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书《道德经》第55章俗解
《道德经》第55章很有意思的,多半的经文是拿婴儿说事。老子观察事物的精微与辣文,不感叹不行。
一说到经,经书,人们必然只是讳莫如深。佛家的经,一般都是佛祖释迦牟尼和人聊天唠嗑,记下来就是至高无上的金言。观世音菩萨的言语够厉害,只能叫咒,如《大悲咒》。中国的禅宗鼻祖六祖惠能,得到了至尊的地位,和佛一样待遇。他弘法时留下来的文字整理为《坛经》。经一般理解为各种宗教教义中最具权威性的著作。

为什么说"经",本人是想戳破这个字儿的神秘外壳,近距离聆听,我们膜拜的圣人是如何唠叨的。多少年来,一般人望"经"生畏,那可是绝对碰不得的东西。所谓专家学生们,就成了体面的二道贩子。他们在自己住的楼层上看风景讲经,都说自己是厂家直销。告诉你经义的神圣,如何的不敢贸然触摸。有时候别人俗解几句,他认为你逆摸了龙鳞,犯了天颜。
我们将此行为称之为2字,扯淡。
每个人都有经,人人一本难念的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有特定的经历,经过,经验。如果讲岀来,用文字写出来,就是你自己的"经"。经,就是体验了的心得和体会,没有神秘。
佛经,是佛祖释迦牟尼经过了坎坷人生的感受,经过之后开悟,悟岀的深刻道理。道经,也是老子生活在悲欣人生中,小中见大,从而发现的宇宙运行规则。
老子是人,不是神。
所以我们学习老子,学习《道德经》,一定要放下迷信,结合自己的经,参悟老子的叙事说理。不是背诵语录就可以一通百通。我们大可不必当圣人看老子,毕生与老人家做师友,困惑时温习收获更大。
《道德经》是一部哲学的著作,也是文学的著作。精妙的想象力,飘逸神化的文字,每一次研学会有不同程度的升华。老子就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时间老人,一位和蔼可亲的爷爷,想着他的白发苍苍掩映的深邃双眸,十足的烟火味道,比任何神仙接地气。
学习《道德经》第55章,你得集中精力,放下任何杂念,才能与老子一起分享。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这一章说道,老子拿男婴说事。他用形象有趣的语言,极富场景感。给我们描述了道的深意,道的一般表现。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老子说,说明一个品德高尚,道行深厚的人,我们不妨用襁褓里的男娃来说事。
然后画面可切换到一张婴儿床上。婴儿四肢乱舞,从容淡定,时而呜哇呜哇的啼哭。
然后老子在旁边做解说,他把在婴儿身上发现的4个特点一一分解。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螫,念shi,毒虫毒蛇等咬刺。
攫,念huo,用利爪抓挠的意思。
老子说,第一,婴儿有特异的现象,无论把他放在什么地方,五毒不侵。有毒的蛇蝎或各种毒虫从不咬噬,从不糟害。就是扔在野外,遇到豺狼虎豹,也不会当食物占据。就是遇到威猛的鹰隼,或猎食的其它飞鸟,也不会扑上来抓他。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天道。
老子写过《道德经》几十年后,鲁国一户人家,有个叫叔梁纥的老汉,娶了个比他相差几十岁叫颜征在的小老婆,小老婆做了个梦,一条虬龙自天上飞来,窜进她的肚子里消逝。不久怀孕了,生了个奇丑无比的怪胎。家人不敢养,就扔到荒野喂狼去吧。结果岀现了奇异的一幕。婴儿呜哇哇的哭,一条猛虎守在旁边,野狗和狼群不敢靠近,母狼还有心思过来喂奶。太阳当头照的毒辣,老鹰飞过来了,展开翅翼给婴儿遮阳。不是活见鬼,是活见神了。于是婴儿被家人抱回去了。
婴儿是谁,就是我们今天举国膜拜的圣人孔子。当年的故事,叫"龙生虎养鹰打伞"。
"骨弱筋柔而握固。"
镜头推到婴儿的小手手那里。柔弱的小手握成小拳头。
老子说,请注意了,成年人握拳,四指弯曲内包,大拇指在外紧抱四指。婴儿的小拳头怎么握着的,四指弯曲,把大拇指包在其中。小拳头握的牢固。想往开掰掰看,吃力的很。
大拇指,指头的领导者。大拇指又泛指强梁者,圈子里的老大。婴儿柔弱,却懂得藏锋。大拇指包起来,婴儿仿佛喊叫,我不做老大!而成年人反之,喜欢做老大梦。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朘,念zuī,朘作,是说男女性交的事儿。
男婴的第3个特点。于生俱来的属性了。婴儿什么也不知,什么也不想。至于男女动物的性交之事更无所谈起。可是婴儿的男根,小鸡鸡经常坚挺,硬的象小铁棍。不须壮阳的补药,不须刺激的维他命,婴儿的内在力量为什么如此强大,是因为充满了元气,精液绝顶的充沛。人的生命来之于圆满,先天具有的纯净,浑厚,广远的内质。由之想起那句通透的名言: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就是天道,原始起于弱。第50章就曾描述过,德行高厚之人如天下溪,复归于婴儿。婴儿的表现就是修道修德人的榜样。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嗄,(shà),声音嘶哑。
老子说,婴儿还有第4个特点。躺在那里,除了睡觉吃母乳,剩下的时间就是不停的啼哭。呜哇哇,呜哇哇……。哭的很动情,很用力,仿佛要把上辈子受的委屈全部倾泄而出。累不累,一定累。给了成年人,如此的上火,不是扁桃体发炎就是咽炎。可是婴儿呢,连续哭泣,嗓子不带一丁点沙哑,不受一点儿损伤。为什么呢,婴儿心地干净,无忧无虑,阴阳均衡,物我齐一,处在和谐的至高境地。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老子说婴儿,只是形象的比喻描述。他不是拿大堆的文字讲婴儿故事。他是拿婴儿告诉我们大道的力量。掌握了大道的"至和"与至柔弱的法则,那自然无坚不摧。
"知和曰常",明白和谐,阴阳均衡,才能够保持长久,保持恒定。婴儿为什么厉害,生命的出发点。人活着不经历事情不可能,不燃烧也不可能。但别被欲望所纠缠和绑架。不可能修到婴儿状态。到头来不均衡常态,和谐会短暂。但掌握了大道的人,才有驾驭自己的本事。
"知常曰明",知道长长久久的活着才好,永远保持头脑清醒,充满精气神,这才是明智之人,是修德的智慧。达到至柔至和的完美状态,要生命纯真,很难。但凝神聚气,专心专注,是能努力做到的。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益,是对自己有好处。祥,吉利,美好。
有学者释读时,认为古代说"祥"是个中性词,祸福不定,吉凶难以预定。
但一般带羊字儿的汉字,是吉祥符号,
老子在这里的意图明确。他知道人的必然归宿。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我们所有人活着的方向,无一不是锁定美好的。老人家知道人很难做到永恒,很难有长久的智慧。所以他说人一定要做有益于身心的事,紧遵大道,这样才"益生曰祥",紫气簇拥,吉利吉祥。
"心使气曰强"。
心,心脏,身体的核心器官。老子在此不是说器官的。心是人小宇宙的中心,是人意识世界的总枢纽,是有形的物质,无形的灵魂的核心中的核心。
气,原本是形成宇宙万物最初的物质。老子这里说的气,是维系人生命的必需,气机运行,五脏六腑的相互联系的物质,没气了生命现象就不复存在了。
老子说明二者的关系。人的修德,就是初心不变,无常中有常。道不变,心亦不变。心使气,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强。反之,如果气使心,那就是没有主心骨,心浮必然气躁。脾气,沤气,生气,都算负面。老百姓常骂愚蠢的人,是猪油蒙了心。心的方寸一乱,人不乱不行。理性战胜情感,少欲寡欲有利修身。修一颗清静心,才获得大智慧。老子的意思很明白,是说道心是需要坚守的。象赤子一样。
大明朝鼎鼎大名的刘伯温有句名言,多能者不精,多虑者不决。也是告诉人们,艺多压身,贪多嚼不烂。知识多了反而累己。专注的做好一件或几件事,才可出类拔萃。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感叹生命。要我们学习赤子婴儿一样修德,尽可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谐中过好生活。他也明知道生命的不可逆。"反者道之动"。盛极而衰,物壮则老。有人说,生命既然如此短暂,那就每天当做最后一天过,透支的享受吧。老子说,这是不对的。"弱者道之用",慢慢来才是,慢慢看人生的曼妙风景。。
减欲很重要。老人们有话留下,前两句,财是催命的小鬼,色是刮骨的钢刀。有道理吧。都是过度的消费自己。还有一句,酒是穿肠的毒药,第3句,咱不大赞成。酒是百药长,适量的喝点儿对身体好。
"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任何事物都在天道的运行轨迹之中,生活无处不道。既然我们明白,由兴到衰是规律,就别逞强,就别抢风头"物壮"。学会示弱,学会藏锋敛锐。永远在低调谦逊中潜行。如果"不道",必然"早已",不作不会死。随心所欲,贪婪追梦,那就会早早地精气外泄,失去和柔。
当年晚清慈禧太后逼迫珍妃自杀,珍妃讽刺慈禧说,我死了倒是清静了。你活着多累啊,整天忙着害人,又得防人,还得装模作样的做人。这就叫不道的种种表现。慈禧太后活着累。死而不亡,还不能歇心。今人一说起她就是反面与丑化。因为不道的过分。

《道德经》第55章,老子教我们做人,养生学道。榜样就是赤子一样干净厚道。赤子是中医的概念,婴儿不过7天都是赤子。据说婴儿不过7岁,天眼还没有完全闭合,时而还可看到阴间的暗物质。童年时听老人们念叨,小孩子是不主张去寺庙道观的。这里阴性暗物质活跃,怕看到神鬼的影子,影响一生的世界观。
人不可能修行到婴儿般那祥纯净,通透无漏,至柔至精。但起码能看到道冲德厚的鲜活标本。发心要做有德性的人,向婴儿学起来。
(待续,第5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