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纤夫
无寐望月兮,皎娥惜翁不肯辞,陪绕窗扉秋夜长。相持一会,览书忽焉见到《天津支部生活》老干部杂志2016年3月刊载我写的一首词:《鹧鸪天·忆纤夫》
忆昔纤夫心内酸,吾家邻里几多寒,谋生背井离乡土,糊口拉纤走石丸。 船号吼,背朝峦,行舟逆水战龙滩。妻儿老小家中盼,翁妪牵情心不安。

孤自赏兮,不觉泪下,拙老哀哉!勾起乡愁。撰文情难己,相思话故寒。

阆中解放初,不知为何,吾家从田家巷搬迁到米粮市街口陋居,离中天楼(过去叫四牌楼)不足百米。吾家靠西头,有一家姓李的邻居,女人持家带娃娃,男人在外谋生拉纤。童时不知谁传出一儿歌:“船邦子,狗刨沙,掙点钱,供你妈”。记得他家每到揭不开锅时,我婆婆(奶奶)、我妈总接济他们,并说: 别饿坏了孩子(其实我家孩子多也很窘迫)。在那个饥荒年代,穷帮穷常见,都是苦水泡大的人,互相拉扯一把,是应该的哟。

诗曰: 循思忆蜀途,号子向天呼。夕露思穷巷,风霜击陋庐。船邦尊姓李,阆水困纤夫。目送千舟远,情随万岳隅。过去作纤夫极是苦楚。光背不畏寒,裸胯不为羞,尝尽凄风苦雨。

今回首,让我感叹!一句“别饿坏孩子”,这是多么经典,多么高尚豪迈的话。“街邻过旧宅,悲泪溅心清。慈母含哀疚,恩爱似同生”。

南方凡江河舟行处,均有拉纤的纤夫。都有号子声,唯有川江号子最为惨烈悲壮,回荡着古城,撩起人们思念。

吾家傍居江岸边,从小听惯那悠扬的号子声。锦屏山下有处激流湍急、浪高险恶的地方,经常发生触礁船毁人亡,叫“龙王滩”。船必行经之地,号子声撕裂着阆山阆水;从白塔山下到锦屏山根的惊涛骇浪,再到龙王滩的漩涡里。一阵阵高昂的吆喝,一声声的长啸,掀开浩阔的天空,震憾着人们的气魄,唤醒了古城人们的灵魂。

我依稀记得一同窗蔡学友,他曾邀我去过他家,城外“二龙”乡,嘉陵江不肯流走的、蜿蜒回肠的江岸农村。他父亲魁武高个,是阆中中学资深的蔡老师。大约在1958年,阆中举办文艺汇演中,他表演的“川江号子”获大奖。他高昂的悲壮之歌,至今在我心中回荡。不由得心随嘉陵江奔腾的浩瀚,也哼起号子来了:“嘿嘿,嘿着嘿……脚踩大河岸哟,拉纤永向前嘞……,嗨哟,嗨哟,过险滩哦,累死人嘞……”。长长纤道上洒满了船邦的汗,浸透着纤夫的血。碧水载着昔日粗矿悲哀的号子声向东流去,青山见证着中华、阆中沧桑巨变的伟迹。是谁?带领着穷苦百姓,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是毛主席。是谁?引领着人民从此站起来,跃居世界前列,是中国共产党。我是一个六零后的退伍军人和五十多年的老党员。一路走来,爱憎分明,今天的国强军威来之不易,不能忘却抛头颅、洒热血的捐躯者,不能让悲苦重演。应传存后人牢记,奋勇向前。

作者简介:
崔正宇 ,微信名一知 、 1943年暮春生于四川省阆中古城,中共党员。
1959年末参军,入空军十三航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空原第五师文干部。七十年代曾有木刻、美术剪纸、摄影作品发表。其中美术剪纸《叔叔就要出发了》获全军以及山东省优秀奖。1978年复转到天津物资管理局物贸中心,任科长、部门经理等职。
退休后,热衷于诗词写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天津市诗词学会会员、天津市楹联学会会员、天津市诗词楹联研究会会员、天津书香诗社会员、天津津南楹联学会会员。近几年所创作的诗词、楹联,有二百余首(幅)在报刊、杂志发表。一些作品在中华诗词学会总汇中荣获“佳作奖”,2014年全国诗词大奖赛获得金奖,被授予“中华榜样诗人”、“中华新典范艺术家”荣誉称号。2012年10月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正宇行吟》,2018年与老伴熊菊桂共同出版了第二集《桂宇诗集》。
