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文/ 冯连贵
在我的童年里对父亲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有一天中午,父亲赶着一辆马车路过我家门。那时我家住在天津河北区王串场墙子街,我们那一排房子都是自己盖的独门独院。院门前是一片开阔地。父亲将马车停在这里,并将三匹马解下来,从马车上拿下一个木桶,装满水给马轮流喂水。然后又给马喂饲料,三匹马很爱吃父亲用草和麸子拌出来的饲料。我站在一旁好奇地看着。觉得父亲好伟大,能赶三匹大马。邻居们的小孩也跑出来观看。这时的我非常神气,在小朋友面前得意洋洋。
父亲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在他8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因病去世,留下他和弟弟与他们的父亲三条光棍儿,过着吃上顿无下顿的日子。我的祖父从此再也没有续玄。没有娘的孩子处处受人白眼。但父亲很坚强,用幼小的身躯帮他的父亲分担家务,他到大街拾过破烂,为红白喜事干过杂活,挣点小钱。稍大些便开始蹬三轮,到码头扛活,到货场当装卸工,奔波劳碌。
解放以后,父亲才有了正式工作。先是在煤建公司工作,又转到土产公司,最后在木炭厂扎下根来。父亲在工作中表现突出,很早就入了党,还被提拔为基层不脱产的工会主席,领导考虑把他提拔到更高一级的机关工作。父亲表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怕影响工作,愿意在基层工作。所以,父亲一直到退休也没有离开基层。
父亲在长期艰苦的生活中练就了多面手,不管是木工、瓦工、电工等等,样样都会一些,在厂里什么都能干。回到家里更是万事不求人。我家住的房子是自己盖的,一年四季的维修也是自己动手。简单的家具自己打,虽然不精致,但很实用。到了文革前夕,我们那一排住户还没有电。是父亲联系有关部门,各家出钱买来的电线灯泡等,父亲还亲自上前,帮助电工师傅尽快安装好。大家吃的水从很远的地方去挑水,也是父亲联系有关部门让大家在家门口不到100米某单位职工宿舍接水,解决了大问题。那时我家就是中心,周围的邻居有什么问题都找我们的家来商量,父亲也愿意为大家跑前跑后解决问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家人口多,兄弟四人一个妹妹,都特别能吃,一家7口人,就父亲一人工作,钱不够花,粮食不够吃,长期吃补助。母亲把大部分细粮(大米白面)换成粗粮(玉米面和粗米),这样可以多换一些。我们只有过年过节吃上白面馒头。为了给父亲增加营养,母亲每天给父亲烙两个白面饼,可是父亲只带一个饼,剩下拿两个窝窝头。我在家排行老大,不可能跟弟妹们争那一张饼,我是一年四季窝头咸菜。我记得上中学,我的中午饭是两个窝头一块咸菜。
我们家在最困难的时期,父亲征得单位默许,在家门口摆了个豆腐脑摊位,父亲托人买了高价黄豆,每天下班后磨豆浆,凌晨三点多钟起来,生炉子熬豆浆,点豆腐脑,熬卤子。早晨5点多把一罐豆腐脑抬到门口,7点之前全部卖完,然后再去上班。那一段时期是我们全家生活最好阶段。好景不长,没过多久,父亲突然间不干了,不知何故?后来我想可能是太累了,也可能是单位里有人提意见。
1968年9月,我被分配到塘沽新港当了一名装卸工,粮食是45斤,工资是45元,大大减轻了父亲的负担。1970年征兵开始了。我想去当兵,我把这个愿望小心翼翼地向父亲讲了,没想到父亲马上就答应了。有的邻居劝父亲,“你家的生活刚有些改善,你就让他去当兵,其不自找苦吃”。父亲讲:“我愿意让他去当兵,到外面去锻炼锻炼,比在家里好。”就这样在我的努力下,终于成为一名海军战士。1971年10月,父亲因采购木炭到南宁出差,借机到部队来看我。一天晚上,我突然接到父亲从钦州打来的长途电话。我非常激动。父亲讲,他从南宁坐长途汽车已到钦州,问我到哪找我。我告诉他,钦州离我部队所在地龙门岛还有74公里,需要第二天坐长途汽车才能到达。父亲只好再住一晚上。第二天我们到车站迎接我父亲,并住进了部队招待所。我当兵所属部队俱乐部的领导们非常热情地招待了我的父亲。战友们也纷纷来看望我的父亲。父亲看到我的工作环境,以及领导和战士们的热情,非常高兴,在部队呆了三天才恋恋不舍的离开了我。后来父亲告诉我,他从南宁到部队的一切费用都是自己掏的,没有花公家一分钱。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父亲退休了。退休后的父亲仍然闲不住,这时我的家已搬到河北区张兴庄,房子仍然是自己盖的,还是独门独院,面积比墙子街要大,门前是马路。父亲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干起了黑白铁生意。每天上门来的顾客络绎不绝。特别邻近冬季,砸烟筒,砸炉子的活特别多,都忙不过来。在张兴庄和宜兴阜一带,提到砸黑白铁的冯大爷没有人不知道的。甚至宜白大道上的武警部队有什么疑难活也来找他。冬季一过就是淡季,他就开始修理自行车、三轮车、补锅补盆。他一直干到我家搬迁为止。
父亲是84岁离开我们的,他平凡而勤劳的一生,是我们永远学习的。他的晚年很幸福。我们对他老人家也很孝顺,特别是我的妹妹和四弟在他跟前伺候的很周到。
冯连贵:

简介:冯连贵,1950年生。华世奎再传弟子。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榜书研究会会员、天津市老教授协会硬笔书法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如“天津十大藏书家”、“天津十佳读书家庭”、“红色收藏家”。
他以书法见长,多次参加国家级展赛并获,如第三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书法获金奖,中国书协主办的楷书名家邀请展获奖。作品入编《中国书法家选集》《中国书协首届楷书名家邀请展作品集》《中南海胜迹诗联书法集》等。
从事少年书法和老年大学书法授课20余年。连续20次带领获奖学生到人民大会堂领奖,并代表全国书画教师在主席台上发言,荣获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授予“杰出贡献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