火,大有作为的天地,“屈就”着他诚惶诚恐的荣誉纷沓而至:2013、2014、2015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荣获政府三等功一次,2014年维稳工作实出受到市局嘉奖,被区局评为群众工作能手。2015年被市局评为国家安全保卫工作流程先进个人,2016年抗洪抢险突出受到市局嘉奖,2017年再次被区局评为群众工作能手,2018年被市反恐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2017年全市反恐怖工作先进个人”,2020年被市局评为社区民警“百佳标兵”。
德能配位,才能配位,名能配位,是易经所诠释的人生智慧。这位1973年出生的汉子,十七年军旅生涯,十三年从警历炼,炉火纯青。跨入天命之年,思考着如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白蛇传中的青蛇、白蛇、法海修炼500年、1000年、1500年的三重境界,由高原迈向高峰。不能躺在成绩上吃老本,防范“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垢病。不断超越自己,为促进民族团结、民族繁荣、民族复兴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作出突出贡献。
公元2023年11月19日
潘安兴,(自号木兰山樵),1949年10月11日生。湖北黄陂人。当年老三届,经历知青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招聘到政府部门工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黄陂辞赋学会会长。著有《中华大家庭赋》全书182万字待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