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军营的往事
杨新鸿
我1982年4月1日在西安陆军学院毕业分配到兰州军区守备第一师三团,报到第十天被团司令部选送到张掖山丹县军教导大队参谋集训队学习,7月中旬学习结来先后任团司令部保密员和军务参谋,负责保密文件的收发、传阅、归档、保管,部队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的落实、军队内部事务工作,与地方战备动员的衔接等职责。在嘉峪关工作生活了三年半时间,有许多经历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终身难忘。
我们去守三团报到时,部队己从额济纳旗居延海四号山移防至嘉峪关(六十年代为防止苏军由北向南在戈壁沙漠地带对我发动以坦克为主要突击手段的突袭,从边境线到东风基地修造了数座人造山,阻击和迟滞敌坦克对纵深突击,守备三团防守1至4号的四座山)我部在嘉峪关执行国防工事施工任务,除团机关居住在酒钢公司用仓库分割改造的临时营房外,连队均在文殊山和乌龟山上挖战备山洞,师机关则在千里之外的东风基地(十号)不远处的九号半,去一次师机关从嘉峪关坐火车两个小时到清水站后步行约一公里转乘发往东风基地的专列(早上九点发车,下午四点多到,晚上九点从东风车站发车,凌晨五点到清水,每天往返一次),从东风站下车后还要坐卡车前往七公里处的师部,去一趟师机关需要整整一天时间。我部移防嘉峪关后,一段时间通信地址仍延用兰州市二十八支局新村五委xx号,由清水发往东风的硬坐火车票4.9元,行驶大约七个半小时,军人购票需持有驻军开具的军人通行证,家属来队探亲,由师以上保卫机关出具家属临时来队证明(道行证),规定来离队时间,够条件随军的家属,守备师在张掖建有留守处和家属院,一律到张掖安家,随军家属则被安排到自办的家属工厂、小买部等地方上班(当年随军不随队的一种按置方式),干部每年到张掖休假一个月和家属小孩团聚,每四年则有一次回老家探望父母的假(15天),这是当年守备师驻守戈壁沙漠的实情。

淡季的替代品---干菜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驻守大西北戈壁沙漠的部队在冬春季吃的蔬菜主要是白菜萝卜土豆,偶尔有个豆芽炒粉条,几乎每个连队都有菜窖,用于储藏蔬菜,防止受冻腐烂。而我们守备部队大多在人烟稀少的地方驻守,每年能采购到储藏的白菜萝卜也是数量有限,到冬春季,用大量的干菜替代,至今都没弄明白干菜主要的菜品是哪种菜,吃到嘴里既有灰菜芥菜的味道,又有雪里红和梅菜的味,每天中午两三个菜中必有一个肉炒干菜(先用温水浸泡用大麻袋装的干菜,后反复清洗掉采摘凉晒时的灰尘和沙子),由于每年食用干菜的时间长,大部分官兵缺乏微量元素和维生素B,春节前后手上开始蜕皮,一次一次反复脱,有的人手心手指内侧是充满了血丝,我也是每年一到二三月手上开始脱皮,直到五六月份之后才逐渐好了。生活在现在反季节蔬菜和物质极大充沛年代的人是无法理解过去的苦。由于守备师是原北京军区26工区分出来的一部分,军委和国家有关部委在物质供应上有点特殊,定期给官兵供应魚干油和维生素B及防晒油,能弥补一点身体缺乏的营养,但仍然有大部分官兵患有各种因微量元素不足引起的脱发、皮肤干裂、蜕皮等疾病。



一次有意义的出差
按部队制度要求,各级每半年要上报一次军事、政治和后勤实力,司令部军务部门负责军事实力的统计和报送(军事实力包括人员编制,调出调入、减员情况,武器装备和骡马状况等等)。1982年底,需到师军务科上报军事实力,12月30日早上6点和团组织股王志勇干事(他负责上报政治实力)在嘉峪关站登上火车,8点到金塔县清水站后急匆匆赶到专线火车站,购票上车找座位坐下不久就发车了,整节车厢不歨穿绿裤子的军人就是穿蓝裤子的军人,乘务员也是男的当兵的,东风基地铁路管理处编有一个铁路管理营,分别住在各个车站,其职责负责铁路安全警戒、铁道路基维护(吹狂风铁道被流沙掩埋后要按点清理沙石)等工作,列车在沿途每个火车站都要停靠,投送给养物资、报刊杂志和收发信件包裹。乘客的午饭大多以饼干充饥(当年还没有桶装方便面),下午四点多到东风火车站,我和王干事爬上守备师的通勤卡车,五点半到师部冰窖一样招待所住下(有炉子没生火),我俩找柴把炉子点上,屋子不一会就热了,晚上沙滨同学在灶上给我们打了几个馒头对付了一下,刚好师部礼堂放电影,也顺便看了一场。
31日上午我和王干事各自办完公务,中午在军务科焦力志参谋家里蹭了一顿饭,下午没事可干,我和王干事乘接站的通勤车三点多就到了东风,下一车后我俩想转转,走在空无一人的大马路上,只有两边没叶子的白杨树在陪着我们,走到军人服务社,里面也是没有一个顾客,又走到隔壁军人饭馆,问有什么吃的,由于马上过节,只有白菜大肉饺子,还要先付账,她们再包,我俩一人要了半斤饺子和一碗鸡蛋汤(记得每人掏了半斤全国通用粮票,多少钱忘记了),五点半做好,出门又溜跶去,走到火车站买上返程的车票又回到饭馆,五点半服务员大嫂端上饺子,饭后还喝了一碗面汤。
晚上九点我们乘火车返回,为领取30%做未卧补助,我俩都是硬座(卧铺也不好买),迷迷糊糊凌晨四点多到了清水,一路小跑到转运站招待所,好不容易登记了一张上下铺的床,和衣而卧到七点多,起床买票坐上从西安发往乌鲁木齐的143次列车,回到部队已经是元旦节十点了,机关早饭已开过了(部队节假日只吃两顿饭),王干事是天水秦安县的老乡,家属和小孩来部队探亲,我跟他到宿舍的临时家里,嫂子给我下了一碗热腾腾的白菜挂面,碗里还挖了一大勺猪肉罐头,至今还在回味那种香味。


夏排长的故事
夏排长河南信阳人,1978年12月入伍,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后被选送到兰州军区步兵学校(西安陆军学院的前身)学习,81年7月毕业分配到守备师任排长,81年国庆节前夕收到老家电报,未婚妻来部队办理婚礼,夏排长收到电报后急得团团转,不知该怎么办?原来未婚妻只知道部队的通信地址,部队驻地在什么地方都不清楚,如何来部队呢。话分两头,未婚妻小李从信阳坐上火车经郑州中转来到兰州火车站,下了车她见到当兵的就问,二十八支局新村五委在什么地方,两天过去了,身上的盘缠花的差不多了,一点眉目都没有,在好心人的指点下,找到五泉山兰州军区司令部驻地,经军用电话才联系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夏排长,夏排长在电话里安慰未婚妻先住到军区招待所,他马上到兰州来接。夏排长给团首长请好假,办理好军人通行证,又到师保卫科办理了来队家属通行证,从清水火车站一直站到兰州,第二天晚上才赶到兰州军区一招,从兰州带上小李坐火车到清水,在转运站招待所住宿一晚,次日到连队时天都黑了,这一番折腾下来,小李心里五味杂陈不是个滋味,第二天就吵着要回家,通过连队指导员和团政治处主任反复做工作,介绍夏排长在部队的表现,小李在部队的几天看到连队战友们热情洋溢的笑容和夏排长真诚的态度,小李逐渐理解了守边防官兵的苦和累,消除了思想上的顾虑,和夏排长喜结良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